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7月中旬,连续几天,河南杞县的百姓纷纷携家带口,逃离家;原来他们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杞县利民辐照厂钴60辐射源泄漏了!恐慌的产生,无疑与事故发生后政府部门的失语有关。真话听不到,谣言当然会四处传播了。
案例二:当记者采访一起房地产开发事件时,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竟然质问:“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这一惊人之语随着网络迅速流传开来,引发全国热议。
从这两起案例,以及近年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我们几乎都可以发现同样的问题。即官员不会主动利用媒体发布信息,更不善于甚至不屑于应对媒体采访。结果是“小事变大,大事爆炸”。
官员为何失语、失言
官员在新闻事件发生后失语、失言。应对失当。原因很多。笔者仅从媒体的角度,从技术层面略作些分析。
一是倚权傲慢。蔑视舆论监督。部分官员面对媒体采访。尤其是对负面情况的采访,轻则“无可奉告”打发了事,重则态度蛮横,甚至出现打骂记者、抢夺损坏撮录器材现象,酿成新的恶性事件。2003年8月,南京某报两名女记者采访江苏省某厅,遭到拒绝,该厅保安将女记者从二楼推搡到一楼。又推出大门。闻讯赶来的其他几家媒体的记者在与保安交涉时,双方发生了更严重的冲突,多名记者被打伤。近年来,媒体记者采访被打事件层出不穷,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一些单位“衙门”作风严重。官员对媒体存在极度蔑视的心态。
二是报上瞒下,忽视民众知情权。很多官员在事件发生后,以为只要向上级领导和上级部门及时汇报就万事大吉了,这种心态和现象最为普遍。杞县钴60事件导致群众恐慌外逃后,有记者问为什么不及时向群众公布事故真相,该县某部门负责人说:“事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已在第一时间通报了上级有关部门,他们认定没有危险。既然没有危险就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大张旗鼓地公布信息。就好比一个人身体没有病。用得着大喊‘我没病’吗?”上级知道了,老百姓知道不知道就无所谓了,这就是一些官员的心态。
三是惯于遮掩,一味控制舆论。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或工作中出现失误后。当地媒体都会接到“禁令”,这不能报,那不能报。面对外地媒体,要么拒绝采访,要么接受采访时遮遮掩掩,强词夺理,不敢公开承认失误。有些事件,往往是网络上或外地媒体已炒得沸沸扬扬,本地还在自欺欺人地捂着堵着。受众只能从非主流渠道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常常因为在政府部门得不到“求证”,难免有失偏颇,甚至失实,给当地和当事人造成更加不良的影响。
官员应对媒体失当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有的甚至酿成二次危机。轰动全国的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都是政府官员漠视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及时公布正确信息,造成群众“不明真相”酿成的严重恶性事件。
尊重公众知情权已纳入中央高层视线。今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讲话时,明确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7月30日,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举办的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时强调,必须树立现代传播理念,注重群众的需求和感受,在加强与社会公众沟通上下工夫。最大限度地公开警务信息,提高警务透明度,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近年来,许多政府部门都在接受类似的培训。这说明。在新形势下,如何与媒体沟通、与民意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官员该如何应对媒体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各级政府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用好媒体、通过新闻传播处理危机。化“危”为机,各级政府大有可为。
从中央电视台到云南丽江挂职的王志经历了媒体人和政府官员两种角色。他在谈到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时,认为政府官员要学会“三善”,即善待、善管及善用。善待是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善于与新闻媒体交往、交流,尊重媒体按照新闻价值规律去寻找宣传工作和新闻报道的结合点。善用是要善于运用媒体的力量。围绕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或突发事件,及时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通过媒体引导舆论。善管是对媒体的管理要把握一个“度”,只把握报道的大方向,掌控大局,而操作层面、具体问题、报道细节、编排手法,则放手交给媒体自己处理。笔者认为,王志的“三善”总结得很到住。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善用”。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政府必须学会理性、艺术地用好媒体。
(一)靠正确的决策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和谐。政府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发布需要引起公众关注的政策、公共信息,影响公众生活的政府行为、决策等,不断使这些内容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引发公众热议,逐步形成共识。这样既可以完善政府决策,又可以达到主导舆论、引导舆论、影响舆论的目的,形成有利于政府执政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发言人作用。近年来,很多政府部门相继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得到社会肯定。但是在部分地方,这一制度形同虚设。新闻发言人都是兼职,因对此项工作不甚重视并忙于其他事务。对信息的发布不主动,对媒体的采访不“感冒”。丧失了新闻发言人的作用,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真正的新闻发言人应该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主动把权威、正确的信息提供给媒体、提供给公众,使信息发布既有密度,又有力度。
(三)健全变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非典和汶川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及时密集发布信息以正视听、稳定人心的做法。带了好头并提供了成功经验。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的官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媒体提供准确的信息。接受记者采访。做好舆论引导,坚决避免过去那种记者主动采访时躲着不见,记者采访后又围追堵截的做法。
(四)换位思考,做好沟通。换位思考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官员站在媒体的角度看问题。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能否及时报道,是考验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试金石。所以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此外,媒体由于定位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会有不同,政府了解媒体这些特性后,就要争取主动,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准备不同的通稿。这样做,可以防止记者在不了解全局的情况下为抢先发稿而造成的报道失实。二是媒体也要理解地方政府部门工作的难度和实际情况,通过自己的报道让受众更加了解事实真相、事态进展。更加支持政府的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如此,我们的新闻媒体就能发挥好报道事件、引导舆论、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郑 艳
