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点说明】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构建有效性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养成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过去的重知识传授为重过程与方法,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背景】
重庆市从2010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如春风般吹进了课堂。特别是物理课堂教学,从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的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过程与方法,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加强了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给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在这样大的改革形势下,首先是我们老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把过去的所谓“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伙伴和引导者。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动手探究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不仅仅是原来的一堂课后,学生会做一些题目就行,而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其实,学生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觉得,构建有效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用牛顿运动定律的解决问题(二)——超重和失重》这一课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教学设计中有如下片段:
[新课引入]
1、(播放视频:神七)
在播放的“神七”视频中有一些关于超重与失重的解说和画面,火箭从发射到入轨宇航员经历了从超重到失重的过程。
2、老师演示:用弹簧秤挂一钩码静止。
问题1: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重力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问题2:称同一物体时,弹簧秤读数会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
3、老师演示:用弹簧秤拉着钩码突然向上加速运动,后再慢慢停下。
问题3:同学们,看见弹簧秤示数有什么变化?读数还等于物体重力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老师演示:用弹簧秤拉着钩码突然向下加速运动,后再慢慢停下。
问题4:弹簧秤示数又有什么变化?读数还等于物体重力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4、老师总结,引出超重和失重
问题5:在以上现象中,是钩码的重力变了吗?哪些满足平衡条件?哪些不满足平衡条件?
(学生探究,讨论)
5、老师总结板书,通过讨论来发现决定超重、失重的条件是加速度的方向。
问题6: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感受吗?
本课教学中,问题1的提出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加深对平衡条件、作用力与分作用力的理解,这是一个学生经常要犯错误的地方,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让他们对这个只是点再次清晰。另外,问题的提出还要有针对性、连贯性以及拓展性,本案中问题2就是一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层次有更高的要求。问题3、问题4的提出,是对前面问题的延展,让学生通过思考对超重失重有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5就把学生引入了从受力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一切运动情况由受力决定。问题6是一个全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提出不同见解,这样达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对于课堂提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提问的形式也就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才最有思考价值。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注重于对知识来源的探究和推导,要求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就更多地开展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物理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性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养成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性问题的功能正是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完成探索活动。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问题的开放性,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提出不同见。因此,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了机会,能发展并实践他们的高层次思维技能。
【教学反思】
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有多少讨论是必要的,多少合作是必须的,这需要我们老师在选择让学生探究的题目时,有效问题的构建上多下功夫,必须注意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不能为了形式而探究。另外,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让师生相互交流与沟通,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技能,以问题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的“说”意味着交往、合作、沟通、互动。“说”的过程让学生的表述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提高。
高中学生不爱学习,喜欢调皮是普遍现象,但是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值得提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言而喻。还可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成立物理实验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构建有效性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养成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过去的重知识传授为重过程与方法,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背景】
重庆市从2010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如春风般吹进了课堂。特别是物理课堂教学,从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的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过程与方法,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加强了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给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在这样大的改革形势下,首先是我们老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把过去的所谓“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伙伴和引导者。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动手探究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不仅仅是原来的一堂课后,学生会做一些题目就行,而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其实,学生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觉得,构建有效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用牛顿运动定律的解决问题(二)——超重和失重》这一课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教学设计中有如下片段:
[新课引入]
1、(播放视频:神七)
在播放的“神七”视频中有一些关于超重与失重的解说和画面,火箭从发射到入轨宇航员经历了从超重到失重的过程。
2、老师演示:用弹簧秤挂一钩码静止。
问题1: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重力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问题2:称同一物体时,弹簧秤读数会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
3、老师演示:用弹簧秤拉着钩码突然向上加速运动,后再慢慢停下。
问题3:同学们,看见弹簧秤示数有什么变化?读数还等于物体重力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老师演示:用弹簧秤拉着钩码突然向下加速运动,后再慢慢停下。
问题4:弹簧秤示数又有什么变化?读数还等于物体重力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4、老师总结,引出超重和失重
问题5:在以上现象中,是钩码的重力变了吗?哪些满足平衡条件?哪些不满足平衡条件?
(学生探究,讨论)
5、老师总结板书,通过讨论来发现决定超重、失重的条件是加速度的方向。
问题6: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感受吗?
本课教学中,问题1的提出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加深对平衡条件、作用力与分作用力的理解,这是一个学生经常要犯错误的地方,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让他们对这个只是点再次清晰。另外,问题的提出还要有针对性、连贯性以及拓展性,本案中问题2就是一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层次有更高的要求。问题3、问题4的提出,是对前面问题的延展,让学生通过思考对超重失重有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5就把学生引入了从受力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一切运动情况由受力决定。问题6是一个全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提出不同见解,这样达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对于课堂提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提问的形式也就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才最有思考价值。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注重于对知识来源的探究和推导,要求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就更多地开展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物理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性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养成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性问题的功能正是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完成探索活动。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问题的开放性,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提出不同见。因此,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了机会,能发展并实践他们的高层次思维技能。
【教学反思】
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有多少讨论是必要的,多少合作是必须的,这需要我们老师在选择让学生探究的题目时,有效问题的构建上多下功夫,必须注意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不能为了形式而探究。另外,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让师生相互交流与沟通,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技能,以问题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的“说”意味着交往、合作、沟通、互动。“说”的过程让学生的表述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提高。
高中学生不爱学习,喜欢调皮是普遍现象,但是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值得提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言而喻。还可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成立物理实验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