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15-0025-03
新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等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而新变化的实质是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方面的局部调整。对于课标要求,教师做了如下解读:通过了解二战后美国等国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局部调整,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等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师引导学生识记“滞胀”、混合经济、“新经济”出现的时间及概念;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归纳、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深入历史,激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内容;通过讨论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通过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及其新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教师将通过创设情境“辛普森的人生经历”以及自主学习的方式突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将通过课堂讨论以及思路引领,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突破难点。
教师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美国、日本及德国等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有初步了解,但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实质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培养学生透过表面看到实质的能力。高一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不但要把历史知识讲到“位”,而且要讲出历史课的“味道”,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历史,融入历史。
1.新课导入
以著名动漫人物辛普森作为本课的导入,创设情境并播放音频:
情境1:1953年,我出生了,我的童年过得很幸福。每家过的都挺好,每一个人都充满自信,嗯……其实不止我们国家是这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这样,因为那时我们正处在“黄金时期”。
学生根据情境回答问题:为什么那时候会出现“黄金时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辛普森”在四个时期的情境,以此应对本课内容,并将内容进行整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构建。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于第一子目的学习,教师明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概念,它就是指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继而向学生介绍资本主义发展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三个时期。教师以时间线索作为本子目的小标题,引导学生理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思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学生带着“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理论基础及表现分别是什么”等问题,自行阅读教材。在学生回答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后,教师补充其含义和特征。
探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表现?
材料1:1946年开始,英国工党政府用两年就完成了对煤矿、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电力等部门的国有化。(国有企业)
材料2:1946年,日本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国民收入增长一倍。(经济计划)
材料3: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政府采购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高,1960年、1970年、1980年分别是19.8%、22.3%和20.8%,其中大部分为军事订货。(政府采购)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教学法,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三个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教学法,展示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柱状图,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步入“黄金时期”的基本事实,就一目了然。
情境2:1973年,我20岁了。由于对航空事业的热爱,我成为波音工厂的一名技术人员。但我和很多同事一样,生活越来越糟糕,即使政府采取大量措施,也回不到原来美好的日子了,但幸运的是我结婚了!
学生根据情境回答问题:为什么辛普森的日子会越来越糟糕呢?教师因势利导,师生共同探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
什么是“滞胀”?(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
为什么会出现“滞胀”?(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大规模干预;石油价格暴涨导致经济危机)
解决“滞胀”的措施是什么?(减少国家干预、反对大规模财政支出、刺激私人投资)
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摆脱“滞胀”的道路,即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不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而是由一群资本家所占有;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
设计意图:教师从“滞涨”的概念入手,逐层演绎,与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共同解决有关“滞涨”的系列问题。为了让学生与高考接轨,教师补充了资本主义国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区别。
3.建立“福利国家”
情境3:我婚后生活很幸福,但生活会起些波澜,我和周围很多工人一样被工厂解雇了。不过,政府还是保障了我的最低生活。
学生根据情境回答问题:辛普森为什么解雇了,政府还保障他的最低生活?由此过渡到本课的第二个子目——建立“福利国家”。 教师将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学生阅读完后,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实质及内容。
在探讨“福利国家”的实质问题时,教师补充教材第89页学思之窗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你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
设计意图:对于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实质及内容,教科书上有明确讲述,学生自学可以达到学习目标。这样安排既可以节约时间,同时又使本堂课详略得当。
探究二:对“福利国家”制度的评价
材料:福利国家瑞典曾经实施过的政策
(1)几乎100%家庭生活富裕。
(2)高收入者纳税高达80%,低收入者免税。
(3)人人享受医疗保险、失业救济、住房补贴等。
(4)每年享受两个月假期,近100天的休假。
(5)新生婴儿的父亲有权9个月不上班。
(6)母亲可以领全薪在家看管孩子。
(7)靠多生子女的母亲靠救济即可过上富裕生活。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福利国家”的政策。(积极性:对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局限性:降低工作积极性,同时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设计意图:对于福利制度的评价,教师列出著名福利国家瑞典曾经实施过的政策,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福利制度的利与弊,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4.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出现
情境4:失业后,我靠领取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生活,妻子渐渐对我产生不满。在1991年时,我从《商业周刊》了解到,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这使我意识到我应该积极一点,找一份新工作!
