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源于智慧 成败在于细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y6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一堂好课既要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要促进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细节虽小,却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决定一节课的高效性。
  [关键词]细节;思考;表述;答疑解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82-02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在四十分钟内“榨出”更多的“油”,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教学细节是关键!当抱怨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时,当抱怨学生总是学不会时,当抱怨学生不愿动脑筋时……教师何不尝试当一回观课者,好好看看自己的上课状态,看看自己能否把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结合这几年的观课过程,笔者谈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
  一、言语精炼,利于学生准确思考
  数学是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所以语言的高度精练、简洁是数学自身的特性,也是数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件):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1:3盘。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6÷2=3(盘)。
  师(板书算式):谁来说说,6÷2=3(盘)是什么意思?(教室鸦雀无声,教师耐心引导,终于有学生举手)
  生2:表示6除以2等于3。
  接下来,该教师不断重复提出问题,又不断否定学生的回答。在引导学生看图后,有个别学生能准确地说出来。紧接着,又出现了以下的情景。
  师:刚才的6个草莓正好分完了,如果在6个草莓的基础上,再增加几个草莓,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又重复提问一遍)
  生3:每个盘子再多放几个草莓。
  师:不行呀,必须每2个摆一盘。
  生4:再增加几个盘子。
  师:还有不同的结果吗?(学生摇头)会不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呢?
  生(齐):会!
  上面两个很简单的问题,该教师用了将近6分钟的时间去处理,而且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因此,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处理,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把问题改为“式子中的6表示什么意思呢?2又表示什么意思?3呢?”待学生都弄清楚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说出6÷2=3(盘)所表示的意思,教学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对于第二问题的处理,教师可以在6个草莓正好分完后,直接提问:“像这样分东西,除了有‘正好分完’还会有其他情况吗?”如此,学生自然就能想到“不够分”“有剩余”等情况。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并验证了。
  可见,教师言语的精炼,问题的清晰表达,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思考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
  二、及时引导,利于学生完整表述
  笔者在多年的高年段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做题目时得心应手,但回答问题时却是断断续续的。为什么这些学生不能有条理地说出解题思路呢?是不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写”的训练,而缺乏“说”的训练?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很敏锐的,但在语言组织上需要时间锻炼。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一点大部分教师都做到了,但对于学生回答时的完整性,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學片段】
  在出示教材上的主题图后,教师要求学生说说在主题图中找到的信息。多数学生的回答只是“分给7个小组”“每9个摆一行”……也就是说,学生只讲到了每条信息的后半部分,为什么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如此?笔者想,可能是因为当第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时,教师没有及时引导:“要把什么分给7个小组?”如果教师这样引导了,后面的学生就应该会完整地描述信息了。
  可见,教师的及时纠正、引导,既培养了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又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准确找到解题的条件,真正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三、锐利捕捉,利于学生答疑解惑
  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闪光的细节。每位教师都会在课前做足充分的准备、预设,然而,在预设好的课堂中,往往也会出现一些“意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角的度量”教学片段】
  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弄清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教师安排了一个小组活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要求组内的每个学生先独立摆出一个角,再按大小顺序把角排列在桌子上。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学生争论得特别激烈,在小组汇报时,教师特意让这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汇报。
  生1:我们组共摆出了四个角,但在排列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如下图)。
  [意见一:][意见二:]
  师(向摆出意见二的学生提问):为什么后面两个角的大小相等呢?
  生2:因为这两个角的度数是相同的。
  师(向摆出意见一的学生提问):为什么你会第三个角比第四个角大呢?
  生3:因为第三个角的边长比第四个角的边长长。
  生4:老师只是让我们比较角的大小,没有让我们比较边的长短呀!
  生5:我也觉得是第三个角大!
  (这时,学生纷纷“躁动”起来)
  师: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重合等方法对角进行验证,从而得出了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但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在本次小组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思维上出现了“碰撞”,教师及时捕捉,在关键处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矛盾产生到矛盾消除。让学生“产生矛盾”是教师有意预设的,但所引起的“争论”“躁动”又是预设之外的。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辩一辩”“吵一吵”,再把他们“收回来”,最终引导他们去验证又未尝不可。
  四、邂逅错误,利于学生掌握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想法,产生各种错误,都是十分正常的。一个真实的课堂要允许“矛盾”和“错误”的存在。教师应将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错误”当成宝贝,让这些“错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提升“错误”所产生的价值。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练习”教学片段】
  把一张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彩纸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伸和发展,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具体的座位图,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深度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数对;确定位置;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摘要]小学生已掌握多種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无论是哪种策略,想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其自觉、主动地运用,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策略的价值和作用;要让学生具体地、充分地、不断地感悟,在反复的感悟中内化策略。只有多感悟,才能品出策略的味道。  [关键词]感悟;策略;画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56-02  在学习本课之前,
[摘 要]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定理、理解计算法则等一般都需要建立在相应的、一定量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而且要经历把感性的认知在脑子里反复思考的过程,然后再借助一定的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对知识的一般认知表象,抽象出知识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形成概念。从一道检测题出发,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矛盾,才能帮助学生消除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思维定式;经验;本质特征
[摘 要]当学习方式的变革聚焦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核心时,“先学后教”成了大家普遍推崇的做法。“先学后教”,其本质是实现教学方式由“教”到“学”的翻转,这种翻转对于传统的唯知识、唯教师、唯书本的教学来说,是一个美丽的转身。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谈谈先学后教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乘法 生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要]找准教学核心问题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找准教学核心问题离不开教材和教学用书,在教学用书中读懂文本、理解教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直击数学的本质。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通过研读教学用书,在知识关联处、知识本质处、思维关键处确定核心问题,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指导教学。  [关键词]教师教学用书;教学核心问题;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关于“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多数教师教学时都是直言相告——直接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出整数积,再来清点小数位数,学生只是言听计从。教师应解释清楚为何一定要先按整数乘法法则算出整数积,从而体现这种转化的必要性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小数;整数;位数;乘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58-02 
[摘 要]在“图形中的规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過摆小棒的方式,在操作、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中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学会用算式表达规律,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数形结合;图形;规律;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65-0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图形中的规律”  
[摘 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思考问题,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和学习。以一道关于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难题为例,通过分析原因,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开难题,并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组合图形;面积;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27-02  【问题
[摘 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苏教版“元角分”一课中,在面对学生不认识“1分、2分、5分、2角、2元”这样的币值和不明白选择“5元12角”还是“6元2角”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人民币;学生角度;数学思维;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37-0
[摘要]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水平结伴而行、因需侧重和辨证统一,数学化学习让学生经历问题本质有根、智慧路径有链、模型结构有美和数学思想有魂的“再创造”过程,驱动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形成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化学习;问题本质;过程经历;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11-03  所谓“数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