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初中三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基于这一点,近年来关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经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同,课外阅读指导也成为了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而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因此,如何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随着学生入学率的下降,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当今发达教育的一种共同趋势。如何利用好小班化的优势,在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上有所突破,也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一大课题。
为响应学校创建“书香校园”的号召,在小班化背景下,我对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学生阅读内容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阅读计划
每个学生的语文功底不同,对阅读的兴趣差异也很大。不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搞一刀切,要求所有的学生看某一本书,这样只会伤害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通过了解学生的阅读层次,把握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小班化背景下,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指导的有益尝试。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通过观察、问卷等方式,判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相近的同学组合在一起,组成阅读小组。其次根据划分的阅读小组,推荐适合本小组学生阅读的书目。让学生感知、理解内容,也可以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获得思想的碰撞。例如,有的学生偏爱理科的学习,对阅读没有兴趣,那么首先推荐他们读的应该是能抓住学生眼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书,如金庸的小说,福尔摩斯探案等等。通过这些书的阅读,唤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有的学生情感丰富,偏好表达细腻的文字,那就推荐读读龙应台的《目送》,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也有的学生喜欢文字清新的作品,那就推荐读读林清玄的散文,汪曾祺的文章;有的喜欢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作品,那就推荐读读周国平的作品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有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品,制订好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在小班化的背景下,学生人數少,教师有针对性的做到这一点,也应该是可行的。
二.立足阅读课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因此,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状态,就需要教师的方法指导。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探讨出一种实用性强的课外阅读方法,实现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迁移、链接。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例如在一次课外阅读指导课上,以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为例,在学生充分想象与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这种“空白”是高明的作者“留余韵”的写作技法。这种言已尽而意无穷,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给读者留下品味与想象的空间,通过展开丰富的思考与联想,从而获得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利用小班化的优势,在课堂上尽可能关注学生个体对此的理解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的快慢与程度,推进课堂教学。
同时在学生理解了这种技法之后,再呈现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让学生再次感受这种写作技法,能比较娴熟的理解这种技法。课后从学校图书馆借来大量的《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寻找微型小说中的留白技法,举一反三,更深层的理解这种技法。这样从课内的方法指导,到课外的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学生对留白艺术有了较深的印象与了解。课外阅读指导的实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又如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因为学生大多有看电视版《西游记》的经历,因此学生往往忽视对文本的阅读,转而关注更直观的电视。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选取了《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断“三借芭蕉扇”,进行文本与电视的比较,带领学生品读语言,关注到文本中的细节,感受文字的魅力。
一节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一个小小的方法或技巧,那么三年实践下来,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方法上应该会有许多的积累,这将会对学生的终身阅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多种方式,评价阅读效果,保证课外阅读的长效性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不流于形式,达到真正的效果,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能长久保持下去。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体现在课外阅读的量上,更体现在课外阅读的质上。例如,以每天课前三分钟美文推荐的形式,轮流向同学推荐课外读到的好书、好文;以读书会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以阅读批注的形式,记录阅读的成果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语文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也更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保证课外阅读的长效性。
四.探索实践后的思考与启示
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甚至会伴随人的一生,因而对教师而言,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将意义非凡。这也对指导的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对教师个人的阅读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引导学生走进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的,对于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普遍的掌握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阅读内容“把好脉”。其次,在此基础上,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个性化阅读的阅读内容。
(二)阅读方法指导无序和随意,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
对于阅读方法指导的内容的确定,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初一年级指导什么阅读方法,初二年级指导什么阅读方法,应该是固定的,应该有一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完整体系,决不是今天想到什么,就指导学生什么。
(三)需要更合理的利用小班化的优势,开展灵活多样的阅读效果评价。
小班化的优势在于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的过程。在课外阅读效果评价之中,要能有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种种展示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课外阅读成功的喜悦,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使课外阅读具有长效性。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作为教师,如若能够为学生阅读之路铺平道路,使学生获得一点阅读的方法,那么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无疑是有效的、成功的。我将继续努力探索课外阅读指导之路,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共同徜徉在文学殿堂,感悟心灵对话。
