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意”入境,寻找不一样的语义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寻诗意,是对语文本真的回归;强调诗意,是对生命特质的坚守。诗意语文就是要召唤出儿童的诗性,发展他们的思维力、感受力,让他们拥有一个诗性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应当回归语文诗意的本源,以文本的诗意滋养儿童的诗性,使之成为情感丰富、思维敏捷的独立自由人。
  一、回归语境:缘情以入文,沿波而讨源
  要想真正地融入到文本之中,融入到文本情境之中,融入到文本情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打开语境,让文字的信息流在起伏的律动中,不断呈现“对话”的可能,打通时间、空间以及文本媒介,让情义、情感、情愫在特定的语境中,实现不一样的思辨。
  1.依循作者语境,创生诗意
  现代散文最大的特征就是每一篇都极具个人色彩的触感和思量。《桂花雨》平淡的文字背后潜藏着香甜、温馨,处处透露出琦君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眷恋,对快乐童年生活的怀恋,对故乡人、物的思恋,都散落在那儿时故乡的阵阵桂花雨中了。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是对真实的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到被写的人与事,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也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
  我们只有走进作者的世界,才能感同身受,进而明了作者的情思。课堂伊始,应当介绍作者生平:琦君,1917年出生于温州,12岁到杭州读中学,1949年去了台湾。《桂花雨》是琦君在1976年写的。一个离开家乡20多年的60岁的老人,当她一边回忆家乡、回忆童年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她的内心有着怎样的变化呢?正是缘于这样的构思,沿着作者的情思,披文入境,就能较好地走进文本了。
  2.紧扣文本语境,寻找诗意
  《桂花雨》的语言文字并不华美夺目,笔调也不特立雄奇。文本的笔触是恬淡清雅、平实温暖的,文本语境所呈现的是一种天然的去雕饰的自然之美、率真之实,于平实中透着生活的诗意。短短七百多字的文章,营造出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富有生命诗意的美丽图景,一下子吸引住了读者,让人觉得亲切舒心。读者如同与文字融为一体,仿佛走进琦君的童年,走进琦君童年的家乡,走进童年家乡的那一片桂花香海中。
  薛法根老师指出:散文的教学价值之一就在于品味语言之美,让学生在文本语言文字的品味中,生长出对语言的敏感性。课文的第2自然段就是讲作者在“赏桂花”:與梅花作比较“赏”桂花的姿态的笨拙,“赏”桂花的迷人香气。这份“赏”,与众不同,又在情理之中。教学中,就要牢牢紧贴语言,沉潜字里行间,抓住这份特别的“赏”感受作者对桂花的爱。
  3.建构文化语境,品味诗意
  正如桂花摇落时纷纷落下的畅意与作者心理的畅意相交汇,桂花“雨”与思乡“愁”紧密契合,“雨”就成了“乡愁”的象征。绵绵不断的“雨”,延绵不绝的思乡“愁”;芳香四溢的“桂花雨”,“香雨”即“乡情”。《桂花雨》平淡温暖的笔触,营造出了温馨隽永的“乡愁”,你感受不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暮年酸楚,也体会不到“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浓浓哀戚。愁思,亦情思。正如作者在文章结尾所说的: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时出示琦君的一组散文《水是故乡甜》《烟愁》《琦君说童年》让学生读一读,体会故乡、童年,仿佛成了一张张老照片,印在琦君的生命中,永不褪色,永不磨灭,化为缕缕情思,隽永、恒香。
  二、回归情感: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
  散文的关键点,不在于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于在记叙、描述中所倾注的作者主体的鲜明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学的诗意,正如散文一样,是一种情感的诗意,是一种文本诗意的情感表达。在散文教学中,只有回归情感,才能情动而辞发。
  1.躲不过的花“香”——品词炼字,闻见诗意
  词语是语言的构成要素,关键词句往往凝聚着作者鲜明的思想情感和独特匠心。抓住关键词,就是找到破解文意的钥匙,才能读景如临其境,读情如具其情。琦君的思乡情,在那芬芳的桂花香中。尤其是两个“浸”字,不仅写出了其香,更溢出了其情。
  第一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
  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哪个词写出了桂花的香?
  生:香飘十里。说明桂花香
  很浓。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浸。
  师:浸是指物体泡在液体中。前后十几家邻居浸在桂花香里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生:桂花香很浓,好像包裹着村子。
  师:大家想想浸泡物体的水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这里的香
  气呢?
  生:香气看不见,摸不着。
  师:这里的香气可不是一般的香气哦!
