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阶段日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育因素成为教师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科的性质与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展开教学,实现“只有适用的才是最好的”,使物理教学将和心理教育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初中物理 心理品质 青春期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受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品质相对幼稚的影响,对教师多了几份怀疑甚至对立。物理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其方法论和思维训练的功能,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上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促使他们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一、因“科”制宜: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
1.用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大门。物理学本身是生动的、有趣的,它来源于实践。比如我在教学“大气压”这块内容时,用小试管放入装满水的大试管中,然后我问:如果我拿着大试管将这个装置整个儿倒立,你猜会有什么结果?学生纷纷说:那小试管肯定会掉下来并摔破。可是实验结果与学生猜想的不同,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开始带着疑问听课,效果十分明显。
2.借物理学史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积极经验与习得良好心理品质的。一部物理学史就是科学巨人披荆斩棘探求真理的过程,其中的人文精神与心理教育意义不言而喻,但时下的初中物理课堂对物理学史内容介绍内容很少,很多教师也不够重视。笔者将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科学家的生平、各物理学派间的学术争鸣以及人类尚未解开的物理研究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探究兴趣,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情感体验。比如学习电力这块内容时,我就引入了对爱迪生的介绍,指出了爱迪生只读过三个月书,却热爱科学,曾经因为在火车上做实验而被人打聋了耳朵,但他依然对科学实验痴心不已。很多学生听了,觉得自己很惭愧:有的觉得自己读书到初三了,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就对物理学科失去了信心实在不应该;有的学生则从中体悟到科学实验是充满挑战与神奇的学习过程,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更多的学生则觉得那时的社会对科学青年的迫害是十分严重的,更加强了对和平社会的信任与认真学习的向往。
二、因“生”制宜,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
1.育人个性化,不搞形式主义。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是学习成功的基础。通过教师的因材施教,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提高。
有的学生知识掌握不好,但是动手能力很强,我就将演示实验的机会让给他,给他一份成功的惊喜。有的学生每方面都薄弱,我就多做他们思想工作,拿老师自己在初中时成绩也不好,但就是不服输来暗示学生。每次考试后,我都会找考试不理想的同学谈心,讲有关名人受挫时的做法,为他们加油。我学会了“哄”学生,如一个差生做错了很多题,但我就统计他做对了多少道题。换个角度,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他的消极状态,使他扬起上进的风帆。有的学生成绩虽好,但是不够虚心,我则告诉他们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有的学生成绩好,探究性强,我就将一些竞赛书借给他们,让他们的潜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个性化的思想工作,使得学生的良好学习个性得以形成。
2.课堂情感化,不搞无病呻吟。列宁曾说:“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释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但是我们有的老师只会高调育人而不注意自己的情感资源的调动,通过教条主义来使学生信服,其结果只会让学生反感。教师应热心帮助每一位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除学生对教师的紧张意识,通过“亲其师”来实现“信其道”。同时,我在课堂节奏安排上也努力做到张驰结合,形式多样,保证学生学习气氛的活跃与思维状态的高效,以有效控制学生对学习物理与达成课时目标的压力与消极心理。
三、因“课”制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利用实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在其中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不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探究性比较强的内容,比如电力中左手定律与右手定律这块内容,可以让他们通过实验与课本阅读,加强互相切磋来学习,这中间的合作精神培养就比较有利。对于有些知识性比较强,而实践与合作因素相对不强的内容,则不必强求合作讨论,否则就会东施效颦,给人“两张皮”的感觉。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科的性质与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展开。只有适用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相信,只要教师有育人意识,能精心钻研教材,热心了解学生,认真设计心理的引导方法,物理教育将和心理教育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重庆梁平县海鸣初级中学)
编辑/杨俊飞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初中物理 心理品质 青春期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受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品质相对幼稚的影响,对教师多了几份怀疑甚至对立。物理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其方法论和思维训练的功能,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上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促使他们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一、因“科”制宜: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
1.用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大门。物理学本身是生动的、有趣的,它来源于实践。比如我在教学“大气压”这块内容时,用小试管放入装满水的大试管中,然后我问:如果我拿着大试管将这个装置整个儿倒立,你猜会有什么结果?学生纷纷说:那小试管肯定会掉下来并摔破。可是实验结果与学生猜想的不同,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开始带着疑问听课,效果十分明显。
2.借物理学史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积极经验与习得良好心理品质的。一部物理学史就是科学巨人披荆斩棘探求真理的过程,其中的人文精神与心理教育意义不言而喻,但时下的初中物理课堂对物理学史内容介绍内容很少,很多教师也不够重视。笔者将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科学家的生平、各物理学派间的学术争鸣以及人类尚未解开的物理研究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探究兴趣,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情感体验。比如学习电力这块内容时,我就引入了对爱迪生的介绍,指出了爱迪生只读过三个月书,却热爱科学,曾经因为在火车上做实验而被人打聋了耳朵,但他依然对科学实验痴心不已。很多学生听了,觉得自己很惭愧:有的觉得自己读书到初三了,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就对物理学科失去了信心实在不应该;有的学生则从中体悟到科学实验是充满挑战与神奇的学习过程,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更多的学生则觉得那时的社会对科学青年的迫害是十分严重的,更加强了对和平社会的信任与认真学习的向往。
二、因“生”制宜,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
1.育人个性化,不搞形式主义。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是学习成功的基础。通过教师的因材施教,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提高。
有的学生知识掌握不好,但是动手能力很强,我就将演示实验的机会让给他,给他一份成功的惊喜。有的学生每方面都薄弱,我就多做他们思想工作,拿老师自己在初中时成绩也不好,但就是不服输来暗示学生。每次考试后,我都会找考试不理想的同学谈心,讲有关名人受挫时的做法,为他们加油。我学会了“哄”学生,如一个差生做错了很多题,但我就统计他做对了多少道题。换个角度,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他的消极状态,使他扬起上进的风帆。有的学生成绩虽好,但是不够虚心,我则告诉他们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有的学生成绩好,探究性强,我就将一些竞赛书借给他们,让他们的潜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个性化的思想工作,使得学生的良好学习个性得以形成。
2.课堂情感化,不搞无病呻吟。列宁曾说:“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释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但是我们有的老师只会高调育人而不注意自己的情感资源的调动,通过教条主义来使学生信服,其结果只会让学生反感。教师应热心帮助每一位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除学生对教师的紧张意识,通过“亲其师”来实现“信其道”。同时,我在课堂节奏安排上也努力做到张驰结合,形式多样,保证学生学习气氛的活跃与思维状态的高效,以有效控制学生对学习物理与达成课时目标的压力与消极心理。
三、因“课”制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利用实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在其中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不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探究性比较强的内容,比如电力中左手定律与右手定律这块内容,可以让他们通过实验与课本阅读,加强互相切磋来学习,这中间的合作精神培养就比较有利。对于有些知识性比较强,而实践与合作因素相对不强的内容,则不必强求合作讨论,否则就会东施效颦,给人“两张皮”的感觉。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科的性质与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展开。只有适用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相信,只要教师有育人意识,能精心钻研教材,热心了解学生,认真设计心理的引导方法,物理教育将和心理教育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重庆梁平县海鸣初级中学)
编辑/杨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