学生根据情境回答问题:你认为辛普森会找一份什么样的新工作呢?链接到本课的第三个子目——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出现。
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第三产业兴起的条件有哪些?(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
对于新经济,教师将以克林顿和比尔·盖茨为代表进行讲授。克林顿采取很多措施来促进“新经济”的发展,比尔·盖茨凭借信息技术成为世界首富,那么这个“新经济”到底“新”在什么地方呢?教师指出,农业经济是向土地获取资源,工业经济则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只有知识、人才,它们才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经济。教师归纳总结“新经济”,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第三产业与“新经济”的内在联系,重点要突出新经济的特征。
教师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课堂进行小结。教师进行思路引领,学生初步总结后展示参考答案。
探究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属于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建立“福利国家”是社会政策的新变化,而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是产业结构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在实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设计意图:运用探究的方法,对本课进行小结,新变化主要是指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及产业结构方面的变化。
5.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创设“辛普森人生经历”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又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教学环节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或探究的方式来获得结论,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作者简介】刘甜,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本科生。
余柏青,男,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李婷轩】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15-0025-03
新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等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而新变化的实质是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方面的局部调整。对于课标要求,教师做了如下解读:通过了解二战后美国等国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局部调整,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等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师引导学生识记“滞胀”、混合经济、“新经济”出现的时间及概念;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归纳、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深入历史,激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内容;通过讨论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通过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及其新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教师将通过创设情境“辛普森的人生经历”以及自主学习的方式突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将通过课堂讨论以及思路引领,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突破难点。
教师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美国、日本及德国等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有初步了解,但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实质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培养学生透过表面看到实质的能力。高一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不但要把历史知识讲到“位”,而且要讲出历史课的“味道”,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历史,融入历史。
1.新课导入
以著名动漫人物辛普森作为本课的导入,创设情境并播放音频:
情境1:1953年,我出生了,我的童年过得很幸福。每家过的都挺好,每一个人都充满自信,嗯……其实不止我们国家是这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这样,因为那时我们正处在“黄金时期”。
学生根据情境回答问题:为什么那时候会出现“黄金时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辛普森”在四个时期的情境,以此应对本课内容,并将内容进行整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构建。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于第一子目的学习,教师明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概念,它就是指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继而向学生介绍资本主义发展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三个时期。教师以时间线索作为本子目的小标题,引导学生理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思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学生带着“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理论基础及表现分别是什么”等问题,自行阅读教材。在学生回答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后,教师补充其含义和特征。
探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表现?
材料1:1946年开始,英国工党政府用两年就完成了对煤矿、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电力等部门的国有化。(国有企业)
材料2:1946年,日本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国民收入增长一倍。(经济计划)
材料3: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政府采购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高,1960年、1970年、1980年分别是19.8%、22.3%和20.8%,其中大部分为军事订货。(政府采购)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教学法,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三个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教学法,展示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柱状图,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步入“黄金时期”的基本事实,就一目了然。
情境2:1973年,我20岁了。由于对航空事业的热爱,我成为波音工厂的一名技术人员。但我和很多同事一样,生活越来越糟糕,即使政府采取大量措施,也回不到原来美好的日子了,但幸运的是我结婚了!
学生根据情境回答问题:为什么辛普森的日子会越来越糟糕呢?教师因势利导,师生共同探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
什么是“滞胀”?(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
为什么会出现“滞胀”?(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大规模干预;石油价格暴涨导致经济危机)
解决“滞胀”的措施是什么?(减少国家干预、反对大规模财政支出、刺激私人投资)
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摆脱“滞胀”的道路,即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不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而是由一群资本家所占有;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
设计意图:教师从“滞涨”的概念入手,逐层演绎,与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共同解决有关“滞涨”的系列问题。为了让学生与高考接轨,教师补充了资本主义国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区别。
3.建立“福利国家”
情境3:我婚后生活很幸福,但生活会起些波澜,我和周围很多工人一样被工厂解雇了。不过,政府还是保障了我的最低生活。
学生根据情境回答问题:辛普森为什么解雇了,政府还保障他的最低生活?由此过渡到本课的第二个子目——建立“福利国家”。 教师将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学生阅读完后,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实质及内容。
在探讨“福利国家”的实质问题时,教师补充教材第89页学思之窗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你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
设计意图:对于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实质及内容,教科书上有明确讲述,学生自学可以达到学习目标。这样安排既可以节约时间,同时又使本堂课详略得当。
探究二:对“福利国家”制度的评价
材料:福利国家瑞典曾经实施过的政策
(1)几乎100%家庭生活富裕。
(2)高收入者纳税高达80%,低收入者免税。
(3)人人享受医疗保险、失业救济、住房补贴等。
(4)每年享受两个月假期,近100天的休假。
(5)新生婴儿的父亲有权9个月不上班。
(6)母亲可以领全薪在家看管孩子。
(7)靠多生子女的母亲靠救济即可过上富裕生活。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福利国家”的政策。(积极性:对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局限性:降低工作积极性,同时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设计意图:对于福利制度的评价,教师列出著名福利国家瑞典曾经实施过的政策,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福利制度的利与弊,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4.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出现
情境4:失业后,我靠领取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生活,妻子渐渐对我产生不满。在1991年时,我从《商业周刊》了解到,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这使我意识到我应该积极一点,找一份新工作!
学生根据情境回答问题:你认为辛普森会找一份什么样的新工作呢?链接到本课的第三个子目——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出现。
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第三产业兴起的条件有哪些?(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
对于新经济,教师将以克林顿和比尔·盖茨为代表进行讲授。克林顿采取很多措施来促进“新经济”的发展,比尔·盖茨凭借信息技术成为世界首富,那么这个“新经济”到底“新”在什么地方呢?教师指出,农业经济是向土地获取资源,工业经济则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只有知识、人才,它们才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经济。教师归纳总结“新经济”,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第三产业与“新经济”的内在联系,重点要突出新经济的特征。
教师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课堂进行小结。教师进行思路引领,学生初步总结后展示参考答案。
探究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属于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建立“福利国家”是社会政策的新变化,而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是产业结构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在实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设计意图:运用探究的方法,对本课进行小结,新变化主要是指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及产业结构方面的变化。
5.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创设“辛普森人生经历”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又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教学环节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或探究的方式来获得结论,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作者简介】刘甜,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本科生。
余柏青,男,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李婷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