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对立下的心灵成长之路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花园茶会》是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后期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娴熟地运用各种现代主义技巧,她把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阶级地位的人们的生活如此真实又艺术化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构建了一个具体化的当时社会的缩影,通过阶级意识的激烈碰撞、生活场景的明暗对比及对女主人公劳拉纠结不安的内心刻画向我们勾勒出了劳拉在短短一天时间里的自我意识觉醒及在冲突对立下的心灵成长之路。
  关键词: 冲突对立 心灵成长 花园茶会 劳拉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是二十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她的作品不强调故事的曲折和情节的完整,而依靠气氛的渲染和情绪的抒发,通过捕捉人物的瞬间感觉和对细小琐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印象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情感世界。《花园茶会》是曼斯菲尔德作为现代派文学先驱在短篇小说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主题是女主人公劳拉在亲身经历了一天冲突对立后获得了心灵上的成长。劳拉出生成长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个性天真活泼,因一直生活在父母为她创造的优越环境里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在一次花园茶会中,劳拉目睹了中产阶级世界观与工人阶级意识形态激烈碰撞,她心中的理想世界遭遇了现实世界的冲击,最终的“顿悟”使她不再是天真和理想化的小女孩,她开始重新认识现实中的阶级差别,开始重新思考现实世界,甚至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曼斯菲尔德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和仿佛沧海一粟般不起眼的小人物作为创作题材,于日常生活中捕捉瞬间的变故,为我们呈现了两种不同阶級人们在一天时间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态度的强烈对比,并以女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作结升华了文章主题。一方面是以薛立丹夫人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其中还包括薛立丹先生、凯蒂及劳拉的兄弟姐妹们。另一方面是以在劳拉家里服务的园丁、搭帐篷工人、乐队、厨子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主人公劳拉自然算是城市中产阶级的一员,但是通过这一天与来她家工人们的接触,她以一种独特随性的方式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的好感和欣赏。刚开始在花园里遇到工人们时,她竟有些不知所措,先是模仿母亲傲慢、高人一等的语气跟他们打招呼,后来觉得太不自然又以小女孩娇羞的语气和他们交谈,然而工人们亲切随和的笑容缓解了当时的尴尬气氛,“其他工人也都在朝她微笑。似乎是在用笑容安慰她:‘不要怕,我们不会吃人的。’”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中产阶级天真女孩的形象,她想通过模仿母亲的言行举止使自己表现得体,又无法违背自己内心对工人阶级的好感。当她看到“那个高个子还站在原地。他弯下身子用手掐了掐薄荷的枝条,然后把手指伸到鼻子下面闻那种气味”时,劳拉感到很惊奇,因为在她认识的那些和自己身份地位相近的男人中可没有过这样打动人心的举动,此时她甚至产生了想要和这些工人做朋友的异于常规的想法:“工人们真是可爱得出奇,她想。为什么她不能有工人朋友呢?他比那些和她跳舞,每个星期天夜晚来吃晚饭的傻头傻脑的青年们强多了。”可见,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对一个少女来说太过单调无聊,反而工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能博她青睐。
  本文的高潮部分是赶马车小伙斯科特的死讯传来人们的反应,也是劳拉心灵成长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她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时感到非常震惊,接着她试图劝说自己的姐姐和母亲取消下午的花园茶会以示对逝者及逝者家人的起码尊重和关心。然而,劳拉这样细腻体贴、富于同情心且完全不失人之常情的做法却先后遭遇了双重打击:在多次劝说无果后,姐姐琼斯看似同情实则虚伪地争辩道“如果发生了这种事就不能听音乐,那你这一生要遇到多少次!我也和你一样,感到很难过,我也觉得他们很可怜”;更让劳拉失望的是一直崇敬的母亲居然和姐姐的想法一样不可理喻“如果那些小房子里有人生病死掉,我们不是也要照常过我们的生活吗?我也弄不清楚他们怎么能在那样的环境里活下来”。在阶级意识如此强烈的碰撞下,劳拉对自己家人(影射了整个中产阶级)为了自私的目的及时行乐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和死活感到失望和无助。她心中的阶级意识和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成长,却始终因为身处中产阶级对跨越阶级间的鸿沟表现得犹豫不决。
