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只有借助于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从现象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形成正确结论,教师采取多种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培养自主探究的实验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兴趣 学习环境 方法 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基础。《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把“物理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放到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位置。学生的认知活动与科学家的创造活动有本质相似的规律。实验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使其能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实验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实验教学,杜绝在黑板上做实验,少用电脑模拟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功效,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重要。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知识必备的心理条件,它能充分调动人脑思维系统的活力,使学生乐学、活学、会学,而精心设计的实验就能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如在“物态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展示透明的小金鱼缸,快乐的小金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教师将液氮倒入鱼缸,随着一阵“白汽”并发出“嗤嗤”的响声,再次观察鱼缸时,发现原来有金鱼游动的水结成了完整的一块冰,金鱼也被冰在其中,不得动弹,当学生正在为金鱼被冻死而惋惜时,教师将小金鱼缸放入盛有热水的大容器中,不一会,冰熔化了,金鱼又摆起了尾巴,这一过程伴随着学生为金鱼的生死而发生情绪变化的一场虚惊,将学生带入了物态变化的情境,引人入胜,欲罢不能,把自然现象活生生的搬到了学生眼前,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营造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必须重视感性认识,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等有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
(1)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概念教学是首要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虽然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但他们思考问题时,仍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引入概念时,要尽量设计实验。
(2)有利于物理规律的掌握。为使物理现象和规律在特定的条件下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清晰的感性材料,从而有效地掌握物理规律,在教学中应尽力设计好实验,消除学生由生活经验或片面理解而产生的对物理规律的疑惑。
三、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它能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
(1)实验归纳法。实验者根据研究目的,人为地控制条件,从大量的实验现象中寻找其普遍特征,进而概括出规律。
(2)理想實验法。理想实验依赖于真实实验,又高于真实实验,它能通过直觉更深刻地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揭示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如为了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真空状态又很难达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这样设计实验:将正在发声的音乐盒放入大注射器中,推动活塞尽量排除里面的空气,用橡皮帽封口,慢慢地拉动活塞,会听到注射器内的声音逐渐减小,理想实验:注射器内的空气越稀薄,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当注射器内是真空时,就听不见声音了。
四、培养学生的能力
(1)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主探究,探究应对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多设计探究课,使学生学会用科学方法去探究自然奥秘。让学生不仅要关心知识本身,更要注重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获取知识,在探究中体会科学的艰辛与乐趣。这种方法既体现科学的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获得。
在“奥斯特实验”中,我让每名学生准备以下器材:一只干电池、一段导线、一个小铁钉。我又从实验室中取出小磁针,每两个人发了一个,然后让学生猜想: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桌进行交流,从结果看,学生的活动很积极,对实验观察与分析都达到了教师预定目标。
(2)创新思维能力。适当布置实验方面的课外思考题,尤其是开放性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如矿泉水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实验,在中考复习阶段,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安排学生利用矿泉水瓶设计物理小实验。第一阶段:收集方案并张贴在教室学习栏上,供大家参考与讨论。第二阶段:汇总各种实验方案。第三阶段:学生用实验方案到实验室参加实验比赛。第四阶段:学生对每种方案作出分析,观察实验现象,说明实验原理及步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而提出多种设想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课外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观察和做一些小实验能加深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挥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学得更好、更活,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开放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实验的真正主人,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了“力学”后,可让学生利用弹簧和牙膏盒自制弹簧测力计,在学习了“杠杆”后,可让学生自制简易的杆秤,通过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把课堂上的物理延伸到了课外。
“千言万语说不清,一做实验就明白”,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应加强实验意识,形成一致的行动,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提高实验的艺术性。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让我们大家都来用新思想、新器材、新技术改进实验,让物理实验充分发挥功效!
关键词:兴趣 学习环境 方法 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基础。《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把“物理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放到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位置。学生的认知活动与科学家的创造活动有本质相似的规律。实验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使其能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实验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实验教学,杜绝在黑板上做实验,少用电脑模拟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功效,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重要。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知识必备的心理条件,它能充分调动人脑思维系统的活力,使学生乐学、活学、会学,而精心设计的实验就能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如在“物态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展示透明的小金鱼缸,快乐的小金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教师将液氮倒入鱼缸,随着一阵“白汽”并发出“嗤嗤”的响声,再次观察鱼缸时,发现原来有金鱼游动的水结成了完整的一块冰,金鱼也被冰在其中,不得动弹,当学生正在为金鱼被冻死而惋惜时,教师将小金鱼缸放入盛有热水的大容器中,不一会,冰熔化了,金鱼又摆起了尾巴,这一过程伴随着学生为金鱼的生死而发生情绪变化的一场虚惊,将学生带入了物态变化的情境,引人入胜,欲罢不能,把自然现象活生生的搬到了学生眼前,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营造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必须重视感性认识,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等有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
(1)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概念教学是首要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虽然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但他们思考问题时,仍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引入概念时,要尽量设计实验。
(2)有利于物理规律的掌握。为使物理现象和规律在特定的条件下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清晰的感性材料,从而有效地掌握物理规律,在教学中应尽力设计好实验,消除学生由生活经验或片面理解而产生的对物理规律的疑惑。
三、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它能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
(1)实验归纳法。实验者根据研究目的,人为地控制条件,从大量的实验现象中寻找其普遍特征,进而概括出规律。
(2)理想實验法。理想实验依赖于真实实验,又高于真实实验,它能通过直觉更深刻地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揭示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如为了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真空状态又很难达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这样设计实验:将正在发声的音乐盒放入大注射器中,推动活塞尽量排除里面的空气,用橡皮帽封口,慢慢地拉动活塞,会听到注射器内的声音逐渐减小,理想实验:注射器内的空气越稀薄,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当注射器内是真空时,就听不见声音了。
四、培养学生的能力
(1)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主探究,探究应对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多设计探究课,使学生学会用科学方法去探究自然奥秘。让学生不仅要关心知识本身,更要注重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获取知识,在探究中体会科学的艰辛与乐趣。这种方法既体现科学的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获得。
在“奥斯特实验”中,我让每名学生准备以下器材:一只干电池、一段导线、一个小铁钉。我又从实验室中取出小磁针,每两个人发了一个,然后让学生猜想: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桌进行交流,从结果看,学生的活动很积极,对实验观察与分析都达到了教师预定目标。
(2)创新思维能力。适当布置实验方面的课外思考题,尤其是开放性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如矿泉水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实验,在中考复习阶段,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安排学生利用矿泉水瓶设计物理小实验。第一阶段:收集方案并张贴在教室学习栏上,供大家参考与讨论。第二阶段:汇总各种实验方案。第三阶段:学生用实验方案到实验室参加实验比赛。第四阶段:学生对每种方案作出分析,观察实验现象,说明实验原理及步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而提出多种设想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课外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观察和做一些小实验能加深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挥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学得更好、更活,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开放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实验的真正主人,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了“力学”后,可让学生利用弹簧和牙膏盒自制弹簧测力计,在学习了“杠杆”后,可让学生自制简易的杆秤,通过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把课堂上的物理延伸到了课外。
“千言万语说不清,一做实验就明白”,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应加强实验意识,形成一致的行动,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提高实验的艺术性。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让我们大家都来用新思想、新器材、新技术改进实验,让物理实验充分发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