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能够调动学习的兴趣,通过分析心理、趣味答题、生活实践、鼓励竞争等方法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和乐于探究,使学习的效果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学生心理问题情境生活实例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从前,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凡是学习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主动乐此不疲,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或害怕数学;鉴于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选用形式多样及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一、分析学生心理,建立融洽关系
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对于形象的东西、生动的内容、新奇的物或事比较感兴趣,容易产生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换位思考问题,创设趣味性强的学习情境。如果忽略了数学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就容易产生淡漠及抵触心理,同时也要兼顾小学生爱动手的心理,在合适的条件下,鼓励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
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同样非常重要,用爱心和学生做朋友、合作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十分尊敬和亲切,愿意和老师说话,消除了害怕心理。建立了互动信任关系,学生对老师就有认同感,对所授知识有认知兴趣,愿意回答问题及提出疑问。数学老师一般说话语速快,要善于发掘本学科的魅力,改变一下风格,让学生愿意和你亲近,如上课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们开开玩笑。比如一年级的孩子,经常搞不清楚数量关系,会把求两部分合起来的量用减法计算,就提示:原来你只有这么一点点,你还要给别人更多,你会超级魔术吗?简单一句话缓解了学生的尴尬,也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上课时还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他们都很愿意当小老师,通过这样的角色互换,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问题情境,这类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提问的问题要明确,问题的难易程序要适当,用形象且简单的语言来描述问题,学生可以轻松地听懂问题;其次让学生先回顾相关知识,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要尽量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超出范围部分做适当点拨和启发性的引导。碰到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会积极地思考并提出疑问,充分表达疑问和想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动力。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统计》时,一开始我就设计了如下情境:森林运动会开始了,参加今天比赛的有小兔队、小猴队和小熊队。它们将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投篮比赛,奖品是一袋饼干(课件出示一袋饼干)。你能看出袋子中的饼干有几种形状吗?你有办法知道袋子里有多少饼干吗?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想到:(1)正方形饼干就用正方形来表示,圆形饼干就用圆形来表示,三角形饼干就用三角形来表示;(2)正方形的画1,三角形的画2等。讨论后学生逐步从不知道记录到知道如何分类和到用画√的方法来记录。
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注意技巧和方法,先预测可行性,发现不足应及时改善。
三、取材生活实例,鼓励学生动手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学生们每天都在积累着各式各样的生活经验,每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经历也不相同,通过从生活中取例子,能够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取材生活教学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让学生多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取材实例和亲手动手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得到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可得到发展。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所得的知识比教师机械灌输的知识更易掌握和记忆。通过动一动手,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知识,积极在生活中分析、概括事物本质和数学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认识平面图形的时候,让每位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让他们对折看能折出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发现能折出长方形、三角形;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看是不是还能折出长方形和三角形,学生发现能折出长方形,有的可能是正方形;最后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折折看,学生发现原来平行四边形是不能对折的。教学“人民币的面值”时,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物,通过认识物品价格感受人民币面值的大小,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远比枯燥的讲解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四、创设游戏场景,直观教学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占主导,自控能力和心理因素容易受外因影响,对于重复单调的数学练习,容易出现厌学心理。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场景中,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学生已经学到了数学知识。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和概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在下课时还非常留恋,这样的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运用适当游戏及直观实验法来补充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魄力,了解到在游戏中也有数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如在教学“3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口算接龙游戏,比比哪个队伍接得最长、哪个最快,简单的接龙游戏让枯燥无味的“口算”变得灵动起来,再比如学习“可能性”时,可以设计摸奖的游戏等。
五、引用名人名言,鼓励小组竞争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用一些名人名言的故事,通过名人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在课堂中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以唤起学生的斗志,促进学生互相超越。学生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热情自然也会提高。如一些可多解的数学题目,让学生以多人为一小组,鼓励每个组想尽可能多的解法,教师汇总答案后进行分析和点评。这个方法训练了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学会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如在“二十以内的减法”练习中,引入全班口答、小组轮答、代表抢答等方法,答对题的记一个小红星,没有答对的组给予指导和鼓励,最后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点评。学生在小组竞争的情境中消除了枯燥感,提高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学习效果。
六、结语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索,对学习效果有积极的助推作用,应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从“要我学”转换到“我要学”,这个目标激励着教师去探索和实践新方法、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广.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教育艺术,2011,(07):63-64.
[2]刘慧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11,(07):26.
[3]苗秀娟.浅谈对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1,(21):36-37.
[4]田井辉.论小学数学教学兴趣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34):125.
