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角之诗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ct_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北京的街头,卖吃食的小摊小贩很多,最多的是卖烤白薯和煮白薯。煮白薯用的是大口的铁锅;烤白薯用的是汽油桶。如今,这两样几近绝迹。老北京的街头,能和烤白薯与煮白薯对峙的,是卖糖炒栗子的。如今摆着大铁锅和汽油桶卖白薯的没有了,卖糖炒栗子的依然存在。
  有意思的是,以前卖烤白薯和煮白薯的一般是在白天;而卖糖炒栗子的是在晚上。《都门琐记》里说:“每将晚,则出巨锅,临街以糖炒之。”《燕京杂记》里说:“每日落上灯时,市上炒栗,火光相接,然必营灶门外,致碍车马。”那是清末民初时的情景了,巨锅临街而火光相接,乃至妨碍交通,想必很是壮观。而且一街栗子飘香,是这时节最热烈而浓郁的香气。
  如今的北京,虽然不再是巨锅临街、火光相接,但糖炒栗子香飘满街的情景依然还在。
  早年间卖糖炒栗子的,大栅栏西的王皮胡同里的一家最为出名。那时候,有竹枝词唱道:“黄皮漫笑居临市,乌角应教例有诗。”黄皮指的就是王皮胡同;乌角说的就是栗子。将黄皮和乌角引为诗中的对仗,将栗子上升为诗,大概是因为经过糖炒之后的升华,是对栗子最高的赞美了。
  当然,这是文人之词。对于糖炒栗子,比起烤白薯或煮白薯,文人给予更多更好听的词语,比如:“栗香市前火,菊影故园霜。”将栗子和文人老牌的象征意象的菊花叠印一起,更是颇有拔高之处。不过他说由栗子引起的故园乡情,说得没错。我来美国多次,没有见过一个地方有卖糖炒栗子的。馋这一口,只好到中国超市里买那种真空包装的栗子,味道和现炒现卖的糖炒栗子差得太远。
  有一年11月,我在一个叫尼尔的小城。晚上,到城中心的邮局寄明信片,在街上看到居然有卖栗子的。不是在锅里炒的,是在一个像咖啡壶一样小小的火炉上现烤现卖。那栗子个头儿很大,但那种棱角鲜明的形状还有鲜亮的颜色,让我想起了北京的糖炒栗子。我买了一小包尝尝,虽然赶不上北京的糖炒栗子甜,却一样绵柔而香气扑鼻。一下子,北京的糖炒栗子摊近在眼前。尼尔一街朦胧的灯影闪烁,仿佛置身于北京街头一般的感觉。
  其实,制作糖炒栗子并不复杂。《燕京杂记》里说:“卖栗者炒之甚得法,和以沙屑,活以饴水,调其生熟之节恰可至当。”一直到现在,糖炒栗子虽变煤火为电火,但还是依照旧法,只是有的减少了饴糖水这一节。少了糖炒栗子的一个“糖”字,便少了好多的味道。
  如今北京城卖糖炒栗子的有很多,“王老头”是其中出名的一家。二十多年前,“王老头”的糖炒栗子在栏杆市临街一家不起眼的小摊。因为他家的糖炒栗子好吃,四九城专门跑到那里买的人很多,我也是其中之一。那时候,买到的栗子纸包里会有一枚塑料的小玩意儿,是为了方便剥栗子皮用的。
  栗子不好保存,卖了一冬难免会有坏的。因此,衡量糖炒栗子的质量,一定是坏的要少、肉要发黄,以证明其是本季新鲜的,再有就是皮要好剥。好多家卖的糖炒栗子的皮很难剥开,是因为火候掌握的问题。可以看出,《燕京杂记》里说的“调其生熟之节恰可至当”是重要的技术活儿。恰可至当,不那么容易。
  前些年修两广大街的时候,拓宽栏杆市,拆掉了沿街两旁的很多房屋。“王老头”搬至蒲黄榆桥北,店铺虽不大,比以前要气派得多。绕路专门去那里买栗子,每次都排长队。一家小店,坚持了几十年,还能够如此红火,也算是今天王皮胡同的“乌角之诗”了。
  京城卖糖炒栗子的让我难忘的还有一家。说是一家,其实就是一個人的买卖。他是我在北大荒的一个“荒友”,同样的北京知青,上世纪90年代初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待业在家,干起了糖炒栗子的买卖。他在崇文门菜市场前支起一口大锅,拉起一盏电灯,每天黄昏时候自己一个人在那里连炒带卖带吆喝,以此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那里人来人往,他的糖炒栗子卖得不错。他长得高大威猛,抡起长柄铁铲,动着锅里翻滚的栗子,路旁的街灯映照着他淌满汗珠的脸庞,是那样的英俊。如果看见我去了,他会对我摇摇手,一笑,常让我的心里涌起一种难言之情。那时候,他不过三十多岁,正是好年华。
  崇文门菜市场后来被拆迁了,他的糖炒栗子小摊也没有了。不仅糖炒栗子摊没有了,连他的人也没有了,他患病去世了。如今,每次路过原来崇文门菜市场早已面目皆非的老地方,我总会忍不住想起他和他的糖炒栗子。
  摘自《齐鲁晚报》
其他文献
