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布的故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小学时,家里七口人,只靠父亲六十多元的工资,粗茶淡饭自不必说,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吃三分钱一根的冰棍,我早已垂涎三尺了。何况山东还有将近80岁的奶奶需要接济,我就想如何赚点钱呢?
  看见太平街坊邻居缝手套如火如荼,我也跃跃欲试领回家一摞,可那活要求细心,我缝的手套不是掉扣就是皱巴巴的,经常被返工。思前想后,决定缝方块布:一方面交学杂费,另一方面自己也有了零用钱。
  做方块布首先得买布。我从收废品的王爷爷家买布,每次去王爷爷家,必须从同学秀丽家窗前经过,这也成为我最打怵的事。每次快到她家的窗户门前,我会将布包藏在身后,猫着腰、蹑手蹑脚地从她家窗户底下跑过去,唯恐她瞧见我。有一次,我刚要弯腰跑,被屋里眼尖的秀丽发现了。
  “你干啥去了?”我慌忙地将布包藏在身后,吞吞吐吐地說:“我,我去柳塘合作社买点东西。”
  “买的啥?”她还刨根问底。
  见纸里包不住火,我只好将买废布的事向她和盘托出,我让她替我保守秘密。
  回家后,先将废布料清洗、晾干、叠平,接着开始粘,用苞米面打的糨糊,在一尺见方的胶合板上粘两层,大块布在下,小块布粘在上面,然后放炕上烘干。吃罢晚饭,没有电视,趁全家人围坐一起闲聊。我便拿出针线缝方块布。我求快、针角有一寸长,十分钟就缝完一块。看见妈没事,就递给她针线,妈妈缝得慢但缝得细密。看见三妹无事,把针线递给她说:“快、帮我缝,卖了给你买冰棍。”我拿吃的诱惑她。
  “我才不管你的事呢。”她头也不回地跑出去了。
  一般情况,凑齐100块,十个一沓夹着去卖。废品收购站座落于河西大堡天桥旁。每次卖方块布,都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是,一百块布顺利换回八元钱,心里像喝了蜂蜜,身上像打了鸡血、精神上陡增成就感。蹦着跳着回家。
  有一次,也是卖了方块布后,我在回家的坡路上,一手拿一根冰棍,正巧被迎面走来的爸爸看见。晚上我刚进家门,就听见妈妈嗔怪:“买一根冰棍还不行……”她从里屋唠叨到外屋,我顿时就明白了,肯定是先我回家的爸爸告诉她的。
  我用攒的钱买了笔记本、交学杂费外,还花13元买了一条的确良裤子呢!
  卖方块布的时候,我最打怵的是收购站里的那位中年妇女。她戴着黄军帽,脸绷得紧紧的,看样子是这里的负责人。她从不手软,接过我递过去的方块布,只翻了三四个就甩出一句:“不合格。”我怔在那里足足五分钟,像泄了气的皮球,无奈只好打包回家,把方块布往椅子上一扔,趴在炕上一声不吭。
  我至少缝了三年方块布,直到上中学了,课业重了,才向方块布告别。
  责任编辑:黄艳秋
  插图:王明明
其他文献
我在家中用一个扁体大青花瓷碗养了两条可爱的小金鱼,一尾金黄色的,一尾金红色的,女儿小雯非常喜欢这两尾鱼。  周末日的晚上,妻回了娘家,我和小雯逛书店回到家中给小鱼喂食。小鱼吃饱了欢快地在瓷碗中游来游去,把沉在碗底的脏东西搅得污浊不堪。小雯给鱼换完水后在碗中放置了从老家带回的几根根须莹白的莎草,鱼儿兴奋地在莎草中穿梭游行,身体碰得瓷碗响声清越,鱼尾掀起的水花还溅得茶几上水珠连连。那种欢快劲儿是我和小
期刊
世界上的任何苦难,不过都是你迈向成功的一块块奠基石。萧红,一个中国现代文坛像姐姐一样的女子,就她那颠沛流离的一生,就称得上是一部传奇小说了。对于萧红,我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当我踏上哈尔滨这座城市,呼兰河是我必去寻访的地方。  呼兰河位于哈尔滨北部的呼兰区呼兰镇,大约四十公里。萧红故居就在呼兰河的东侧集镇上,故居的右边是萧红纪念馆,萧红的白色雕像就矗立在门口,很有民国知识女性的气质。两旁的
期刊
沐浴在晨光中,树木、田野、小山、一排排民房向身后退去……我的眼睛盯着窗外,到处都是极美的景致,几次萌动了我的诗心,转而又被自己糟糕的心情打压了下去。压抑、担忧和恐惧交织着,主要来自自身的病情。  到了省城车站,脚还没落地,便有几位车主围过来招揽顾客。我招手拦下一辆车,赶紧坐进去。司机师傅回头打量我一眼,随口问了去处。听我缓慢说出医院的名字,他打开计价器,不大友好地说:“我在省城这么多年,就没听说过
