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数学课程目标得到落实,就必须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领会和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文章分析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几点有效策略: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技巧;三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解题时由教师读题,学生大都可以理解题意;但让学生独立做题时,学生往往错误不断。这说明了没有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无法提高。数学课的阅读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下面笔者就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阅读氛围。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时候,学生经常把周长和面积混淆,为此,笔者专门找来了阅读材料《论面积和周长的不同》,让学生阅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收获,从而引发数学思维,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检验学生的数学思维。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更具生活化、开放性的特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等素材资源,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观察素材,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和家里开辟一个小小数学角,布置一些有趣的数学读本或画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以有目的地推荐一些好的数学书刊杂志,如:《有趣的数学世界》《数学城堡的探索》《奇妙的符号乐园》《图形王国的奥秘》《数学小灵通》等,这些包罗万象的课外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领略到数学阅读的无穷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更多数学奥秘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关键。
(一)概念、性质、公式、例题的阅读
阅读概念,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要进行反复推敲,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
阅读性质,要注意分清性质的条件和结论;要注意联系类似性质,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要思考性质可否逆用、推广及引申;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质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教材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加工”。
阅读公式,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阅读例题,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自己解题,并和课本解法比较优劣,在这个过程中要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洁又符合书写格式;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二)实际问题的阅读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际问题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努力实现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所以学生一定要深入地理解题目,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实际问题的能力。
1.把题目读完整,注意找出题中的关键词。
认真把题目读完整,在读题时教师要求学生圈出题中的关键词,并运用简短的词语表达数量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划,注意划出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同时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且注意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相互学习,在讨论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阅读技巧。
2.对于表格、图画式的实际问题,学会用语言将其叙述出来。
在新课改背景下,出现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开放题,这样的题目可能是以图表的形式出现的,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这同样也要建立在一定的数学阅读基础之上。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数学课外读物的阅读
数学教材中还有“读一读”“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组织学生阅读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欣赏的角度去读;第二,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角度去读。另外阅读一些有关数学的科普读物和数学的名题、游戏等,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深度,增加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人生、社会、世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一定的数学知识以后,就会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课本是经过专家对广大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反复推敲论证,精心设计编排的,是教师的教学之本,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因此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有其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阅读数学课本的机会,可以牢牢抓住课前、课上、课后几个环节进行训练。
(一)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阅读有助于学生提高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会增强听课的效果。为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与要求。如有必要还可设计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问题,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预习。
(二)课内自主阅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積极推行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营造一种读思结合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提前为学生选取合适的数学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数学阅读。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还可以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比如,教学“周角”这一节,教师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阅读,在课堂上学习认识“周角”时,学生对“周角就是一条射线,射线也就是周角”的这一说法就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此时,教师不给予简单的判定,而是要求学生再去阅读教材中“周角”的定义,自我释疑。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辩论和对教材的认真研读,学生理解了周角和射线的区别,牢固掌握了概念。
(三)课后温习阅读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提高学习的质量。因此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如“学会了什么?”“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
同时可以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增加学生在收集、阅读、展示中的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比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可让学生课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习了“比的意义”后,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了解“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了“我会用计算器吗?”之后,教师安排学生搜集“计算工具的演变、发展过程”的相关资料,做成“数学小报”在班级展示。
总之,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以真正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高效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解题时由教师读题,学生大都可以理解题意;但让学生独立做题时,学生往往错误不断。这说明了没有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无法提高。数学课的阅读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下面笔者就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阅读氛围。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时候,学生经常把周长和面积混淆,为此,笔者专门找来了阅读材料《论面积和周长的不同》,让学生阅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收获,从而引发数学思维,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检验学生的数学思维。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更具生活化、开放性的特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等素材资源,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观察素材,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和家里开辟一个小小数学角,布置一些有趣的数学读本或画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以有目的地推荐一些好的数学书刊杂志,如:《有趣的数学世界》《数学城堡的探索》《奇妙的符号乐园》《图形王国的奥秘》《数学小灵通》等,这些包罗万象的课外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领略到数学阅读的无穷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更多数学奥秘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关键。
(一)概念、性质、公式、例题的阅读
阅读概念,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要进行反复推敲,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
阅读性质,要注意分清性质的条件和结论;要注意联系类似性质,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要思考性质可否逆用、推广及引申;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质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教材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加工”。
阅读公式,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阅读例题,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自己解题,并和课本解法比较优劣,在这个过程中要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洁又符合书写格式;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二)实际问题的阅读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际问题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努力实现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所以学生一定要深入地理解题目,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实际问题的能力。
1.把题目读完整,注意找出题中的关键词。
认真把题目读完整,在读题时教师要求学生圈出题中的关键词,并运用简短的词语表达数量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划,注意划出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同时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且注意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相互学习,在讨论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阅读技巧。
2.对于表格、图画式的实际问题,学会用语言将其叙述出来。
在新课改背景下,出现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开放题,这样的题目可能是以图表的形式出现的,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这同样也要建立在一定的数学阅读基础之上。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数学课外读物的阅读
数学教材中还有“读一读”“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组织学生阅读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欣赏的角度去读;第二,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角度去读。另外阅读一些有关数学的科普读物和数学的名题、游戏等,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深度,增加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人生、社会、世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一定的数学知识以后,就会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课本是经过专家对广大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反复推敲论证,精心设计编排的,是教师的教学之本,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因此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有其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阅读数学课本的机会,可以牢牢抓住课前、课上、课后几个环节进行训练。
(一)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阅读有助于学生提高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会增强听课的效果。为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与要求。如有必要还可设计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问题,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预习。
(二)课内自主阅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積极推行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营造一种读思结合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提前为学生选取合适的数学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数学阅读。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还可以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比如,教学“周角”这一节,教师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阅读,在课堂上学习认识“周角”时,学生对“周角就是一条射线,射线也就是周角”的这一说法就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此时,教师不给予简单的判定,而是要求学生再去阅读教材中“周角”的定义,自我释疑。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辩论和对教材的认真研读,学生理解了周角和射线的区别,牢固掌握了概念。
(三)课后温习阅读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提高学习的质量。因此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如“学会了什么?”“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
同时可以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增加学生在收集、阅读、展示中的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比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可让学生课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习了“比的意义”后,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了解“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了“我会用计算器吗?”之后,教师安排学生搜集“计算工具的演变、发展过程”的相关资料,做成“数学小报”在班级展示。
总之,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以真正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高效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