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及时及事,在理性中运筹
在《校本科研三期工程》实施以来,我坚持把握一个宗旨:无论是学校研究的课题,还是老师研究的问题,必须是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或者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瓶颈问题,鼓励教师及时及事,面对现实,着眼今后。让问题变经验,再由经验转化为一种教育成果,最后转化成可供再生的“教育生产力”。例如,在第三期校本科研工作中,如何改善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现象?怎样改变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准确把握新课程教材?《课程标准》对图形的认识在各学段有什么要求?课堂上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都是老师在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提出这样的课题研究,对老师们的工作很有益处,是一种实效性研究。
二、务本求是,在内涵中前行
在课题选题中,我们一直主张“由下至上”。做法是:由课题申报教师对选题进行简要论证、阐述所研究问题的动机、意义和作用,然后工程领导小组进行评议,根据课题的价值进行取舍,最后编入学校课题研究计划。在课题实施中我们坚持的原则和做法:
1. 关注情景。课题研究不能脱离教育教学这个情景,评价一节课,既要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还要评价教学情景创设的作用。
例如,我校杨冬娟老师,她承担的课题是《如何引导孩子主动学习》,这位老师在教学“比多少”这节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她出示的课件是“4只小兔与3头小猪盖房子,小兔搬砖,小猪运木头”,和谐的音乐再加上生动活泼的卡通动物,渲染了愉悦的生活氛围。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大大激发,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谐的情景对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铺设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2. 行动研究。教育教学即研究,研究一定要处在一种工作生活情景中。鼓励教师写教学日志、教学随笔、教学感悟、教学反思、教学小论文等,目的就是要强化一种“内涵”作用,使教师对教育教学行为能够进行反思。一次深刻的反思,能够让老师有一个质的飞跃。
3. 个案研究。我校年轻教师多,他们看到有些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调皮、爱动……便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地训斥学生,效果可想而知。一天下来,不仅学生的心情不好,教师也是筋疲力尽。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分析、探讨并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判断孩子最发达智能的一个好办法是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不规矩表现”,即语言智能发达的孩子老爱说话;空间智能发达的孩子爱涂涂画画,发呆冥想;人际交往智能发达的孩子善于与人交往;肢体运动发达的孩子爱做小动作。这些课堂上特殊而不规矩的表现其实是一种信号,是学生在向教师表示他们具有这些特长,希望被老师认可并接受。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不守规矩”,一致认为:变换一种心情,将学生的“不规矩”变成意外的惊喜,变成发展学生智能强项的切入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叙事研究。为使研究更加生活化、情感化,让老师“乐此不疲”,在工作中找到规律,发现教育的真谛,我们要求教师搞叙事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弹出自己的调子。”为了和上这根弦,老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博大的爱心去温暖、去碰撞、去激起生命的火花。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希望!
三、戒骄戒躁,在希望中发展
《校本科研三期工程》历经半年多的历程,我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常态,坚持实事求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取得了一点成绩:
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因为校本科研排除了教师工作困扰,让教师在轻松中拥有了成就感。
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今年期中期末全市质量检测中,各科均取得很好的成绩。
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站,教师在博客上发表文章最多可达130篇;汇编了《教案集》《论文集》《反思集》《教学成果集》等多册教师的成果文集;征集了学生作品,编辑出《春天里的花》上、中、下册及《和谐之旅》文萃系列之一、之二;2011年我校被评为吉林市科研基地示范校和教师专业成长基地校。
在《校本科研三期工程》实施以来,我坚持把握一个宗旨:无论是学校研究的课题,还是老师研究的问题,必须是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或者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瓶颈问题,鼓励教师及时及事,面对现实,着眼今后。让问题变经验,再由经验转化为一种教育成果,最后转化成可供再生的“教育生产力”。例如,在第三期校本科研工作中,如何改善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现象?怎样改变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准确把握新课程教材?《课程标准》对图形的认识在各学段有什么要求?课堂上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都是老师在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提出这样的课题研究,对老师们的工作很有益处,是一种实效性研究。
二、务本求是,在内涵中前行
在课题选题中,我们一直主张“由下至上”。做法是:由课题申报教师对选题进行简要论证、阐述所研究问题的动机、意义和作用,然后工程领导小组进行评议,根据课题的价值进行取舍,最后编入学校课题研究计划。在课题实施中我们坚持的原则和做法:
1. 关注情景。课题研究不能脱离教育教学这个情景,评价一节课,既要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还要评价教学情景创设的作用。
例如,我校杨冬娟老师,她承担的课题是《如何引导孩子主动学习》,这位老师在教学“比多少”这节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她出示的课件是“4只小兔与3头小猪盖房子,小兔搬砖,小猪运木头”,和谐的音乐再加上生动活泼的卡通动物,渲染了愉悦的生活氛围。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大大激发,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谐的情景对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铺设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2. 行动研究。教育教学即研究,研究一定要处在一种工作生活情景中。鼓励教师写教学日志、教学随笔、教学感悟、教学反思、教学小论文等,目的就是要强化一种“内涵”作用,使教师对教育教学行为能够进行反思。一次深刻的反思,能够让老师有一个质的飞跃。
3. 个案研究。我校年轻教师多,他们看到有些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调皮、爱动……便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地训斥学生,效果可想而知。一天下来,不仅学生的心情不好,教师也是筋疲力尽。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分析、探讨并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判断孩子最发达智能的一个好办法是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不规矩表现”,即语言智能发达的孩子老爱说话;空间智能发达的孩子爱涂涂画画,发呆冥想;人际交往智能发达的孩子善于与人交往;肢体运动发达的孩子爱做小动作。这些课堂上特殊而不规矩的表现其实是一种信号,是学生在向教师表示他们具有这些特长,希望被老师认可并接受。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不守规矩”,一致认为:变换一种心情,将学生的“不规矩”变成意外的惊喜,变成发展学生智能强项的切入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叙事研究。为使研究更加生活化、情感化,让老师“乐此不疲”,在工作中找到规律,发现教育的真谛,我们要求教师搞叙事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弹出自己的调子。”为了和上这根弦,老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博大的爱心去温暖、去碰撞、去激起生命的火花。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希望!
三、戒骄戒躁,在希望中发展
《校本科研三期工程》历经半年多的历程,我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常态,坚持实事求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取得了一点成绩:
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因为校本科研排除了教师工作困扰,让教师在轻松中拥有了成就感。
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今年期中期末全市质量检测中,各科均取得很好的成绩。
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站,教师在博客上发表文章最多可达130篇;汇编了《教案集》《论文集》《反思集》《教学成果集》等多册教师的成果文集;征集了学生作品,编辑出《春天里的花》上、中、下册及《和谐之旅》文萃系列之一、之二;2011年我校被评为吉林市科研基地示范校和教师专业成长基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