期刊
回家的路上,二弟发短信告诉我,我们家的白虎走了,后边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我懂二弟内心的沉重,因为我的心里也是极其的难受。  前几天,小妹和我说起白虎,还说白虎就像我们家的一个家庭成员,十多年了,它怕是真的要走了,真不想它走。  白虎全身雪白,所以二弟给它取名叫白虎。它刚来我们家的时候我已工作在外,很少回家,听二弟和小妹说家里添了一个小狗很是可爱,白白的毛,胖乎乎的样子,看见人一回家就跑到跟前来亲近
期刊
我一直都把石大夫叫“石老师”。  18年前,盛夏之夜,一群人急吼吼闯进住院部,抱着一个双眼上翻、四肢抽搐的三四岁小男孩!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我这个新来的小护士一时不知所措了。  节骨眼上,石老师果断地接过我手里的注射器继续推药,她嘱咐我立刻吸取3mg地西泮稀释后保留灌肠,一边安抚烦躁恐惧的家长情绪。  后半夜,人们早已酣然入梦,住院部病区里却是灯火通明,护士大夫依旧紧张地工作着,同可恶的病魔展
期刊
蓠蒿是一种乡愁。  “正月蓠,二月蒿,三月四月砍柴烧”,这是流传于江汉平原一带的一句俗谚。在可食用的植物相对稀少的农历正月二月,因为蓠蒿,才有了值得回味的东西。  所以我宁可固执地说,蓠蒿是一种带有特殊香气的绿色蔬菜,尽管我们只吃它的茎,并且还是那一部分嫩嫩的茎。那种脆嫩、辛香的味道,吃起来别有一番情调。  尤其是腊肉炒蓠蒿,更是乡土菜系中的上品。为什么呢?又回到了农历的时令里,乡愁的辗转中。腊肉
期刊
每一种花该也是有自己的秉性的,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白居易爱桃。  每一种花也该在最懂它的人之前也才释放最美的一面吧。从暮春至初夏,“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想起几年前千里迢迢远赴山东菏泽观赏牡丹不遇而观芍药,去年在同学微信朋友圈言之凿凿牡丹盛开的情况下,驱车铜陵凤凰山依旧未见靓影,今年特意去早一些,却仍然是牡丹已去、芍药未开的时候。无论是什么原因,想来我与牡丹该是没多少缘
期刊
最早种下的是两棵李树,是父亲从一个专营果树苗的朋友那里得来的。听说这种果树生长迅速,三年挂果,结出的果子有苹果那么大,甜而多汁,叫苹果李。想着院子里总要有棵乘凉遮荫的大树,就种下了。  确实三年挂果,果子并没有苹果大,不过核桃大小,甜而多汁,沉甸甸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果皮开始是青绿的,慢慢变为青紫,乃至深紫色,果子这时就熟透了,若不及时采摘,风一吹便会掉落地上,旋即腐烂。一树的果子,少说也有几百斤,
期刊
夏日的夜难得有几分清凉,星星还亮著几颗,整个夜晚伴随着几个老人拿着马扎走在回家的路上,渐渐地安静了下来。  妻子又是夜班,陪伴两个孩子的重任又落在了我的身上。照顾孩子确实挺累,原来女人真的不易,两个孩子的女人更不易。小女儿已经五周岁了,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第五次与她单独相处了。她在我生命中的出现,给我带来了无限快乐。每当我下班回到家中看到她,都会抱起她亲了又亲,她也会乖巧地亲上我几下,这已经是我
期刊
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出不了远门,当然更谈不上爬山了,因此也就看不到山中的美景,但母亲却非常喜欢白菜花。  姥姥为了满足母亲的爱美之心,减少母亲的寂寞,便在去山里干活休息的空暇时间里,掐回各种各样的野花,包括春天的蒲公英花,夏天的扫帚条花,秋天的野菊花,然后回家扎成一束束的花束,插到裝满了水的玻璃瓶子里,一直能开很多天,花儿开败了,姥姥再去掐。冬天里没有花了,姥姥便找来棉槐条子刻棒槌(一种织花边的工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