海子临终绝笔写到: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然而当他终于面朝大海时,春却未来,花也未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概是每个饮食男女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吧。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奔忙,费尽心力,而生活却早已离我们而去。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喝茶读书,不争朝夕。这是我向往的生活,可如今我的生活里,有埋头苦干的四季,却嗅不到春天的花香扑鼻;有浓雾重重的前路,却望不见海面的潮涨潮落。  我时常向自己发问,到底是哪里
城市化的潮流,让现代人对乡村和城市的情感愈发复杂微妙。城市成了物质和欲望的赛马场,乡村(自然)则成为灵魂的栖息地。“天人合一”自古深入人心,对乡村和城市的不同态度,其实是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思考和最终的选择。“乡里人终需走进城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这或许是现代人绕不过去的心路历程。但是,在当下城市与乡村的两难选择下,在向未来的推进中,城与乡的气息如何息息相通,却能看出一个人的生命智慧。  就有
蘭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因闻到芬芳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我是在春天结束的时候来到人间的。当我经历过漫长的夏天、秋天和冬天,才真正有机会与春天接触。  我觉得这样挺好,假如春过半了,我匆匆降临,就像酒宴进行到正酣,你才赶到,所有人的目光全部聚焦在你身上,那多么尴尬。经历过夏天秋天冬天的我,对于事物的变化已经更加从容,我会打开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门槛上的白色阳光。因为长期的准备工作,我生命中接触到的第一缕春风,第一片落花,第一声春雷,第一抹春色都是完整的,
春,立春节后,必有大风,天常寒冷。春分节后,东风解冻,农事方動。清明节前,草木甲圻,甫种豆麦。谷雨节后,遍种莜麦、胡麻。  夏,立夏节后,时方和暖,坚冰始消。小满节后,即种荞麦。夏至以后,虽三伏盛暑,早晚不离锦衣。  秋,立秋节后,天已深凉。处暑节后,夏田方熟。白露节前,三后四日,严霜即降,草木渐凋,莜麦尽收,野无田禾。寒露节前,百草皆枯,人皆衣裘。霜降节后,天雨雪,土工不兴。  冬,立冬节后,地
当一切轻轻地静了下来,缓缓向前的河流,每一个细小的波纹,慢慢地完成了荡漾。深处的冷,此刻也舒展開来,彩排着傍晚一出戏的序幕。  故乡白天昂扬的山,层林尽染的景致,背负着浑圆的落日。红水河边上的瑶女,唱着通俗易懂的歌谣,晚风吹拂着她的刘海,像鸟儿振翅的羽绒。  夕阳西沉,依稀可见她凹凸有致的倩影。  而黑暗总是会来。沿河岸弯曲的小径,是为月光铺设的回廊,蟋蟀和苋菜纷纷来到路边。她走进院子,关了门,也
因为学校离家很近,大学期间我每礼拜都回家。去年考英语四级的时候,前一个礼拜日临走我爸问:下礼拜考英语四级了吧?我说是啊。礼拜四的时候,我爸又破天荒给我打了个电话:听说礼拜六考英语四级啊?我说是啊,应该就不回家了。我爸:嗯那太好了,你好好考试,我和你妈出去玩一趟!  我爸和同事吃饭,捎上我一块儿。有一个叔叔说,你闺女戴眼镜啊,一看就是有学问的孩子!我爸:都說戴眼镜看着聪明,小时候她学习不行特意配了一
我第一次看见大白斑蝶,并不是在野外,而是在温室之中。  温室以白色细网围成,两边是不锈钢角架,分高低两层,用来摆放马缨丹、大红仙丹、繁星花等蜜源植物。网室顶以一支黄白色的太阳灯,一支蓝紫色的植物培养灯规律地穿插着,以提供各层色温。里头放了十余种中大型蝴蝶:大凤蝶、无尾凤蝶、青带凤蝶、大琉璃纹凤蝶、琉璃纹凤蝶、红纹凤蝶、端红粉蝶、紫斑蝶、小紫斑蝶、青斑蝶、桦斑蝶、大白斑蝶等等。网室中还摆放了马兜铃、
窗外一片漆黑,屋内灯火通明,书桌前的台灯仍旧像往常一样亮着。虽说已经是放假的第二天,仍不见空闲下来,书本还是摞得高高的,大大小小的纸张散落在桌子上。  窗外雨声滴答,屋内书页簌簌。自从天气预报发布“暴雨”预警开始,这雨便再没停过。我盼了很久暴雨,然而厚厚的云层却吝啬它的“大珠小珠”,嫌弃我这不是玉制的盘子,始终下得不痛快。  窗外雨打窗纱,屋内珠帘轻动。水珠打在街道的铁棚子上,激起一声声回响,没有
两朵风干的莲花,一朵象牙白,一朵玫瑰红,都不剔透,拥有瑕疵,也不洁净,布满灰尘。  杵在百花丛中,不知几多时辰,躺在斑斓光影里,不知梦否醒否。但是相遇的那一瞬间,我即领悟,这是我此番到来的意义。  莲花是寄寓太过饱满深沉的事物,如汪洋湖泊,各人取一瓢饮罢了。  从店主手里接过花束,心头有几分郑重,仿佛灵魂深处的某一丝弦,被冥冥的旨意震动。  及至走入市井尘嚣,那一分无色无臭,无形无相的启示仍余音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