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家长VS叛逆孩子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对孩子说“不” ?
  ——掌握亲子沟通的技巧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没练完钢琴不可以看电视”、“家里已经有变形金刚了,不许再买了”、“不准和妹妹抢东西”、“不许到喷水池旁边玩”……宝宝成长着,父母操心着,总害怕孩子发生各种行为偏差或安全隐患,所以经常对孩子规定不可以做这、不可以做那。从小给孩子立下规矩是必要的,而父母学会说“不”的方式和技巧更为必要,与孩子沟通是一门艺术,掌握了合适的说教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有效而和谐。
  
  ●Question:小可妈妈的苦恼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孩子越是长大就越难以沟通,女儿小可快4岁了,我的体会特别深切。小可现在的口头禅就是“不好!”“不要!”,什么道理都说不通,明明知道这是不被妈妈允许的,还非得要做给妈妈看,逆着大人的指令走,叫她不要看电视她偏看,叫她不要吃零食她偏吃。其实我自己心里也明白,当上父母后担心的东西越来越多,什么道理都想千万遍地灌输给孩子,总是唠唠叨叨的,小可自然不乐意。但规矩总不能不教,道理总不能不讲,可恼的是孩子偏偏就不听,每次都非得以打骂哭闹来收场,这样的教育模式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耗损,让我泄气极了。
  
  ●Answer:专家支招——管和教的和谐统一
  管和教似乎是家庭教育永恒的命题:管,指的是要给孩子设立明确的规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保证孩子成长的方向;教,指的是将这些规矩合理技巧地传授给孩子,让他自觉自发地领会和遵守,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两者之中,“教”的方法和技巧决定了“管”的效果,所以显得更为重要且不易把握,但许多家长却只是牢牢抓住定规矩的使命,而忽略了教孩子守规矩的艺术。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达到更和谐有效的管教效果,其秘诀在于两点:一是知己知彼,理解孩子;二是讲究方法,因势利导——
  
  一、正视孩子的反抗期
  随着自由活动能力和各方面知识的不断增强,一般来说,幼儿到了3岁左右,更容易表现出独立自主的愿望,常常通过抗逆行为来昭示自己的成长,变得不太听话。这是孩子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这时的家长会发现,从前听话懂事的孩子突然不乖了,变得固执且自以为是,每逢家长告诫孩子这不行那不对时,他都会执拗地大声顶嘴说:“我偏要!”心理反抗期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阶段,并不是孩子变坏的标志,相反,这是孩子自我认知和独立意识萌芽的标志,需要得到家长的耐心引导和呵护,即平和友善的亲子沟通。
  