  二
  在这篇小说中,劳拉如同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不同于空虚无聊又严格遵循资产阶级传统思想观念的家人和朋友,她思想独立,崇尚自由“她在这时认为是那不可理喻的等级观念造成了这一切。不过,她从来不在乎这种等级的划分。从来都不在乎,也丝毫没有注意”。除了对她的重点刻画,曼斯菲尔德还通过对劳拉家人和工人阶级的意识冲突褒扬了工人阶级的勤劳真诚,揭示了中产阶级的奢靡虚伪,同时从侧面衬托了劳拉身上难得的可贵品质。“清晨,花匠早早地起来修剪草坪,把草坪打扫干净,使草坪,还有以前种过雏菊的黑色的玫瑰形花坛看起来赏心悦目”,“在没吃完早餐的时候,搭凉棚的工人就来了”,相比之下,中产阶级奢靡慵懒的生活方式天天无非围绕着高雅的装束和讲究的饮食,光鲜的外表下掩饰着的是庸碌无为、虚伪矫情和自私冷漠:薛立丹夫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贵妇形象,她为了准备茶会可以表现阔绰“尽情地买很多马蹄莲”,还为自己购置了新帽子,却在死者家属亟须慰藉的时候洋洋得意地派自己的女儿送去举办茶会的残羹剩饭;劳拉的姐姐琼斯简直就是她母亲的翻版,喜欢对仆人指手画脚“汉斯,这几张桌子要搬到吸烟室去,留下地毯上的桌脚的痕迹得用扫帚弄平整,另外,汉斯,你别走——”,她还是个感情淡漠的人,缺少同情心“在唱到最后‘消失’的时候,钢琴声更加忧伤,而她却仍然喜笑颜开,完全不为琴声所动”,在接到噩耗后,面对劳拉取消茶会的要求完全不能理解“就算你再怎么同情这个酒鬼,他也不能复活了”。同时,劳拉也看到了正常人对此应有的反应“厨子惊慌失措地叫起来,像受了惊吓的母鸡。辛迪像牙疼一样用手捂着下巴。汉斯不知所以然地使劲皱着眉头”。经过一天的所见所闻,劳拉在阶级意识的激烈碰撞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人朋友,也改变了原来被母亲灌输的对工人阶级不正确的一些负面认识。   阶级意识上的冲突对比给小劳拉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冲击,除此之外,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对主人公劳拉内心纠结冲突的描写,成功塑造了中产阶级劳拉与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劳拉。文章开头当高个子工人否定劳拉的提议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劳拉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她从小所受的教育让她无法判断一个工人这样和她说话,是否不太礼貌”,因为在母亲身边长大的她习惯了工人们毕恭毕敬答应她们的要求;当她劝说自己的姐姐和母亲取消茶会受挫后,本来正失望无助的她偶然看到了镜子里美丽的自己,戴着母亲为了哄她刚送她的帽子,她的义愤填膺又开始变得纠结不定“她疑惑了,难道母亲说得没错?她倒真希望母亲是正确的。难道我无理取闹吗?就算我无理取闹吧。可是她又好像看见那个带着一群小孩,把丈夫的尸体抬回家的不幸女人。就像是报纸上的图片一样,不太清晰地出现在她眼前”;本来想征求哥哥劳瑞的意见“如果他也站在她们一边,那就是她自己不对了”,可是他对劳拉帽子的夸赞让她把话又咽了回去;茶会结束当母亲在大家面前提起劳拉白天要求取消茶会的做法时,劳拉“感到难堪”,由此可见她前后态度的转变和内心的挣扎。而彻底把劳拉拉回到现实世界、最触动她内心的事是对不幸马车夫家庭的造访。两家离得并不远,却一个天堂一个地狱,一边走着劳拉一边思考,这条路可以视做劳拉心灵的成长之路:刚出家门时她完全沉浸在茶会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走进小巷后发觉自己的穿戴显得格格不入,进入马车夫家中后更是被从未见过的悲惨景象压抑得想要尽快逃离,看到马车夫平静安详,仿佛睡去地躺在那里,劳拉心灵上的成长有了质的升华,“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些茶会、篮子、装饰着花边的裙子,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所有的一切都和他永别了”,此时已不仅局限于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仁善的赞赏,她开始跳出阶级的局限,思考人生中的乐与悲、美与丑、生与死的双重哲学。
  三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不仅描写了阶级意识的激烈碰撞和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纠结冲突,还借助对生存场景明暗对比的描写真实再现了不同阶级生活环境的强烈反差,为主人公心灵上的成长转变渲染气氛。总的来说,对场景的描写可以清晰地分为两个部分:从准备茶会和茶会进行时对景物轻快可爱、以少女般的口吻讲述“有两块明亮的光斑,一块落在写字台上,一块落在银镜框上,也来凑热闹了。她可爱的小圆光斑。特别是落在写字台上的那块,就像银色的星星那样温暖闪亮,让人忍不住想亲吻它”,“草坪上有很多成双成对的客人在悠闲地漫步,他们一会儿相互攀谈,一会儿低头欣赏鲜花,像是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天空飞过时,看到希恩家美丽的花园,就落下来停留一个下午。一群朋友欢聚在一起,相互拉手、亲吻,开心地笑,真是太愉快了”;到母亲派劳拉去送茶点时一路上所见“低低的说话声从破旧的房子里传出来,幽暗的灯光从窗子里透出,窗上晃动的人影像螃蟹一样”,还有一段对贫民生活区的客观叙述也非常精彩“这些简陋的小房子是褐色的。里面堆滿了生病的母鸡、烂白菜还有西红柿罐头,这里的烟囱都很寒碜,冒出的不是希恩家那种又粗又浓的白色烟尘,而是那种一丝一缕的轻烟”。如此强烈的景物对比给读者都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小说中的劳拉作为亲历者想必体会更加深刻吧!
