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与个性、准备与目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erc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非“大家”不能教好语文。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是它确实道出了当好语文教师的一些尺度。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要想教好语文,一定会显得力不从心。
  2004年5月,新世纪中语西部行在贵州省安顺市讲学,湖北宜昌第五中学特级教师朱莉萍老师在给安顺市实验学校初二年级的同学上“走进戏剧天地”的时候,以其戏剧表演功底,演唱了京剧、越剧、黄梅剧等剧种的片段,引来了在场观摩老师们的阵阵掌声,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活跃。这节课,朱老师还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了我国古典戏剧的种类和一些相关知识,播放一些戏曲片段。学生们除了对我国古典戏曲有了比较广泛的了解外,对我国古典戏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后,朱莉萍老师在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不妨展现自己的才华”,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观念,要把过去教师的“交给你”变为“学生自己来要”,变过去的“要你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第二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部张鹏举教授在“关于语文个性化”的讲座中谈到,他说:朱莉萍老师的教学是成功的,但是我们大多数老师都做不到。因为,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不可能具备朱老师的戏剧功底,不过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可以扬长避短,个性张扬。
  观摩朱老师的示范课和听了张鹏举教授的讲话,我们很受感动:一方面,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另一方面,我们要扬长避短,个性张扬。这两点可能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
  什么是我们的长处呢?我认为,我们语文老师的长处应该是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底蕴;我们的另一个长处应该是我们与生俱来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上知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当然,假如说,要用这两句话来要求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显然近乎苛刻。但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连起码的知识储备都没有,或者储备甚少,那怎么能当好语文老师呢?有人说,数理化不懂就是不懂,这话的意思隐含着语文嘛不懂还可以装懂,这就意味着天底下有多少语文老师都在混日子。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自然科学的性质不同。语文有它的工具性又有它的社会性。由于语文作为工具,它有其使用规律和方法;同时它又是社会所有文化的载体,由于这个载体它承载的对象无所不包,承载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当好一个语文教师,起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掌握语文这门工具;二是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语文这个载体中所包罗的东西。这就意味着“上知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并且还要做到“世事洞明”。我们知道,如果这样要求每一个语文老师,那么语文老师应该是神而不是人了,可是语文老师必定不是神。天地之大,世间万物,语文老师又怎能包打天下呢?但是,转念一想,语文老师虽然不是神,可以不必样样都精通,但也不能样样都不懂。语文老师可以不是数学家,但绝对不可以一点都不了解数学;语文老师也可以不必是航天员,但绝对不可以一点都不了解宇宙;语文老师可以不必包打天下,但绝对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看来,语文老师似乎应该是“万精油”——从书法上讲,语文老师应该写字漂亮;从思维上讲,语文老师应该思维敏捷;从感情上讲,应当充沛而丰富多彩;从语言上讲,应该语音纯正,口齿伶俐,逻辑性强;从知识储备上讲,语文老师应该广泛涉猎,知晓天下;从才气上讲,语文老师应该能写一手好文章。在今天法制的社会里,语文老师还必须懂得法律,品德高尚。语文老师的形象应该是智者,处事不惊,谈吐不俗,高瞻远瞩,应对自然。语文老师近乎全才乃能堪称“大家”了。当好一个语文老师并得到社会的认可,难矣!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语文老师必须尽最大努力,缩小与“大家”的差距,不断向“大家”靠拢。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丰富的学识、睿智的头脑、高尚的人格,也就是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是当好语文老师的先决条件,但是也必须知道个性的张扬才能促成挥洒自如、独具魅力风格的形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模仿前苏联的程式化教学,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人才警觉反思。之后又先后有人搬出了老祖宗的因材施教、教无定法;又有人提出“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的观点。什么时候又强调“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现在又提出“让学生自个去取水的素质教育”等等,今天我们又听到“个性张扬”的声音。这些探讨,都不能简单给予肯定或否定。前人所做的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教学做了不同的思考,的确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我们就在前人的探路中对怎样才能教好语文就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观摩别人的把式,终归是模仿,最终要走自己的路。有句俗话说得好“现教的歌儿唱不成”。强调学习,目的是借鉴而不是照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自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自信一点,在虚心学习别人的同时,不妨砸断镣铐一展个人的教学风采——这就是个性张扬。
