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题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阅读 、理解 、分析和综合等多种能力 。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根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的数学知识和原理,找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思维活动。通过了解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现状后,分析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一、多种策略,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理解情节是关键”,训练学生寻找问题中的隐蔽条件,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发现其异同,培养他们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门径,寻求多种解答方法的能力,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1、1尝试策略就是多种方法的“试误”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让学生采用尝试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1、2作图辅助。小学低年段学生因年龄的局限,运用作图辅助的策略,让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启迪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寻找规律是数学问题解决中最常用并且有效的方法。碰到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先退到简单特殊的问题,通过观察,找出一般规律,然后用得出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像“把4条长3米的彩带连接在一起,接头处是1米,连起来后一共有多长?”就可以引导学生画图来解决究竟是12+?还是12-?,“?”是4还是3。
1、3操作促进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例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对大额的付钱、找钱不是很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买东西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充当顾客和售货员,亲身经历付和找的过程,从而感知付和找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使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1、4列举结果。有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3个老师和50名小朋友一起逛公园。公园门票:成人票:10元 儿童票:5元 团体票(10人及以上)6元。问:怎样买票最合算?”为使成绩中下的学生都能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几种买法一一写出来,然后进行比较,哪种买法最合算,最后再探究为什么买10张团体票和43张儿童票最合算。
二、注重转化,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影响是随着认识结构的扩充和更新而产生,并又随着认知结构的更新与完善逐渐地部分地得到克服。为了排除学生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解题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
一题多问。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就像那题“一根绳长85米,第一次用去27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为了将学生这次出现的错误经历转化为他们认知方面的财富,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转化思考:“这根绳为什么会短?”“能否把比原来短的米数”换种说法? 最终学生悟出了“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
一题多变。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形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如上题当学生悟出了“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后,我再让学生举一反三,例:“比原来少多少钱”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钱”,“比原来少几辆车”就是指“一共开走了几辆车”等等生活中的例子加深理解。最后,我启发学生对“一根绳长85米”这一多余的条件进行再认识,消除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阅读训练,加深理解
古时候有“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数学也需要阅读。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思维,它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必须要认真、仔细。
一是教师自己要注意读题的方法,作出认真读题的良好示范。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中学会抓重点、抓关键词语。学生从教师那儿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那我想学生对审题也会更加关注。
二是逐步培养学生从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读题不是只用眼去浏览文字,而是要求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他们认真读题的意识,还可以要求他们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关键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训练他们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意义,不要受题目中个别词语的影响。如“多”、“少”等。如“几”和“第几”各表示什么意思,“把右边的3个圈起来”圈的就是3个物体,而“把右边第3个圈起来” 圈的就是一个物体。学生只有在审题的时候反复认真地推敲,才不会掉进编写者设下的“陷阱”,才能扫清审题中的障碍,对题目的意思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加强语言文字的处理能力,减少语文知识方面的影响。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总之,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一、多种策略,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理解情节是关键”,训练学生寻找问题中的隐蔽条件,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发现其异同,培养他们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门径,寻求多种解答方法的能力,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1、1尝试策略就是多种方法的“试误”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让学生采用尝试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1、2作图辅助。小学低年段学生因年龄的局限,运用作图辅助的策略,让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启迪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寻找规律是数学问题解决中最常用并且有效的方法。碰到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先退到简单特殊的问题,通过观察,找出一般规律,然后用得出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像“把4条长3米的彩带连接在一起,接头处是1米,连起来后一共有多长?”就可以引导学生画图来解决究竟是12+?还是12-?,“?”是4还是3。
1、3操作促进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例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对大额的付钱、找钱不是很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买东西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充当顾客和售货员,亲身经历付和找的过程,从而感知付和找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使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1、4列举结果。有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3个老师和50名小朋友一起逛公园。公园门票:成人票:10元 儿童票:5元 团体票(10人及以上)6元。问:怎样买票最合算?”为使成绩中下的学生都能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几种买法一一写出来,然后进行比较,哪种买法最合算,最后再探究为什么买10张团体票和43张儿童票最合算。
二、注重转化,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影响是随着认识结构的扩充和更新而产生,并又随着认知结构的更新与完善逐渐地部分地得到克服。为了排除学生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解题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
一题多问。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就像那题“一根绳长85米,第一次用去27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为了将学生这次出现的错误经历转化为他们认知方面的财富,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转化思考:“这根绳为什么会短?”“能否把比原来短的米数”换种说法? 最终学生悟出了“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
一题多变。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形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如上题当学生悟出了“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后,我再让学生举一反三,例:“比原来少多少钱”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钱”,“比原来少几辆车”就是指“一共开走了几辆车”等等生活中的例子加深理解。最后,我启发学生对“一根绳长85米”这一多余的条件进行再认识,消除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阅读训练,加深理解
古时候有“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数学也需要阅读。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思维,它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必须要认真、仔细。
一是教师自己要注意读题的方法,作出认真读题的良好示范。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中学会抓重点、抓关键词语。学生从教师那儿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那我想学生对审题也会更加关注。
二是逐步培养学生从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读题不是只用眼去浏览文字,而是要求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他们认真读题的意识,还可以要求他们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关键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训练他们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意义,不要受题目中个别词语的影响。如“多”、“少”等。如“几”和“第几”各表示什么意思,“把右边的3个圈起来”圈的就是3个物体,而“把右边第3个圈起来” 圈的就是一个物体。学生只有在审题的时候反复认真地推敲,才不会掉进编写者设下的“陷阱”,才能扫清审题中的障碍,对题目的意思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加强语言文字的处理能力,减少语文知识方面的影响。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总之,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