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耶律楚材是一位汉化很深的契丹族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碰撞融合的特殊历史时期,其特殊的家世和经历使他具有混融交织的多元文化身份,在诗歌创作上,耶律楚材主张“反对浮华,崇尚古雅”,“追求壮阔,崇尚刚健”,其诗学观亦具有胡汉并重、多元融合的特点。
关键词: 耶律楚材 创作观念 胡汉并重 多元融合
耶律楚材身为政治家、文学家,一生与诗歌为友。虽然他没有留下专门的诗歌理论著述,但是他在许多诗歌中鲜明地提出自己关于诗歌创作的见解。笔者以其有关诗歌作品为依据,对耶律氏的诗学观念试图予以探求、梳理。
一、反对浮华,尊崇古雅——宗汉复古的创作主张
作为文学世家,耶律氏家族的文学地位在辽代文坛举足轻重。而他们的审美喜好直接影响整个辽代文学的走向,其重要表现之一是对汉文学优秀作家的喜爱,其中最著名的是对白居易和苏轼的推崇与学习。
耶律楚材亦如父祖那样崇尚白、苏,喜欢以白、苏为代表的汉文诗词。如前所述,耶律楚材在28岁入蒙古之前,生活在金朝中都,并出仕为官。当时,金朝的诗歌已有重大发展,“国朝文派”作家们各施才具,诗坛云蒸霞蔚,一派繁荣局面,并形成了雄豪粗犷的北方文学特质。代表人物有蔡珪、党怀英、王寂、王庭筠、赵秉文、周昂等,但金代文坛一种崇尚“尖新”、“浮艳”的不良文风也在潜滋暗长。据刘祁《归潜志》所记:“明昌、承安间,作诗者尚尖新,故张翥仲扬由布衣有名,召用。其诗大抵皆浮艳语,如‘矮窗小户寒不到,一炉香火四围书’。又‘西风了却黄花事,不管安仁两须秋’。人号张了却。”然而,在金朝南渡之后,这种风气开始发生变化,刘祁又说“南渡后,文风一变,文多学奇古,诗多学风雅,由赵闲闲、李屏山倡之。屏山幼无师传,为文下笔便喜左氏、庄周,故能一扫辽宋余习”[1]。耶律楚材与赵秉文、李纯甫为忘年之交,常有诗歌往来唱和,其中李纯甫还曾与耶律楚材一起在万松行秀门下学禅。耶律楚材与两位前辈文宗见解一致,身体力行,崇尚“不事雕琢,重在达意”的诗歌风尚。他常在诗中提到“典雅”、“古奏”、“纯古”等词语,欣赏“二雅”、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典雅、真淳的诗歌风格。“典雅继李杜,浮华笑陈梁”、“九成合古奏,二雅咏新篇”、“但欲合纯古,谁能媚世情”、“不用红妆唱采莲,醉望青天歌二雅”、“鼓腹诗鸣光圣世,雄文端可继离骚”、“文史三冬输曼倩,田园二顷忆渊明”、“海山不羡学居易,华表留言笑令威”[2]。他还很尊崇这些诗人的诗歌理论,如白居易提倡诗歌创作“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耶律楚材也主张“字老本来遵雅淡,吟成元不尚新奇”[2];白居易认可“虽质虽野,采而奖之”(《策林》六十八),耶律楚材也欣赏“语辨而词温,文野而理亲”[2]。由此可见,耶律楚材对古朴、平易、简淡诗歌风格的推崇,以及与金元中期以来“尖新”、“浮艳”诗风相对立的情形。耶律楚材与诗友们继承并弘扬了前贤时俊的优良诗歌传统,或许可以看做元朝文学“宗唐复古”思潮的先驱者,因为紧随其后出现了如刘秉中、戴表元等一大批复古派的文人巨子。
与金元末期的文宗元好问相比,耶律楚材的文学成就及影响要小许多,但由于其在蒙古政坛上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其卓尔不群的诗歌风格,其以汉文学《诗经》以来的风雅传统为师的诗学观念,还是深深地影响了元代文坛的艺术趋向。元好问称耶律楚材为“天下儒生盟主”,正是看到了他在金元诗风转变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追求壮阔,崇尚刚健——北方民族风格的发扬
元朝是个多民族国家,尤其以北方的少数民族最有影响,蒙古族、女真族、契丹族、党项族、回鹘族、畏兀儿族等民族活跃在社会历史的各个舞台上,文坛上的许多文人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出身。他们及祖先长期在广袤无垠的北方大草原上栖息、繁衍、移徙、雄踞,根已深深地扎进草原文化的沃土里。“游牧人自幼至长,因驯养牲畜、狩猎的需要,唯力是恃,唯力是爱,勇力出众者,众人敬重之。加之青壮年从戎,锤冶磨炼战斗意志,至于老死,形成了尚武的传统”[3]。因此,他们创造的民族文化,粗犷豪放、自然和谐、开拓进取、乐观向上,呈现出迥异于中原汉族的文化特质。
身为契丹族的耶律氏家族,在积极学习汉文化,用汉语创作的过程中,不断书写本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他们的文学水平、文学特质不断地更新,但其民族的文化心态、情感价值、审美情趣则始终如一。他们家族的文学作品凸显出本民族的个性,彰显了北方民族文学雄浑清刚的文学风格和美感特征,用汉民族的语言文字表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格和独特的民族心理结构,既勃发着北方民族来自草原大漠的雄浑之气,又展示着吸纳中华诗歌精髓后的崭新风貌。
