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每个民族都有称谓体系且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探讨汉英亲属称谓差异,从家庭结构与血统观念等方面究其根源,挖掘两语言承载的文化差异,以加强对中西文化的认识理解,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亲属称谓;文化差异;根源;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28-01
《现代汉语词典》把“称谓”解释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呼”:把……叫做;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称谓语是对他人的介绍,表身份;称呼语是当面称呼他人,表彼此关系。实际使用中二者区别甚微。故本文没有区分它们,将亲属关系分为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
表1
一、汉英亲属称谓差异比较
(一)辈分关系。汉语亲属称谓辈分清晰。中国血亲关系素有“九族”之说,指上四代长辈和下四代晚辈加上自身。汉亲属称谓还用排行字表示同辈长幼之分,如伯仲叔季。现今最常用的是用数字如二弟。当血亲关系加上姻亲关系称谓双重化:在丈夫家族中妻子的称谓排行以丈夫排行为准;在妻子家族中丈夫的称谓排行以妻子排行为准。
英语亲属称谓简洁,辈分难体现,只有祖孙三代的称谓grandfather,myself,grandson,高祖等概念需用great或great重叠使用,如great great grandfather(高祖)。当血缘关系加上姻亲关系英语称谓依然简单,据表1用-in-law加在称谓词末就涵盖了所有姻亲称谓。如《红楼梦》一例:
凤姐儿想一想,笑道:“一家子也正是过正月节……祖婆婆、太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媳妇、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沥搭拉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
杨宪益、戴乃迭将下划线部分译为:
There were the great-grandmother,grandmother,mothers-in-law,daughters-in-law, grand-daughters-in-law,great-granddaughters-in-law,grandsons,grand-nephews and a pack of great-great-grandsons,as well as grand-daughters and grand-nieces on the paternal and maternal sides,and grand-nieces on the brothers' and sisters' sides.
由表1汉语主要亲属称谓58个,英语仅23个,可见汉语称谓复杂丰富多变,同胞兄弟姐妹称谓长幼分明。英语只讲辈分不分长幼,如sister可表姐、妹。
(二)性别特征。汉亲属称谓性别分明。爷爷、舅舅等有父、夫等字或父字旁、男字旁,示其为男性;姑妈、侄女等有妈、女等字或女字旁,示其为女性。英语性别区分不明显,不分父系母系、年龄性别。如汉语对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的称谓,英语只用cousin表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八个称谓。
(三)宗族内外。汉亲属称谓内外有别,男有其宗女有其族。血亲和姻亲称谓俗称内亲和外亲。汉语把血亲同胞称兄长、胞弟等,称姻亲亲属为大舅哥、小姨子等。英语无浓厚的宗教观念,常把血亲与姻亲称谓混为一谈:grandfather祖父、外祖父。英语仅有uncle和aunt区分性别。
(四)面称呼语。汉语亲属称谓有面称和书面语两种语体。
表2
汉语面称语丰富多彩。关系亲密时省掉堂或表字,长辈称呼晚辈多直呼其名。西方少了众繁杂礼数,称谓截然不同,常不论辈分直呼他名。汉语中直呼长辈大名乃大不敬之举。
总之,汉语称谓体系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指称明确;英语称谓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较少、指称含糊。
二、汉英亲属称谓差异根源
汉英亲属称谓差异明显。只有了解差异究其原因方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的放矢。
(一)家庭结构与血统观念。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结构决定中国人的社会存在依存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封建家族几代同堂关系复杂,称谓多变。天下一家亲、家和万事兴等社会心理也说明“家”的重要性。西方社会虽经历封建社会,但家庭成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家庭血缘观念淡薄,亲属关系松散。故在亲属称谓上也少了血亲或姻亲关系约束。
(二)宗族观念与法制思想。汉民族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影响下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族制度,同族成员重视血缘宗亲关系。西方社会经历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主张自由平等法制思想,对宗族关系却看得越来越淡,宗法制度的影响愈来愈小,故英语亲属称谓简单得多。
(三)等级观念与社会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家庭内部亦男女有分长幼有别,反映了年龄性别和社会等级差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传统文化要求按照长幼、尊卑、亲疏等级处理人际关系,称谓因此不同。西方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影响,推崇平等自由,称呼亲属时常直呼其名,不论是长对幼或幼对长,少以brother或sister相称。
(四)文化取向与礼貌原则。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强调自卑尊人礼貌原则,称谓语上爱贬己敬他,便产生了卑、鄙等自谦词和尊、令等敬他词。而今这种价值取向影响尚存,大量敬语和谦语为人所用。西方资产阶级追求人人平等,重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在亲属称谓言语交际中常直呼大名,谦词敬语使用甚少。
三、结语
汉英亲属称谓在辈分关系等方面差异明显。究其原因,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家庭结构与血统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亲属称谓不同。汉英语亲属称谓都反映了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难分孰优孰劣。文化差异乃客观形成,我们要认识中西文化异同,筑起文化间相互认可借鉴融合、求同存异的跨文化交际观,最终在多元文化共处的现实中提升自我文化意识,完善本土文化,促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婷玉.浅析称谓语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语言文学研究,2011。