  在浩瀚无边的知识大海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师队伍中,有文化底蕴,且充满自信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要恰到好处地把握一节课的教学范围和教学内容而上好语文课,并能做到“举重若轻,收发自如、游刃有余”的程度,这样的人恐怕不在多数。据此,在观摩上述几位“大家”上课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他们不像我们平常的上课。我们平常上课总是那么呆板,不能突破教材,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结果自个儿受罪,学生生厌。长此以往,老生常叹,千篇一律,语文课死气沉沉,毫无精彩。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耸身一摇,跳出语文教学的窠臼而走自己的路呢?语文教学不能走自己的路的原因肯定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也许就这么几点:一、不能高瞻远瞩,不能给自己现在语文的教学定位,说白了就是把握不了自己所教学的语文大纲的要求,所以只有抓住本本不放;二、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也不是那么的明确,所以,为教书而教书,只能蒙在教材中捣鼓,至于教材外面的世界就不曾料想了;三、也许我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语文老师都善于观摩而不善于思考,表现在常常对别人喝彩,可自己依然故我。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老师,首先思考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接着思考怎么办。我们应该找准我们前进的大方向,在语文的教学里,首先要“吃透教学大纲”;其次,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选用的教学方法;第三,要充分利用我们“底蕴”的文化资源;第四,要展现我们驾驭课堂能力的“大家”风范——个性张扬。
  精心准备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上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有章有法,层次分明,主次清楚,试想,即使文化底蕴再深,如果不去确定上课的内容和确定上课的程序,不去确定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会有顺理成章的效果吗?如果随心所欲,有始无终,启不是瞎忙乎。由此看来,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课前的精心准备,既要继承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展现自我的个性才华,这才是当好一个语文老师的关键。
其他文献
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  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  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别”字样,本诗题目中
《小狗包弟》是巴金散文集《随想录》中的名篇,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章讲述了作者家中一条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年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同时,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病态思想的人们为了自己而出卖良知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毫不留情的解剖,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和勇气。  文章题为《小狗包弟》,但作者并未直接从包弟写起,而是写了一条无名小狗与一位邻居艺术家的故
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
语文新课改已历时十年有余。在新课改的舞台上各种新名词、新术语、新思想、新理念“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让语文新课改的舞台十分热闹,也备受关注。十年的岁月淘去的是虚华和浮躁,留下的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本色本真的关注。  语文的本真,应该是紧扣文本,美读、美感、美思、美悟;语文的本真,应该是重视过程,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的本真,应该是师生和谐,增强吸引力、发挥想象力、体现生命力、提高创造力。简
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可能会显得单调乏味,而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它们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在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独学无友”,必然“孤陋寡闻”,而合作交流,一定会实现更有效的学习,他们也将更茁壮地成长。《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中学生作文时词不达意的情况非常严重。以前,我总将这种现象归结于词语储备量不足,觉得短时间无法改变这种状况。读了金道行先生的《写作心理探索》一书,明晓了语言表达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现试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首先,一个人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取决于他对问题思考的是否深入,是否明确。  想不明白肯定写不明白。拿我们一次月考的作文材料来说——姚明去上海交大读书引起学生关注,追星者忙得不亦乐乎,
一堂语文课生动与否、深刻与否、有效与否,很多人往往会关注学生的反映与表现,然而这背后是绝然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可以说:“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的高度”。本人认为:教师能否“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课堂能否生动、深刻、有效的决定性因素。下面,笔者以《老王》为例,就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进行探究。  一、创造性解读,于“空白处”品内涵  文本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有体会,只有用爱,唤醒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  一、热爱学生?摇教学生爱  教育实践表明,爱是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
“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经历了十多年的排练,高考这场大戏即将拉开帷幕。在冲刺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备考与形式策略的指导,自然能事半功倍。  历年各省的高考,语文都是第一科。第一科考好了,叫“开门红”;第一科考砸了,叫“出手黑”。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在高考中,对于首当其冲的语文学科,应引导学生予以高度的重视,必须把它摆在首要的位置。  语文怎样才能考得高分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常见行为,在范读、讲解之外,提问也许是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与教师往同一方向思考的方法。在教《刺客列传》这篇传记时,笔者便以提问激疑为主要方法来组织课堂。  这篇课文属于《史记选读》的“摹形传神,千载如生”部分,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八篇史记选文,对于常规性读故事记文言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些厌倦,这时层层设疑、步步思辨的方式便显得更为合适。而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问内容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