加之耶律楚材追随着成吉思汗,或随军征讨,或扈从巡边,亲历了蒙古将士铁骑突出、刀枪鸣响,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猎猎雄风,遂感慨万千,诗兴勃发,创作了数量不菲的表现军旅生活和征战题材的诗。诗歌豪迈雄奇,刚健质实。例如:
和王巨川韵[2]
圣驾徂征率百工,貔貅亿万入关中。周秦气焰如云变,唐汉繁华扫地空。
灞水尚存官柳绿,骊山惟有驿尘红。天兵一鼓长安克,千里威声震陕东。
诗人率意挥洒,运笔成章,气势酣畅,气魄宏大,蒙古远征军的威武神勇,气势声威,尽显纸上。我们仿佛看到蒙古军队浩浩荡荡,士兵斗志昂扬,军旗遮天蔽日,仿佛听到雄浑清刚的漠北之音。此类诗歌足见诗人北方草原民族特有的尚武情怀,以及北方文学特有的雄浑刚健、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
不仅有创作实践,耶律楚材在给友人的和诗中也有明确伸张:“词源莫测波千顷,笔力能扛鼎万钧。”[2]“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笔力万钧神鬼泣,雷轰电掣驱疾风”[2]。这些诗句恰好说明了气韵沉雄、豪迈健爽、波澜壮阔的诗文格调是他对于本民族文学风格的认同和强烈追求。
综上所述,耶律楚材的诗歌创作观念大体如此,必须强调与说明的是,以上所论的两个方面并非是完全割裂开的,而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诗人对前代文学采取不拘门派、多元继承、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既有对儒家崇雅贵正的继承,又有对北方民族审美文化的发扬,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他作为少数民族政治家、文学家的眼光和心胸,看出其多元并存、融合统一的思想文化观念。正如《文心雕龙·知音》所言:“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娄,酌沧波以喻吠侩,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4]弃偏见而选博观,去糟粕而取精华,正是诗人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成就了诗歌的多元艺术品质。故杨镰才指出:“实际耶律楚材可以说是元诗第一人,他的《湛然居士文集》是元诗史的开篇。”[5]杨先生所言无疑是高识之论。
参考文献:
[1]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马骏骐.对游牧文化的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1999(3).
[4]郭绍虞,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耶律楚材 创作观念 胡汉并重 多元融合
耶律楚材身为政治家、文学家,一生与诗歌为友。虽然他没有留下专门的诗歌理论著述,但是他在许多诗歌中鲜明地提出自己关于诗歌创作的见解。笔者以其有关诗歌作品为依据,对耶律氏的诗学观念试图予以探求、梳理。
一、反对浮华,尊崇古雅——宗汉复古的创作主张
作为文学世家,耶律氏家族的文学地位在辽代文坛举足轻重。而他们的审美喜好直接影响整个辽代文学的走向,其重要表现之一是对汉文学优秀作家的喜爱,其中最著名的是对白居易和苏轼的推崇与学习。
耶律楚材亦如父祖那样崇尚白、苏,喜欢以白、苏为代表的汉文诗词。如前所述,耶律楚材在28岁入蒙古之前,生活在金朝中都,并出仕为官。当时,金朝的诗歌已有重大发展,“国朝文派”作家们各施才具,诗坛云蒸霞蔚,一派繁荣局面,并形成了雄豪粗犷的北方文学特质。代表人物有蔡珪、党怀英、王寂、王庭筠、赵秉文、周昂等,但金代文坛一种崇尚“尖新”、“浮艳”的不良文风也在潜滋暗长。据刘祁《归潜志》所记:“明昌、承安间,作诗者尚尖新,故张翥仲扬由布衣有名,召用。其诗大抵皆浮艳语,如‘矮窗小户寒不到,一炉香火四围书’。又‘西风了却黄花事,不管安仁两须秋’。人号张了却。”然而,在金朝南渡之后,这种风气开始发生变化,刘祁又说“南渡后,文风一变,文多学奇古,诗多学风雅,由赵闲闲、李屏山倡之。屏山幼无师传,为文下笔便喜左氏、庄周,故能一扫辽宋余习”[1]。耶律楚材与赵秉文、李纯甫为忘年之交,常有诗歌往来唱和,其中李纯甫还曾与耶律楚材一起在万松行秀门下学禅。耶律楚材与两位前辈文宗见解一致,身体力行,崇尚“不事雕琢,重在达意”的诗歌风尚。他常在诗中提到“典雅”、“古奏”、“纯古”等词语,欣赏“二雅”、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典雅、真淳的诗歌风格。“典雅继李杜,浮华笑陈梁”、“九成合古奏,二雅咏新篇”、“但欲合纯古,谁能媚世情”、“不用红妆唱采莲,醉望青天歌二雅”、“鼓腹诗鸣光圣世,雄文端可继离骚”、“文史三冬输曼倩,田园二顷忆渊明”、“海山不羡学居易,华表留言笑令威”[2]。他还很尊崇这些诗人的诗歌理论,如白居易提倡诗歌创作“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耶律楚材也主张“字老本来遵雅淡,吟成元不尚新奇”[2];白居易认可“虽质虽野,采而奖之”(《策林》六十八),耶律楚材也欣赏“语辨而词温,文野而理亲”[2]。由此可见,耶律楚材对古朴、平易、简淡诗歌风格的推崇,以及与金元中期以来“尖新”、“浮艳”诗风相对立的情形。耶律楚材与诗友们继承并弘扬了前贤时俊的优良诗歌传统,或许可以看做元朝文学“宗唐复古”思潮的先驱者,因为紧随其后出现了如刘秉中、戴表元等一大批复古派的文人巨子。
