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或非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的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平山病患者29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23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融合组和非融合组。融合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15~29岁,平均(17.92±0.61)岁。非融合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5~23岁,平均(19.18±1.14)岁。临床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的握力、肌萎缩及手功能密歇根评分,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指标(中立位颈椎曲度、颈椎最大屈曲角、颈椎活动度、屈曲位下颈椎相邻椎体曲度),以及中立位MRI测量脊髓横截面积。应用统计分析进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握力、手功能密歇根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指标、中立位MRI脊髓横截面积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融合组患者随访38~103个月,平均(55.92±4.68)个月;非融合组患者随访40~95个月,平均(59.00±5.0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伸指震颤、寒冷麻痹均有减轻,但融合组2例、非融合组3例症状未完全消失。末次随访时融合组握力平均为(17.47±5.6)kg,非融合组为(17.40±4.58)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融合组手功能密歇根评分由术前(10.27±0.4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64±0.24)分,非融合组由术前(9.25±0.35)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83±0.24)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均较术前恢复,而颈椎最大屈曲角、颈椎活动度、屈曲位下颈椎相邻椎体曲度均较术前减少,但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屈曲位MRI两组均显示原有的硬脊膜前移及脊髓前方压迫征象减轻,中立位MRI C6、C7节段脊髓横截面积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但C6、C7节段脊髓横截面积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融合组术后3年发生2例钢板松动,而融合组无松动病例。
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或非融合内固定术均可限制平山病患者的颈椎过度前屈,减轻受压颈髓的萎缩,缓解上肢远端肌萎缩的病程进展,可作为平山病的治疗方式;非融合内固定联合颈托制动中期疗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