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和木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rui0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种下的是两棵李树,是父亲从一个专营果树苗的朋友那里得来的。听说这种果树生长迅速,三年挂果,结出的果子有苹果那么大,甜而多汁,叫苹果李。想着院子里总要有棵乘凉遮荫的大树,就种下了。
  确实三年挂果,果子并没有苹果大,不过核桃大小,甜而多汁,沉甸甸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果皮开始是青绿的,慢慢变为青紫,乃至深紫色,果子这时就熟透了,若不及时采摘,风一吹便会掉落地上,旋即腐烂。一树的果子,少说也有几百斤,一下子哪里吃得完!熟就熟、落就落吧。浪费多了,看着可惜,有人来家里玩,临走时总让人摘上一袋,来的人多了,摘走的多了,果子的名声就传开了。大家都知道我家院子里有两棵味道极佳的苹果李,有遠的亲戚给母亲打电话,末了就说一句:“如果顺路过来家里,给带几斤李子。”相距甚远,别人只是句玩笑,这个年代,谁还把苹果桃李当成稀罕的东西。但母亲就当真了,摘了几斤给人送去。别人不好意思白收,回馈了豆荚蔬菜什么的。
  果子不多了,剩下的都挂在树梢,难以采摘,就由鸟雀蜜蜂独享。蜜蜂喜甜,成群结队一天到晚围着树梢唧唧嗡嗡,热闹得让人烦躁。有小孩看见了,就站在围墙外丢石头棍子打,父亲看见总是上去制止,倒不是几个果子的问题,担心小孩力气小,砸不到果子却伤了自己。便回去拿刀,计划将高处的枝丫砍去,正好上头有电线经过,树枝接触到电线也是种安全隐患。挽起裤脚爬了几次都没上去,只喊腰疼。
  父亲也老了,再不是17年前那个40来岁的青壮年了,前几年做过腰椎间盘突出手术,走路都吃力,更何况爬树。担心他旧伤复发,母亲劝说了几句,旋作罢,只是望树兴叹,要是孩子在家该多好!
  木瓜也是两棵,一棵在围墙东脚,一棵在西脚,父亲为了泡酒而种的,种了好几年不见长,现在才人高一点,枝丫却很发达,枝丫八叉展开“手脚”,独自在墙角划地为王。只长枝丫不开花结果,父亲看了很焦急,照这种形式,什么时候能喝上木瓜酒,便按种庄稼的办法,往树根埋了几袋农家肥。还真有效,木瓜终于开花了,花落后稀稀落落挂了几个果,看到努力有了成果,父亲很得意,每日都要上前去看上几回。
  父亲的希望终究落空,木瓜长到硬币大小就不再长了,病恹恹的,打了药水还是没效果,最后在枝上就烂了。我对木瓜没什么好感,一次见人剖开一个木瓜,木瓜籽没有规则密密麻麻地排布着,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我有密集恐惧症,却喜欢木瓜的花,花瓣厚实红润,红得大气,红得纯粹,红得洒脱。
  今年园里,两棵木瓜树都开了花,花朵似比去年还多,还大,“占尽风情向小园”,是否预示着今年果子比往年要好?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最早知道茅盾这个名字,不是读小说《子夜》,而是看过根据茅盾作品改编的电影《林家铺子》,谢添扮演的林老板——中国文学宝库中小商人典型形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冬月里的清晨,游锣鼓巷,夫人和小外孙走累了,就到咖啡厅休息,女儿只好陪我拜谒了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占地面积878平方米。茅盾于1974—1981年,在此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故居是茅盾自己出钱购买的私家宅邸,生前他把这个院子捐献给了国家
期刊
想要饭菜香,首先得有一個好土灶。  搬到新居后,我常去观察前院邻居家的土灶,还义务烧了两次火。前院阿姨家的灶头,虽然只安装了一口锅,但是省柴。放一根进去,噼里啪啦的,红火得很,那真是火热的生活啊!烧完的灰则很少,那是充分燃烧的原因。我坐在阿姨家的土灶前,将包里的超市小票、废报纸什么的整理出来,然后塞进了灶膛内,“轰”的一声,一团纸顷刻间就剩下了一点灰。阿姨说,她家不装鼓风机,附近的装土灶的人家都没
期刊