  二、亲子沟通需要技巧
  许多家长都认为,亲子沟通就是和孩子聊天谈话,掌握他的一举一动,简而言之就是“你汇报,我说教”。实际上,沟通是双方面的相互交流,除了家长要放下身份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外,还需要在互动中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用一种良好的教育模式,将规矩和道理蕴含在关爱中渗入孩子心田。每个家庭都有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但死板的说教和反复的唠叨肯定不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教育方法,只有蕴含于生活中不露痕迹的家教,才能为孩子带来最深远的影响。
  合理的约束和管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但许多家长却没有把握好说“不”的方法,演变成反反复复的唠叨和说教,过犹不及。看看以下误区,对照一下,您是否也属于让孩子烦躁讨厌的“唠叨家长”呢?
其他文献
美国一个摄制组,想拍一部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纪录片。于是他们来到中国农村,找到一位柿农,说要买他1000个柿子,请他把这些柿子从树上摘下来,并演示一下贮存的过程,谈好的价钱是160元人民币。  这位柿农很高兴地同意了,还找来一个帮手。自己先爬到柿子树上,用绑有弯钩的长杆,对着柿子用劲一拧,柿子就掉了下来。下面的人就把掉下来的柿子捡到竹筐里。柿子不断地掉下来,滚得到处都是。下面的人则手脚飞快地把它们捡
书店里陈列有各式各样养育孩子的书,但很少谈到做母亲的心情及体验。做一个母亲应该并不孤单,有丈夫、家人、亲友和各种育儿指南,但这些可能帮不了你。你也许会渴望听到同类的声音,看看别的母亲如何在自我和丧失自我间找到平衡,找到自己做母亲的模式。  《母亲的声音》之作者Traci Dyer在生完第一个女儿布丽后,决心把在坊间找不到的这本书编出来,于是她登广告邀请女性来分享她们的故事,这些来自美国三十几个州和
自“宅男”、“宅女”之后,“宅娃”又成为一个流行词。什么是“宅娃”?就是指成天待在家里不出去,上网、看电视、看书或是自己跟自己玩,几乎没有伙伴的孩子。  孩子“宅”在家里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不仅影响身体发育,还容易变得孤僻,形成交往障碍,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所以,那些家有“宅娃”的家长,应了解孩子“宅”的原因,并对症出招,有效指导。    父母管太紧,孩子被“宅”在家  小敏是个标准的“宅女”,一般
雯雯一看到滨滨。便用力搂住他,又是抱又是亲的,嘴里还说着:“老公,我好想你”。甚至掀起两个人的衣服用自己的小肚皮紧贴着对方的小肚皮。妈妈看到了这一情景。  1、“雯雯,你干什么?”  “妈妈,我亲亲我的‘老公’。”  “不行,不能这样。”  2、“你为什么贴他的肚皮?”  “妈妈,电视里就是这样演的,说这叫相亲相爱。”  “哈哈,你真是人小鬼大。”  3、“女孩不要随便光着身子贴着男孩的身体,身体
我的儿子今年6岁,1岁多时,他就很爱看电视,有时哭闹,一抱到电视前就不哭了。久而久之,儿子就迷上了电视,什么节目都看,儿童节目、动画片、电视连续剧、广告,只要电视上的内容,他都爱看。  以前儿子还小,平时我和爱人没把他爱看电视的事放在心上。现在上了小学,功课紧张起来,但儿子爱看电视的习惯仍旧没有改变。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作业也不认真完成。我和爱人尝试过强制关电视
美国子女教育专家迪斯在他的人生记录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你是不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那么,就从一只橘子开始,当你给孩子橘子时,记住,千万不要剥开,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  迪斯原本是一家中学的教师,离开学校后开始致力于家庭教育,并帮助儿子普林教育他的孩子。  有一次,普林来看孩子,正巧孩子要吃橘子。迪斯将橘子递给孩子就不管了。孩子稚嫩的小手掰了很长时间,也没剥开橘子。普林将孩子抱在怀里,拿过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想让孩子安静下来,然后把一大堆道理塞给孩子,让他从此变得乖巧聪明,然后迅速地成长起来。为人父母,这份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尊重其学习特点和教育规律,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上纲上线”要不得    当我们给幼小的孩子讲解事理时,如果空洞地说“你应该怎么样”、“你要如何做”之类,这些简单的说教方式孩子是难以明白的。家长应该采取适时教育的原则
中国传统教育要求孩子“听话”。家长、老师经常用“听话”来表扬孩子:“这个孩子真听话,是个好孩子。” 或批评孩子:“这孩子太不听话!”不过,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如今也有不少年轻父母不再重视孩子是否听话,转而认为“听话”的孩子没出息,不“听话”的孩子更聪明。  孩子“听话”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教育是否真的应该非此即彼,要么让孩子绝对“听话”,要么鼓励孩子完全不“听话”?孩子“听话”或“不听话”的
对年轻的父母来说,孩子2、3岁时是最让人头疼的时候,他会走会说会动,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可却时常因不听话、耍性子而讨人嫌。讲道理吧,他的小脑袋转不过弯来;动手打骂吧,面对这小不点又不忍心。其实,只要把准了孩子各年龄段的心理,很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情景一:  军军两岁了,自从学会走路之后,他显得特别高兴,也变得活泼好动起来。这不,妈妈正在厨房忙着切萝卜丝做菜,他也来了兴趣,拿着不知从哪儿找来
案 例:  晚上,陆陆坐在泡沫垫上用积木盖房子、玩小汽车。到了准备睡觉的时间,妈妈说:“宝贝,准备睡觉吧。”陆陆一边嘴上重复着妈妈刚说的话:“到点啦,不能玩啦,要睡觉啦。”一边开始拆房子,把积木一块块放到装积木的桶里,最后再把桶放到玩具箱旁边、小汽车放到玩具箱里。然后对妈妈说:“可以睡觉啦!”    分 析:  以上事例就是孩子具有秩序感的具体体现。孩子不是天生就具有秩序感,它是靠后天培养的,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