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再次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笔者仅将新课程基本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再思考。
一、“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中体现“自主学习”
当前的教育只要提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是否就沾上了所谓传统教育的合剂?当今的课堂,只要没有合作学习,是否就有违背新课程理念之嫌疑?其实,这种对学习方式的片面理解和运用,恰恰掩盖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今,新课程标准明确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再次提出。我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的点拨与拓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倘若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疑、激疑、质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能在启迪思维上创新、学生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点拨、学习关键处指导,而学生便能认真听讲,顺应老师的引导与点拨,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那么学生的参与就是建立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学习便是主动的,学生便会在有价值的问题中自主学习。如,学生会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等方法。
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课堂关系,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唯有这种教与学的和谐共生,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才能让学生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中体现自主学习。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体现“探究学习”
众所周知,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悟”的过程。学生单单“懂”了、“会”了,但过不了多久就“忘”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出道理,自主建构知识,获取能力的发展,更多的取决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深刻程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让动手实践活动数学化,从而促成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例如,在“克和千克”(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内容)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经历体验、感悟中获得新知,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掂一掂;(2)称一称;(3)找一找;(4)估一估。在建立千克的概念时,我先让每一位学生掂一掂准备的1千克的物体,充分感受1千克的重量。再让学生相互交换物品感受1千克,有的学生便质疑说同学带的物品没有1千克或者比较1千克重。于是顺学而导,让学生验证体验,进入称一称环节。同桌合作,验证发现两袋500克的白糖刚好是1000克,从而感知1千克=1000克。接着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质量大约是1千克的物体,然后把课前准备的1千克的物品进行交流和再次体验。学生有了体验的经验后,再让学生估一估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这些活动对小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在活动中手脑结合,建立起了质量观念,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实践能力。
三、“合作交流”中体现“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出来以后,小学数学对于合作学习有了深入实践与研究。小学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之所以“盛行”,不难发现这种学习方式的介入,它更尊重学生特点,符合人的“最近发展区”的需求,同伴之间能达成某个问题的共同意见与解决办法,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每个孩子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但作为一名教学研究与实践者,在合作学习中尤其要注重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其一,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还是注重实效。如,在如何分组与如何交流汇报这些细节都需要教学中点滴的养成;其二,合作学习前一定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这一过程。独立思考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不能孤立存在。当让学生在需要合作交流时,学生才有内容交流,合作学习才变得有效。其三,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交流的价值。如,研究某一规律的形成、计算公式的推导得出等等。若能通过简单的生生互动或教师启发而获得,则无合作学习的必要。其四,合作学习中忌合作无序、合作次数过多。合作无序多半是教师没有进行小组有效指导,或是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否则合作学习便没有结果。当合作次数过多时则是合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
总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应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变通,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努力培养具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坦. 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北京学苑出版社.
[3]马兰. 合作学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笔者仅将新课程基本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再思考。
一、“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中体现“自主学习”
当前的教育只要提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是否就沾上了所谓传统教育的合剂?当今的课堂,只要没有合作学习,是否就有违背新课程理念之嫌疑?其实,这种对学习方式的片面理解和运用,恰恰掩盖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今,新课程标准明确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再次提出。我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的点拨与拓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倘若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疑、激疑、质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能在启迪思维上创新、学生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点拨、学习关键处指导,而学生便能认真听讲,顺应老师的引导与点拨,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那么学生的参与就是建立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学习便是主动的,学生便会在有价值的问题中自主学习。如,学生会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等方法。
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课堂关系,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唯有这种教与学的和谐共生,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才能让学生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中体现自主学习。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体现“探究学习”
众所周知,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悟”的过程。学生单单“懂”了、“会”了,但过不了多久就“忘”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出道理,自主建构知识,获取能力的发展,更多的取决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深刻程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让动手实践活动数学化,从而促成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例如,在“克和千克”(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内容)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经历体验、感悟中获得新知,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掂一掂;(2)称一称;(3)找一找;(4)估一估。在建立千克的概念时,我先让每一位学生掂一掂准备的1千克的物体,充分感受1千克的重量。再让学生相互交换物品感受1千克,有的学生便质疑说同学带的物品没有1千克或者比较1千克重。于是顺学而导,让学生验证体验,进入称一称环节。同桌合作,验证发现两袋500克的白糖刚好是1000克,从而感知1千克=1000克。接着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质量大约是1千克的物体,然后把课前准备的1千克的物品进行交流和再次体验。学生有了体验的经验后,再让学生估一估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这些活动对小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在活动中手脑结合,建立起了质量观念,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实践能力。
三、“合作交流”中体现“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出来以后,小学数学对于合作学习有了深入实践与研究。小学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之所以“盛行”,不难发现这种学习方式的介入,它更尊重学生特点,符合人的“最近发展区”的需求,同伴之间能达成某个问题的共同意见与解决办法,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每个孩子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但作为一名教学研究与实践者,在合作学习中尤其要注重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其一,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还是注重实效。如,在如何分组与如何交流汇报这些细节都需要教学中点滴的养成;其二,合作学习前一定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这一过程。独立思考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不能孤立存在。当让学生在需要合作交流时,学生才有内容交流,合作学习才变得有效。其三,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交流的价值。如,研究某一规律的形成、计算公式的推导得出等等。若能通过简单的生生互动或教师启发而获得,则无合作学习的必要。其四,合作学习中忌合作无序、合作次数过多。合作无序多半是教师没有进行小组有效指导,或是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否则合作学习便没有结果。当合作次数过多时则是合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
总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应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变通,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努力培养具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坦. 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北京学苑出版社.
[3]马兰. 合作学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