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帮助指导学生阅读优秀读物,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为学生发展阅读能力创造条件。在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时,要将阅读从枯燥的理论知识中脱离出来,让学生从“心”出发,从阅读喜爱的文学作品开始,逐步增加阅读量,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素养;兴趣;指导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以上的标准。纵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将课外阅读列入教学计划,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还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语言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写作水平,最终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开展课外阅读,培养语文素养。
一、教师引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一)基于学生个性发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个性喜好各不相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基于对学生个性的基础去做阅读指导。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先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以不受年级限制,然后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方式去开展阅读。
当然,学生在选择读物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如,有的选择选择充满色彩的童话或神话故事,或刺激的武侠、言情小说,或新奇的卡通漫画书等。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首先不要直接否定,而是要先去了解学生选择的缘由,然后以理解的心态去看待这种现象,这样才不会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与认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书籍。如,针对低年龄段学生,可以推荐他们阅读童话故事书、绘本、画刊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增加阅读难度,尝试阅读如《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类儿童读物以及一些通俗易懂的科学读物。坚持个性化阅读的原则,才能激发不同年龄特性和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实现发展阅读能力的目标。
(二)通过课堂内外有效衔接,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文本内容,往往是只攫取故事中的精彩动人部分,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将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阅读,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让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的阅读。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学习作为阅读的一个引线,引燃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继而延伸至课外相关阅读,形成阅读的面。由点到面的阅读,可以实现教育的“涟漪效应”。如,上《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时,笔者向学生提出:凤辣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得到贾母的信任?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又会是怎么样?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疑问,自然能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展开阅读。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安排与《红楼梦》相关的故事分享活动,或者选取精彩篇章进行讲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由此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二、家校协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不仅局限于学校,家庭也是一个重要的阅读场所,为此,家校协同营造阅读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班级建立浓郁的阅读氛围,为学生开展阅读创造优越条件。如,可以在班级设立“阅读角”,向老师和学生广泛收集有价值的阅读刊物,丰富“阅读角”的读物资源,同时鼓励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共享阅读资源。有了“阅读角”之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安排1-2节课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自由阅读, 或者分享精彩读物,以此不仅能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还能提高阅读质量。除此,还可以在教室张贴与读书相关的名言警句,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爱上阅读。
其次,倡导“家庭亲子共读”活动。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如,收拾整理一个安静的角落给学生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订购书报刊,与学生一起阅读,给学生讲解或者听他们讲述,分享阅读中的有趣见闻,分享阅读的快乐。这样不管在学校或是家里,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科学指导,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效果
(一)师生互读,共同提升
感情是最具有感染性的东西,一个热爱阅读老师往往更容易培养热爱阅读的学生。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在自我阅读的同时带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和学生一起阅读,或是陪着学生阅读,或是与学生共读一本书。互读之时,笔者还会和学生聊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围绕书本展开问题,并指导讨论。共读之余,还会就某本书或书中的某些章节,与学生交流读后感,各抒己见,谈论自己的感想,讨论书中的一些问题等。
与学生互读和共读,不仅把阅读的磁场力扩散到整个班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更好的成长。
(二)指导读法,提升效果
阅读,还要讲究方法,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环节,笔者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前先了解作品的前言、目录、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内容梗概,为阅读先做好铺垫;其次,利用参考书和工具书,对作品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最后,引導学生在阅读时候手不离笔,勤做笔记,对能够引起思考的地方做记号,或者将精彩的语句、内容等摘录到积累本上,如此即使在阅读完之后还能有所收获。
四、创造交流展示平台,享受课外阅读快乐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笔者会定期组织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如,“介绍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的读书心得”“美文朗诵比赛”“读书演讲竞赛”“我最喜欢的故事”“《xxx读后感》”等形式丰富的阅读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潜力,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自信,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发展。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课内教育的延伸,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探索更多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饱览群书,站在名人名家的肩膀上,吸取时代沉淀下来的精华,拓宽眼界,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素养;兴趣;指导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以上的标准。纵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将课外阅读列入教学计划,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还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语言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写作水平,最终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开展课外阅读,培养语文素养。
一、教师引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一)基于学生个性发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个性喜好各不相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基于对学生个性的基础去做阅读指导。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先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以不受年级限制,然后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方式去开展阅读。
当然,学生在选择读物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如,有的选择选择充满色彩的童话或神话故事,或刺激的武侠、言情小说,或新奇的卡通漫画书等。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首先不要直接否定,而是要先去了解学生选择的缘由,然后以理解的心态去看待这种现象,这样才不会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与认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书籍。如,针对低年龄段学生,可以推荐他们阅读童话故事书、绘本、画刊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增加阅读难度,尝试阅读如《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类儿童读物以及一些通俗易懂的科学读物。坚持个性化阅读的原则,才能激发不同年龄特性和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实现发展阅读能力的目标。
(二)通过课堂内外有效衔接,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文本内容,往往是只攫取故事中的精彩动人部分,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将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阅读,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让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的阅读。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学习作为阅读的一个引线,引燃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继而延伸至课外相关阅读,形成阅读的面。由点到面的阅读,可以实现教育的“涟漪效应”。如,上《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时,笔者向学生提出:凤辣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得到贾母的信任?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又会是怎么样?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疑问,自然能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展开阅读。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安排与《红楼梦》相关的故事分享活动,或者选取精彩篇章进行讲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由此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二、家校协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不仅局限于学校,家庭也是一个重要的阅读场所,为此,家校协同营造阅读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班级建立浓郁的阅读氛围,为学生开展阅读创造优越条件。如,可以在班级设立“阅读角”,向老师和学生广泛收集有价值的阅读刊物,丰富“阅读角”的读物资源,同时鼓励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共享阅读资源。有了“阅读角”之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安排1-2节课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自由阅读, 或者分享精彩读物,以此不仅能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还能提高阅读质量。除此,还可以在教室张贴与读书相关的名言警句,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爱上阅读。
其次,倡导“家庭亲子共读”活动。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如,收拾整理一个安静的角落给学生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订购书报刊,与学生一起阅读,给学生讲解或者听他们讲述,分享阅读中的有趣见闻,分享阅读的快乐。这样不管在学校或是家里,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科学指导,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效果
(一)师生互读,共同提升
感情是最具有感染性的东西,一个热爱阅读老师往往更容易培养热爱阅读的学生。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在自我阅读的同时带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和学生一起阅读,或是陪着学生阅读,或是与学生共读一本书。互读之时,笔者还会和学生聊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围绕书本展开问题,并指导讨论。共读之余,还会就某本书或书中的某些章节,与学生交流读后感,各抒己见,谈论自己的感想,讨论书中的一些问题等。
与学生互读和共读,不仅把阅读的磁场力扩散到整个班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更好的成长。
(二)指导读法,提升效果
阅读,还要讲究方法,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环节,笔者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前先了解作品的前言、目录、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内容梗概,为阅读先做好铺垫;其次,利用参考书和工具书,对作品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最后,引導学生在阅读时候手不离笔,勤做笔记,对能够引起思考的地方做记号,或者将精彩的语句、内容等摘录到积累本上,如此即使在阅读完之后还能有所收获。
四、创造交流展示平台,享受课外阅读快乐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笔者会定期组织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如,“介绍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的读书心得”“美文朗诵比赛”“读书演讲竞赛”“我最喜欢的故事”“《xxx读后感》”等形式丰富的阅读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潜力,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自信,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发展。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课内教育的延伸,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探索更多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饱览群书,站在名人名家的肩膀上,吸取时代沉淀下来的精华,拓宽眼界,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