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蘭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因闻到芬芳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蘭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因闻到芬芳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其他文献
那天 她有一种越南的宁静 她刚吸进去一口武汉 就迎春来到川外 美,长大了 是有用的…… 為了 两天考试 一趟火车 (南京自古注定是个插曲) 看,我写给你诗的字体 比勤奋的姐妹还要年轻…… 幻觉 夏天的身体竟没有汗水 有一天 在石婆婆巷口 我发现你挑选水果的手指 突然我不信人难免一死 失眠…… 蜗牛脱壳;苦桃、老木、巴黎 我这颗心的楚国呀,真快 枣也诗无敌,
◎在1912年的秋冬,卡夫卡曾经完成过另一个版本的《变形记》,但当时由于和出版商复杂的交涉,并恰逢一战期间,被迫搁置。1915年,我们如今看到的新版《变形记》得以出版,但是其实当这篇小说在1915年完成发表的时候,卡夫卡对于它的完成仍感到不满意和不认可。 ◎ “卡夫卡式的”这个词已经被所有人熟知,它所表现的是在一种世界里,一个人的习惯、思维和行为都突然遭到蒙羞、产生绝望。虽然卡夫卡对这个故事并不
中华民族祖上留下的遗产丰厚,从有形至无形,有形资产大至长城故宫,小至针头线脑,处处蕴含民族精神;无形资产中国人原先不懂,外国人起个佶屈聱牙的名字,叫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先中国人对物质的文化遗产都鄙视得要死,就別再提什么非物质的了。好在这些年有些幡然悔悟的意思,以提文化遗产为荣了。 我们不珍惜遗产由来已久。历史上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竞相展现民族长处,轮流坐庄,使得中华民族
宁雨擅长写大场面,也善于抓住小细节。那些细致的描写、冷静的叙述一点点浸入人心,不由得令人感动。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场戏,宁雨文中那些看似无意写下的物象,都是身负重任的道具。而这“重任”的意义,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生活的表情。宁雨就是一个能够捕捉生活表情的作家。 煤火炉子早早封上了。插门,止灯,我和姥姥各自钻进一条紫花被。 月光被窗外的老槐拦着,只有星星点点漏进来。这星星点点的光亮,让夜的黑色更添
火车像在一口深井里走,窗外是贴得很近的嶙峋的石壁,怎么绕也绕不出去。这是我第一次乘坐火车的记忆,那一年的中秋前夕,在我六岁的印象中,和着“月亮月亮团团,火烧火龙船船”的儿歌,圆的不只是月亮,还有火车绕过的弯弯。 小孩子的印象往往是最直观的。云南铁路弯多道窄,加上地势起伏多变,坡道很多,火车如果不设计成窄轨,转弯就成了问题,车身重了上坡也会吃力。即便已经是比标准轨道一再缩微的滇越“米轨”、“寸轨”
小时候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砂器》,讲战后日本东北部一对失去土地的父子。他们到处流浪,在雨地里赶路,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在大雪飘飞的农舍前乞讨。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大雪天里父亲讨来一碗粥,在砂锅里煮热让儿子喝,儿子推让让他先喝,他去尝试温度,结果嘴被烫起大泡,疼得原地乱跳,随后父子俩哈哈大笑……这个温暖的镜头让我哭了,现在也不知为何。 后来父亲得了麻风病,儿子被养父收留,又逃跑了。机缘巧合下
依附于人总要付出代价。 “从前有一匹马,它有一个危险而凶猛的敌人——狼,所以每天战战兢兢度日。在绝望之余,马突然想到要找一个强壮的盟友。于是它找到了人,它对人说,狼也是人的大敌,提出和人结盟的建议。人毫不犹豫接受了,并说只要马能跟他合作,将快腿交给他指挥,他们可以立刻去杀掉狼。马答应了这个条件,允许人将马缰和马鞍装在它身上。于是人就骑着马去猎狼,把狼给杀死了。马高兴地松了一口气,向人道谢,并说:
我是1924年生,在北京一个大的四合院里关起门来长大的。我的祖父比较保守,他说:“女孩子就是不能让她到外面的学校去读书,一到外面读书,女孩子就学坏了。”可是女孩子也要读书,读什么呢?读《女诫》,学三从四德,因此对女子的教育是“新知识、旧道德”。我的祖父绝对没有想到我会到欧洲、美洲,在中国各地到处乱跑。家里人也都没有预想到,我会过这样一种生活。但不管过怎么样的生活,我保留的还是新知识与旧道德。 我
海子临终绝笔写到: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然而当他终于面朝大海时,春却未来,花也未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概是每个饮食男女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吧。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奔忙,费尽心力,而生活却早已离我们而去。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喝茶读书,不争朝夕。这是我向往的生活,可如今我的生活里,有埋头苦干的四季,却嗅不到春天的花香扑鼻;有浓雾重重的前路,却望不见海面的潮涨潮落。 我时常向自己发问,到底是哪里
城市化的潮流,让现代人对乡村和城市的情感愈发复杂微妙。城市成了物质和欲望的赛马场,乡村(自然)则成为灵魂的栖息地。“天人合一”自古深入人心,对乡村和城市的不同态度,其实是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思考和最终的选择。“乡里人终需走进城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这或许是现代人绕不过去的心路历程。但是,在当下城市与乡村的两难选择下,在向未来的推进中,城与乡的气息如何息息相通,却能看出一个人的生命智慧。 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