[3]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杨海庆.中西文化差异及汉英语言文化比较.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丹(1989-),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亲属称谓;文化差异;根源;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28-01
《现代汉语词典》把“称谓”解释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呼”:把……叫做;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称谓语是对他人的介绍,表身份;称呼语是当面称呼他人,表彼此关系。实际使用中二者区别甚微。故本文没有区分它们,将亲属关系分为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
表1
一、汉英亲属称谓差异比较
(一)辈分关系。汉语亲属称谓辈分清晰。中国血亲关系素有“九族”之说,指上四代长辈和下四代晚辈加上自身。汉亲属称谓还用排行字表示同辈长幼之分,如伯仲叔季。现今最常用的是用数字如二弟。当血亲关系加上姻亲关系称谓双重化:在丈夫家族中妻子的称谓排行以丈夫排行为准;在妻子家族中丈夫的称谓排行以妻子排行为准。
英语亲属称谓简洁,辈分难体现,只有祖孙三代的称谓grandfather,myself,grandson,高祖等概念需用great或great重叠使用,如great great grandfather(高祖)。当血缘关系加上姻亲关系英语称谓依然简单,据表1用-in-law加在称谓词末就涵盖了所有姻亲称谓。如《红楼梦》一例:
凤姐儿想一想,笑道:“一家子也正是过正月节……祖婆婆、太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媳妇、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沥搭拉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
杨宪益、戴乃迭将下划线部分译为:
There were the great-grandmother,grandmother,mothers-in-law,daughters-in-law, grand-daughters-in-law,great-granddaughters-in-law,grandsons,grand-nephews and a pack of great-great-grandsons,as well as grand-daughters and grand-nieces on the paternal and maternal sides,and grand-nieces on the brothers' and sisters' sides.
由表1汉语主要亲属称谓58个,英语仅23个,可见汉语称谓复杂丰富多变,同胞兄弟姐妹称谓长幼分明。英语只讲辈分不分长幼,如sister可表姐、妹。
(二)性别特征。汉亲属称谓性别分明。爷爷、舅舅等有父、夫等字或父字旁、男字旁,示其为男性;姑妈、侄女等有妈、女等字或女字旁,示其为女性。英语性别区分不明显,不分父系母系、年龄性别。如汉语对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的称谓,英语只用cousin表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八个称谓。
(三)宗族内外。汉亲属称谓内外有别,男有其宗女有其族。血亲和姻亲称谓俗称内亲和外亲。汉语把血亲同胞称兄长、胞弟等,称姻亲亲属为大舅哥、小姨子等。英语无浓厚的宗教观念,常把血亲与姻亲称谓混为一谈:grandfather祖父、外祖父。英语仅有uncle和aunt区分性别。
(四)面称呼语。汉语亲属称谓有面称和书面语两种语体。
表2
汉语面称语丰富多彩。关系亲密时省掉堂或表字,长辈称呼晚辈多直呼其名。西方少了众繁杂礼数,称谓截然不同,常不论辈分直呼他名。汉语中直呼长辈大名乃大不敬之举。
总之,汉语称谓体系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指称明确;英语称谓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较少、指称含糊。
二、汉英亲属称谓差异根源
汉英亲属称谓差异明显。只有了解差异究其原因方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的放矢。
(一)家庭结构与血统观念。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结构决定中国人的社会存在依存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封建家族几代同堂关系复杂,称谓多变。天下一家亲、家和万事兴等社会心理也说明“家”的重要性。西方社会虽经历封建社会,但家庭成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家庭血缘观念淡薄,亲属关系松散。故在亲属称谓上也少了血亲或姻亲关系约束。
(二)宗族观念与法制思想。汉民族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影响下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族制度,同族成员重视血缘宗亲关系。西方社会经历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主张自由平等法制思想,对宗族关系却看得越来越淡,宗法制度的影响愈来愈小,故英语亲属称谓简单得多。
(三)等级观念与社会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家庭内部亦男女有分长幼有别,反映了年龄性别和社会等级差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传统文化要求按照长幼、尊卑、亲疏等级处理人际关系,称谓因此不同。西方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影响,推崇平等自由,称呼亲属时常直呼其名,不论是长对幼或幼对长,少以brother或sister相称。
(四)文化取向与礼貌原则。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强调自卑尊人礼貌原则,称谓语上爱贬己敬他,便产生了卑、鄙等自谦词和尊、令等敬他词。而今这种价值取向影响尚存,大量敬语和谦语为人所用。西方资产阶级追求人人平等,重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在亲属称谓言语交际中常直呼大名,谦词敬语使用甚少。
三、结语
汉英亲属称谓在辈分关系等方面差异明显。究其原因,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家庭结构与血统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亲属称谓不同。汉英语亲属称谓都反映了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难分孰优孰劣。文化差异乃客观形成,我们要认识中西文化异同,筑起文化间相互认可借鉴融合、求同存异的跨文化交际观,最终在多元文化共处的现实中提升自我文化意识,完善本土文化,促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婷玉.浅析称谓语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语言文学研究,2011。
[3]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杨海庆.中西文化差异及汉英语言文化比较.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丹(1989-),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