案例一:7月中旬,连续几天,河南杞县的百姓纷纷携家带口,逃离家;原来他们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杞县利民辐照厂钴60辐射源泄漏了!恐慌的产生,无疑与事故发生后政府部门的失语有关。真话听不到,谣言当然会四处传播了。
案例二:当记者采访一起房地产开发事件时,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竟然质问:“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这一惊人之语随着网络迅速流传开来,引发全国热议。
从这两起案例,以及近年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我们几乎都可以发现同样的问题。即官员不会主动利用媒体发布信息,更不善于甚至不屑于应对媒体采访。结果是“小事变大,大事爆炸”。
官员为何失语、失言
官员在新闻事件发生后失语、失言。应对失当。原因很多。笔者仅从媒体的角度,从技术层面略作些分析。
一是倚权傲慢。蔑视舆论监督。部分官员面对媒体采访。尤其是对负面情况的采访,轻则“无可奉告”打发了事,重则态度蛮横,甚至出现打骂记者、抢夺损坏撮录器材现象,酿成新的恶性事件。2003年8月,南京某报两名女记者采访江苏省某厅,遭到拒绝,该厅保安将女记者从二楼推搡到一楼。又推出大门。闻讯赶来的其他几家媒体的记者在与保安交涉时,双方发生了更严重的冲突,多名记者被打伤。近年来,媒体记者采访被打事件层出不穷,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一些单位“衙门”作风严重。官员对媒体存在极度蔑视的心态。
二是报上瞒下,忽视民众知情权。很多官员在事件发生后,以为只要向上级领导和上级部门及时汇报就万事大吉了,这种心态和现象最为普遍。杞县钴60事件导致群众恐慌外逃后,有记者问为什么不及时向群众公布事故真相,该县某部门负责人说:“事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已在第一时间通报了上级有关部门,他们认定没有危险。既然没有危险就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大张旗鼓地公布信息。就好比一个人身体没有病。用得着大喊‘我没病’吗?”上级知道了,老百姓知道不知道就无所谓了,这就是一些官员的心态。
三是惯于遮掩,一味控制舆论。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或工作中出现失误后。当地媒体都会接到“禁令”,这不能报,那不能报。面对外地媒体,要么拒绝采访,要么接受采访时遮遮掩掩,强词夺理,不敢公开承认失误。有些事件,往往是网络上或外地媒体已炒得沸沸扬扬,本地还在自欺欺人地捂着堵着。受众只能从非主流渠道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常常因为在政府部门得不到“求证”,难免有失偏颇,甚至失实,给当地和当事人造成更加不良的影响。
官员应对媒体失当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有的甚至酿成二次危机。轰动全国的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都是政府官员漠视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及时公布正确信息,造成群众“不明真相”酿成的严重恶性事件。
尊重公众知情权已纳入中央高层视线。今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讲话时,明确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7月30日,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举办的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时强调,必须树立现代传播理念,注重群众的需求和感受,在加强与社会公众沟通上下工夫。最大限度地公开警务信息,提高警务透明度,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近年来,许多政府部门都在接受类似的培训。这说明。在新形势下,如何与媒体沟通、与民意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官员该如何应对媒体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各级政府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用好媒体、通过新闻传播处理危机。化“危”为机,各级政府大有可为。
从中央电视台到云南丽江挂职的王志经历了媒体人和政府官员两种角色。他在谈到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时,认为政府官员要学会“三善”,即善待、善管及善用。善待是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善于与新闻媒体交往、交流,尊重媒体按照新闻价值规律去寻找宣传工作和新闻报道的结合点。善用是要善于运用媒体的力量。围绕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或突发事件,及时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通过媒体引导舆论。善管是对媒体的管理要把握一个“度”,只把握报道的大方向,掌控大局,而操作层面、具体问题、报道细节、编排手法,则放手交给媒体自己处理。笔者认为,王志的“三善”总结得很到住。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善用”。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政府必须学会理性、艺术地用好媒体。
(一)靠正确的决策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和谐。政府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发布需要引起公众关注的政策、公共信息,影响公众生活的政府行为、决策等,不断使这些内容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引发公众热议,逐步形成共识。这样既可以完善政府决策,又可以达到主导舆论、引导舆论、影响舆论的目的,形成有利于政府执政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发言人作用。近年来,很多政府部门相继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得到社会肯定。但是在部分地方,这一制度形同虚设。新闻发言人都是兼职,因对此项工作不甚重视并忙于其他事务。对信息的发布不主动,对媒体的采访不“感冒”。丧失了新闻发言人的作用,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真正的新闻发言人应该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主动把权威、正确的信息提供给媒体、提供给公众,使信息发布既有密度,又有力度。
(三)健全变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非典和汶川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及时密集发布信息以正视听、稳定人心的做法。带了好头并提供了成功经验。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的官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媒体提供准确的信息。接受记者采访。做好舆论引导,坚决避免过去那种记者主动采访时躲着不见,记者采访后又围追堵截的做法。
(四)换位思考,做好沟通。换位思考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官员站在媒体的角度看问题。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能否及时报道,是考验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试金石。所以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此外,媒体由于定位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会有不同,政府了解媒体这些特性后,就要争取主动,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准备不同的通稿。这样做,可以防止记者在不了解全局的情况下为抢先发稿而造成的报道失实。二是媒体也要理解地方政府部门工作的难度和实际情况,通过自己的报道让受众更加了解事实真相、事态进展。更加支持政府的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如此,我们的新闻媒体就能发挥好报道事件、引导舆论、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