  在《花园茶会》这篇短短的故事里,曼斯菲尔德通过阶级意识的激烈碰撞、生活场景的明暗对比及对女主人公劳拉纠结不安的内心刻画讲述了她走出温室花园,勇敢面对现实生活的心灵成长之路。最后劳拉不再是天真和理想化的小女孩了,她开始重新认识现实中的阶级差别,开始重新思考现实世界,甚至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牟百冶.从曼斯菲尔德的《花园茶会》看她的小说叙事艺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2]朱静怡.在意识碰撞中捕捉心灵成长历程——谈《花园茶会》的现代主义技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高亢.论《花园茶会》的美学蕴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王烨.曼斯菲尔德式的新西兰特性:《花园茶会》的中产阶级主体之裂变和连接[J].理论月刊,2010(11).
  [6]杜艳斌.《花园茶会》中的意识形态冲突分析[J].电影评介,2009(8).
  [7]何亚惠.曼斯菲尔德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4).
其他文献
摘 要: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刘勇、邹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有两处值得商榷的表述。分别是关于《小说月报》的停刊时间和郁达夫的被害真相,学界对这两个问题一直存在论争。教材中的这些微小的瑕疵再次提醒我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材勘误 《小说月报》 郁达夫被害  由刘勇、邹红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的本专科中文专业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
摘 要: 文学影视化是当代文学作品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文学影视化在不断推广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使文学作品在题材、语言上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粗糙化、平面化和娱乐化的消费品。严歌苓的小说作为“文学影视化”现象最为明显的代表之一,在不断探索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床畔》在情节设置、时空观念和电影技巧的使用上都与《金陵十三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放弃了以往熟悉的电影写作模式,但《床畔》无论在叙述
摘 要: 《金瓶梅词话》的创作背景为封建男权社会,本文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以女性对“母亲”身份的价值观为切入点,以波伏瓦《第二性》中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选取吴月娘和李瓶儿两位母亲形象,分析《金瓶梅词话》中的男性意识。在“传宗接代”这一女性的“自然”使命背后体现的是男性的心理需求,他们有意强调母亲形象的神圣,但最终指向的依旧是家族的传承,女性实则沦为生育的工具。  关键词: 母亲 吴月娘 李瓶儿 男性
摘 要: 在探讨审美和艺术的起源中,“游戏论”以特有的形态征服了众多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并且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弗洛伊德的游戏观就有个人的鲜明特色,对传统美学的很多观念进行了解构,他认为艺术是作家幻想的游戏,是性本能的冲动。而在游戏中,作家通过创作表达幻想,使得自己被压抑的欲望可以得到缓解,从而也使得主体的潜意识在对象化中得到显现。  关键词: 游戏 对象化 弗洛伊德  文
摘 要: 起源于分封制下的“宗藩”,发展至明代,已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本文以山西为例,以财政为视角,考察了明代宗藩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危害。  关键词: 财政视野 山西 明代宗藩  “宗藩”一词的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度。彼时,为拱卫王权,夏、商、周三朝皆采取册封制度,主要针对宗族成员和功臣。《左传·定公四年》载周朝即“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其中对同姓皇宗成员的册封,即后世“宗藩”一词
摘 要: “第二课堂”概念最早来自于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校内校外活动,通常是相对于学校传统常规教学的第一课堂而言的。自新课标实施改革以来,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高度重视,一线教育工作者就中学第二课堂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但围绕第二课堂活动探索学生更实际的需求的研究较少,对在偏远地区中学普及第二课堂的实践研究也不够。本文通过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期间,对仙游县地区中学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进行实际调查研究,采用
摘 要: 李佩甫的最新小说《生命册》以走出无梁村的“我”为线索人物,描摹了中原乡村半个世纪的广阔社会生活图景和各色人物。本文从小说的人物命运和生活状态入手,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小说中各色人物进行了评论,揭示了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相辅相成的道理,还就作者在小说中展现的人性批判进行了评论,概括了作者笔下形形色色人物的灵魂世界。  关键词: 《生命册》 历史观照 人性观照  2015年8月16日,举国
摘 要: 抗日战争前后,中国学术界纷纷进行学术转型,从原来的纯学术转向实用之学,其中尤以钱穆为著。他由驾轻就熟的先秦“子学”迅速地转向中国通史的研究,几年完成了《国史大纲》一书,以此增强国人对本民族文化历史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样,史学界的张荫麟、陈垣及文学界的陈梦家、闻一多等人,亦出现类似的学术变化。这一中国人文学术界集体学术转型的现象,无疑说明当时的学术界面对民族危亡,以学术为武器,积极参与抗
摘 要: 本文通过巴金《鸟的天堂》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先期经历,剖析其创作心态,结合课文分析主旨,从而对教学给以建议:以文章主旨为纲,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精细品读语言、阅读补充资料、联系前后语段,感受文中的明亮、充满蓬勃生命力的“鸟的天堂”。  关键词: 《鸟的天堂》 巴金 文本解读 课堂教学  对文本的深入准确的解读无疑是师生课堂高质量对话的基础。深度解读文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
摘 要: 为了贯彻落实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方案,作者所讲授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多年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在课程改革中新修订了教学大纲,设计了教学日历,优化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重构了考核机制,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