我家住乡下,离市区有近四十公里的距离,因为路堵,辗转两趟公交,到达市区已是上午九时,感觉身子疲惫到了极点。这点路程,对于青年人来说,也许不足挂齿。但是,这对于我,已过天命之年的人,做很多事情都有些力不从心了。  其实,人生未尝不是一次平淡无奇的赶路。我生长在江南水乡,曾一度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我们那个乡村,也许再大一点,就是我们所在的那座城市。直到我上初中那年,舅父带我去省城舅姥爷家,才真真切切地感
期刊
我在家中用一个扁体大青花瓷碗养了两条可爱的小金鱼,一尾金黄色的,一尾金红色的,女儿小雯非常喜欢这两尾鱼。  周末日的晚上,妻回了娘家,我和小雯逛书店回到家中给小鱼喂食。小鱼吃饱了欢快地在瓷碗中游来游去,把沉在碗底的脏东西搅得污浊不堪。小雯给鱼换完水后在碗中放置了从老家带回的几根根须莹白的莎草,鱼儿兴奋地在莎草中穿梭游行,身体碰得瓷碗响声清越,鱼尾掀起的水花还溅得茶几上水珠连连。那种欢快劲儿是我和小
期刊
世界上的任何苦难,不过都是你迈向成功的一块块奠基石。萧红,一个中国现代文坛像姐姐一样的女子,就她那颠沛流离的一生,就称得上是一部传奇小说了。对于萧红,我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当我踏上哈尔滨这座城市,呼兰河是我必去寻访的地方。  呼兰河位于哈尔滨北部的呼兰区呼兰镇,大约四十公里。萧红故居就在呼兰河的东侧集镇上,故居的右边是萧红纪念馆,萧红的白色雕像就矗立在门口,很有民国知识女性的气质。两旁的
期刊
沐浴在晨光中,树木、田野、小山、一排排民房向身后退去……我的眼睛盯着窗外,到处都是极美的景致,几次萌动了我的诗心,转而又被自己糟糕的心情打压了下去。压抑、担忧和恐惧交织着,主要来自自身的病情。  到了省城车站,脚还没落地,便有几位车主围过来招揽顾客。我招手拦下一辆车,赶紧坐进去。司机师傅回头打量我一眼,随口问了去处。听我缓慢说出医院的名字,他打开计价器,不大友好地说:“我在省城这么多年,就没听说过
期刊
回家的路上,二弟发短信告诉我,我们家的白虎走了,后边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我懂二弟内心的沉重,因为我的心里也是极其的难受。  前几天,小妹和我说起白虎,还说白虎就像我们家的一个家庭成员,十多年了,它怕是真的要走了,真不想它走。  白虎全身雪白,所以二弟给它取名叫白虎。它刚来我们家的时候我已工作在外,很少回家,听二弟和小妹说家里添了一个小狗很是可爱,白白的毛,胖乎乎的样子,看见人一回家就跑到跟前来亲近
期刊
我一直都把石大夫叫“石老师”。  18年前,盛夏之夜,一群人急吼吼闯进住院部,抱着一个双眼上翻、四肢抽搐的三四岁小男孩!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我这个新来的小护士一时不知所措了。  节骨眼上,石老师果断地接过我手里的注射器继续推药,她嘱咐我立刻吸取3mg地西泮稀释后保留灌肠,一边安抚烦躁恐惧的家长情绪。  后半夜,人们早已酣然入梦,住院部病区里却是灯火通明,护士大夫依旧紧张地工作着,同可恶的病魔展
期刊
蓠蒿是一种乡愁。  “正月蓠,二月蒿,三月四月砍柴烧”,这是流传于江汉平原一带的一句俗谚。在可食用的植物相对稀少的农历正月二月,因为蓠蒿,才有了值得回味的东西。  所以我宁可固执地说,蓠蒿是一种带有特殊香气的绿色蔬菜,尽管我们只吃它的茎,并且还是那一部分嫩嫩的茎。那种脆嫩、辛香的味道,吃起来别有一番情调。  尤其是腊肉炒蓠蒿,更是乡土菜系中的上品。为什么呢?又回到了农历的时令里,乡愁的辗转中。腊肉
期刊
每一种花该也是有自己的秉性的,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白居易爱桃。  每一种花也该在最懂它的人之前也才释放最美的一面吧。从暮春至初夏,“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想起几年前千里迢迢远赴山东菏泽观赏牡丹不遇而观芍药,去年在同学微信朋友圈言之凿凿牡丹盛开的情况下,驱车铜陵凤凰山依旧未见靓影,今年特意去早一些,却仍然是牡丹已去、芍药未开的时候。无论是什么原因,想来我与牡丹该是没多少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