[5]钱利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障碍心理及其对策[J].考试周刊,2010,(28):88.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学生心理问题情境生活实例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从前,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凡是学习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主动乐此不疲,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或害怕数学;鉴于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选用形式多样及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一、分析学生心理,建立融洽关系
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对于形象的东西、生动的内容、新奇的物或事比较感兴趣,容易产生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换位思考问题,创设趣味性强的学习情境。如果忽略了数学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就容易产生淡漠及抵触心理,同时也要兼顾小学生爱动手的心理,在合适的条件下,鼓励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
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同样非常重要,用爱心和学生做朋友、合作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十分尊敬和亲切,愿意和老师说话,消除了害怕心理。建立了互动信任关系,学生对老师就有认同感,对所授知识有认知兴趣,愿意回答问题及提出疑问。数学老师一般说话语速快,要善于发掘本学科的魅力,改变一下风格,让学生愿意和你亲近,如上课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们开开玩笑。比如一年级的孩子,经常搞不清楚数量关系,会把求两部分合起来的量用减法计算,就提示:原来你只有这么一点点,你还要给别人更多,你会超级魔术吗?简单一句话缓解了学生的尴尬,也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上课时还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他们都很愿意当小老师,通过这样的角色互换,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问题情境,这类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提问的问题要明确,问题的难易程序要适当,用形象且简单的语言来描述问题,学生可以轻松地听懂问题;其次让学生先回顾相关知识,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要尽量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超出范围部分做适当点拨和启发性的引导。碰到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会积极地思考并提出疑问,充分表达疑问和想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动力。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统计》时,一开始我就设计了如下情境:森林运动会开始了,参加今天比赛的有小兔队、小猴队和小熊队。它们将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投篮比赛,奖品是一袋饼干(课件出示一袋饼干)。你能看出袋子中的饼干有几种形状吗?你有办法知道袋子里有多少饼干吗?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想到:(1)正方形饼干就用正方形来表示,圆形饼干就用圆形来表示,三角形饼干就用三角形来表示;(2)正方形的画1,三角形的画2等。讨论后学生逐步从不知道记录到知道如何分类和到用画√的方法来记录。
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注意技巧和方法,先预测可行性,发现不足应及时改善。
三、取材生活实例,鼓励学生动手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学生们每天都在积累着各式各样的生活经验,每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经历也不相同,通过从生活中取例子,能够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取材生活教学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让学生多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取材实例和亲手动手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得到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可得到发展。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所得的知识比教师机械灌输的知识更易掌握和记忆。通过动一动手,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知识,积极在生活中分析、概括事物本质和数学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认识平面图形的时候,让每位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让他们对折看能折出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发现能折出长方形、三角形;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看是不是还能折出长方形和三角形,学生发现能折出长方形,有的可能是正方形;最后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折折看,学生发现原来平行四边形是不能对折的。教学“人民币的面值”时,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物,通过认识物品价格感受人民币面值的大小,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远比枯燥的讲解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四、创设游戏场景,直观教学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占主导,自控能力和心理因素容易受外因影响,对于重复单调的数学练习,容易出现厌学心理。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场景中,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学生已经学到了数学知识。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和概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在下课时还非常留恋,这样的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运用适当游戏及直观实验法来补充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魄力,了解到在游戏中也有数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如在教学“3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口算接龙游戏,比比哪个队伍接得最长、哪个最快,简单的接龙游戏让枯燥无味的“口算”变得灵动起来,再比如学习“可能性”时,可以设计摸奖的游戏等。
五、引用名人名言,鼓励小组竞争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用一些名人名言的故事,通过名人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在课堂中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以唤起学生的斗志,促进学生互相超越。学生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热情自然也会提高。如一些可多解的数学题目,让学生以多人为一小组,鼓励每个组想尽可能多的解法,教师汇总答案后进行分析和点评。这个方法训练了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学会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如在“二十以内的减法”练习中,引入全班口答、小组轮答、代表抢答等方法,答对题的记一个小红星,没有答对的组给予指导和鼓励,最后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点评。学生在小组竞争的情境中消除了枯燥感,提高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学习效果。
六、结语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索,对学习效果有积极的助推作用,应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从“要我学”转换到“我要学”,这个目标激励着教师去探索和实践新方法、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广.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教育艺术,2011,(07):63-64.
[2]刘慧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11,(07):26.
[3]苗秀娟.浅谈对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1,(21):36-37.
[4]田井辉.论小学数学教学兴趣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34):125.
[5]钱利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障碍心理及其对策[J].考试周刊,2010,(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