与金元末期的文宗元好问相比,耶律楚材的文学成就及影响要小许多,但由于其在蒙古政坛上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其卓尔不群的诗歌风格,其以汉文学《诗经》以来的风雅传统为师的诗学观念,还是深深地影响了元代文坛的艺术趋向。元好问称耶律楚材为“天下儒生盟主”,正是看到了他在金元诗风转变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追求壮阔,崇尚刚健——北方民族风格的发扬
元朝是个多民族国家,尤其以北方的少数民族最有影响,蒙古族、女真族、契丹族、党项族、回鹘族、畏兀儿族等民族活跃在社会历史的各个舞台上,文坛上的许多文人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出身。他们及祖先长期在广袤无垠的北方大草原上栖息、繁衍、移徙、雄踞,根已深深地扎进草原文化的沃土里。“游牧人自幼至长,因驯养牲畜、狩猎的需要,唯力是恃,唯力是爱,勇力出众者,众人敬重之。加之青壮年从戎,锤冶磨炼战斗意志,至于老死,形成了尚武的传统”[3]。因此,他们创造的民族文化,粗犷豪放、自然和谐、开拓进取、乐观向上,呈现出迥异于中原汉族的文化特质。
身为契丹族的耶律氏家族,在积极学习汉文化,用汉语创作的过程中,不断书写本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他们的文学水平、文学特质不断地更新,但其民族的文化心态、情感价值、审美情趣则始终如一。他们家族的文学作品凸显出本民族的个性,彰显了北方民族文学雄浑清刚的文学风格和美感特征,用汉民族的语言文字表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格和独特的民族心理结构,既勃发着北方民族来自草原大漠的雄浑之气,又展示着吸纳中华诗歌精髓后的崭新风貌。
加之耶律楚材追随着成吉思汗,或随军征讨,或扈从巡边,亲历了蒙古将士铁骑突出、刀枪鸣响,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猎猎雄风,遂感慨万千,诗兴勃发,创作了数量不菲的表现军旅生活和征战题材的诗。诗歌豪迈雄奇,刚健质实。例如:
和王巨川韵[2]
圣驾徂征率百工,貔貅亿万入关中。周秦气焰如云变,唐汉繁华扫地空。
灞水尚存官柳绿,骊山惟有驿尘红。天兵一鼓长安克,千里威声震陕东。
诗人率意挥洒,运笔成章,气势酣畅,气魄宏大,蒙古远征军的威武神勇,气势声威,尽显纸上。我们仿佛看到蒙古军队浩浩荡荡,士兵斗志昂扬,军旗遮天蔽日,仿佛听到雄浑清刚的漠北之音。此类诗歌足见诗人北方草原民族特有的尚武情怀,以及北方文学特有的雄浑刚健、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
不仅有创作实践,耶律楚材在给友人的和诗中也有明确伸张:“词源莫测波千顷,笔力能扛鼎万钧。”[2]“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笔力万钧神鬼泣,雷轰电掣驱疾风”[2]。这些诗句恰好说明了气韵沉雄、豪迈健爽、波澜壮阔的诗文格调是他对于本民族文学风格的认同和强烈追求。
综上所述,耶律楚材的诗歌创作观念大体如此,必须强调与说明的是,以上所论的两个方面并非是完全割裂开的,而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诗人对前代文学采取不拘门派、多元继承、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既有对儒家崇雅贵正的继承,又有对北方民族审美文化的发扬,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他作为少数民族政治家、文学家的眼光和心胸,看出其多元并存、融合统一的思想文化观念。正如《文心雕龙·知音》所言:“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娄,酌沧波以喻吠侩,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4]弃偏见而选博观,去糟粕而取精华,正是诗人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成就了诗歌的多元艺术品质。故杨镰才指出:“实际耶律楚材可以说是元诗第一人,他的《湛然居士文集》是元诗史的开篇。”[5]杨先生所言无疑是高识之论。
参考文献:
[1]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马骏骐.对游牧文化的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1999(3).
[4]郭绍虞,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