姚虹,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同时,随着学生入学率的下降,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当今发达教育的一种共同趋势。如何利用好小班化的优势,在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上有所突破,也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一大课题。
为响应学校创建“书香校园”的号召,在小班化背景下,我对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学生阅读内容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阅读计划
每个学生的语文功底不同,对阅读的兴趣差异也很大。不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搞一刀切,要求所有的学生看某一本书,这样只会伤害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通过了解学生的阅读层次,把握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小班化背景下,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指导的有益尝试。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通过观察、问卷等方式,判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相近的同学组合在一起,组成阅读小组。其次根据划分的阅读小组,推荐适合本小组学生阅读的书目。让学生感知、理解内容,也可以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获得思想的碰撞。例如,有的学生偏爱理科的学习,对阅读没有兴趣,那么首先推荐他们读的应该是能抓住学生眼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书,如金庸的小说,福尔摩斯探案等等。通过这些书的阅读,唤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有的学生情感丰富,偏好表达细腻的文字,那就推荐读读龙应台的《目送》,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也有的学生喜欢文字清新的作品,那就推荐读读林清玄的散文,汪曾祺的文章;有的喜欢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作品,那就推荐读读周国平的作品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有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品,制订好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在小班化的背景下,学生人數少,教师有针对性的做到这一点,也应该是可行的。
二.立足阅读课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因此,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状态,就需要教师的方法指导。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探讨出一种实用性强的课外阅读方法,实现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迁移、链接。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例如在一次课外阅读指导课上,以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为例,在学生充分想象与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这种“空白”是高明的作者“留余韵”的写作技法。这种言已尽而意无穷,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给读者留下品味与想象的空间,通过展开丰富的思考与联想,从而获得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利用小班化的优势,在课堂上尽可能关注学生个体对此的理解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的快慢与程度,推进课堂教学。
同时在学生理解了这种技法之后,再呈现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让学生再次感受这种写作技法,能比较娴熟的理解这种技法。课后从学校图书馆借来大量的《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寻找微型小说中的留白技法,举一反三,更深层的理解这种技法。这样从课内的方法指导,到课外的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学生对留白艺术有了较深的印象与了解。课外阅读指导的实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又如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因为学生大多有看电视版《西游记》的经历,因此学生往往忽视对文本的阅读,转而关注更直观的电视。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选取了《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断“三借芭蕉扇”,进行文本与电视的比较,带领学生品读语言,关注到文本中的细节,感受文字的魅力。
一节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一个小小的方法或技巧,那么三年实践下来,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方法上应该会有许多的积累,这将会对学生的终身阅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多种方式,评价阅读效果,保证课外阅读的长效性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不流于形式,达到真正的效果,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能长久保持下去。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体现在课外阅读的量上,更体现在课外阅读的质上。例如,以每天课前三分钟美文推荐的形式,轮流向同学推荐课外读到的好书、好文;以读书会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以阅读批注的形式,记录阅读的成果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语文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也更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保证课外阅读的长效性。
四.探索实践后的思考与启示
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甚至会伴随人的一生,因而对教师而言,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将意义非凡。这也对指导的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对教师个人的阅读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引导学生走进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的,对于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普遍的掌握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阅读内容“把好脉”。其次,在此基础上,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个性化阅读的阅读内容。
(二)阅读方法指导无序和随意,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
对于阅读方法指导的内容的确定,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初一年级指导什么阅读方法,初二年级指导什么阅读方法,应该是固定的,应该有一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完整体系,决不是今天想到什么,就指导学生什么。
(三)需要更合理的利用小班化的优势,开展灵活多样的阅读效果评价。
小班化的优势在于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的过程。在课外阅读效果评价之中,要能有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种种展示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课外阅读成功的喜悦,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使课外阅读具有长效性。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作为教师,如若能够为学生阅读之路铺平道路,使学生获得一点阅读的方法,那么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无疑是有效的、成功的。我将继续努力探索课外阅读指导之路,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共同徜徉在文学殿堂,感悟心灵对话。
姚虹,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