  生:桂花香气浓得似乎要变成液体,仿佛可以看到、摸到。
  师:一个“浸”字,把无形的东西写得可感,把香味写活了。
  第二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桂花明明是秋天开放的,为什么说全年会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桂花晒干,随时泡茶喝,香味飘散开来。
  生:桂花还可以做成桂花糕,
  嘴里、碗里、屋子里都是香味。
  生:我的家乡还会用晒干的桂花做成菜,也特别香。
  师:细细品味,这里的“浸”字意思与前面的一样吗?
  生:这个“浸”字表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桂花。
  生:这个“浸”字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桂花香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每个文字都有它的意义,不同句子的表达,更是丰富着这些文字的内涵与意蕴。我们应该聚焦这些特殊的词句,重锤敲击,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散文遣词造句的秘妙,感受独特的情感,品味个性化的语言。
  2.道不尽的花“事”——想象补白,看见诗意   散文中的客体是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是作者情感的诗意栖息地。文章以芳香馥郁的桂花为线索,回忆了童年时 “摇桂花”之乐。作者的情,就凝聚在这一段段花“事”中。
  作者围绕“摇桂花”写了童年时与桂花的有关记忆。有母亲的担忧,摇桂花对于母亲来说是居家过日子中的一件大事,因为做糕饼、做桂花卤都靠它。她担心台风来临影响桂花的收成,影响自家生活的品质,同时意味着不能照顾到邻里乡亲了。更有“我”的快乐,对于“我”来说,摇桂花更像是一个游戏。一个“缠”字,充满了画面感,充分表达了“我”对摇桂花的期盼之情。“抱”“使劲摇”“喊”这一个个鲜活的字眼写出了“我”的童真与烂漫,充分表达了“我”摇桂花的快乐。所谓“言以明象”“情以物迁”,抓住了这些花“事”,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学生透过语言的外表,咀嚼语言的味道,引导学生观察插画,启发学生想象一段段花事场景,在体悟细微处凝聚着情感的力量,语文的诗意由此迸发。
  3.剪不断的花“意”——超越在场,牧养诗意
  语文的诗意体现在文章的意象中,这就需要学生深入意象具体感知,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诗意主体的唤醒和陶冶来实现。文本中的意象不是简单的存在,其往往是作者情感的凝结。诗意就是在学生、教师、作者的交流中,在情感共鸣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
  (师出示: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杭州的桂花不香吗?
  生:杭州的桂花很香,我从“香飘十里”看出来的。
  生:母亲爱自己的家乡。
  生:“我”渐渐长大,再也看不到一家大小的摇花乐。
  师:母亲,比的是桂花的香气的浓与淡吗?
  生:不是。比的是情感,表达对家乡的眷恋。
  师:谁来读出母亲对家乡
  的眷恋之情?
  ……
  師:琦君思念家乡却不得归,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沮丧、伤心……
  师:想念家乡却不得归,这就叫乡愁。
  师:这句话还饱含着作者
  的乡愁。该怎么读?
  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通道打开,发掘出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于是有了不同于平常的情感效应,形成了意象。于是本文就焕发着震撼人心、令人沉湎不已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南京市银城小学建校时间不长,却不断创造奇迹,不断发出银铃般的声音,那是他们从心灵发出的,是和儿童一起发出的。我常常从他们银铃般的声音里,揣摩、想象、憧憬,于是,一切美好的景色呈现在我面前,闪亮着,跳跃着,飞扬着……恍惚中,在我心里,银城小学像是一部现代的神话,我要去读懂它。  恰是命运的安排,近日银城小学给我送来一叠资料,主题是“神话·语文课”,反映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探索、新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识记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尝试演一演。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课前热身  1.老师听说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古诗名句,让我见识一下好吗?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  欲穷千里目——  读书破万卷——  君子一言——  2.刚
摘 要: 汪曾祺的早期作品中,有许多小说立足于底层人民生活,展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活动。在观看这个群体时,作者所展现的不是怜悯与同情,而是对所写人物投以关注的目光,发现他们身上某些容易被忽视的特质。这种关注是一种人道主义式的关注,感受着他们的悲与喜,平等地、忠实地记录着那个大多数群体的快乐与辛酸。  关键词: 汪曾祺 早期作品 底层民众 人道主义关怀  所谓“众生平民象”。首先是“平民”。
前言:2015年12月10日下午,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颁发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此次获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千万中医药学者研究工作的一个缩影……  古时候,人们没有吃的,就靠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维持生活。有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中了毒,严重时会被毒死
作者简介:   庄汉东,笔名阿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国学》《延河》《读者》《青年文摘》《雨花》《北方文学》《草原》《飞天》《天津文学》《山东文学》《黄河文学》《西北军事文学》《青海湖》等刊。入选《21世纪散文年选》《21世纪散文诗排行榜》《阅读与鉴赏教程》等百余选本。有作品集五部。   在我们村里,只要一听到“嘎嘎……嘎嘎……”的笑声走近,所有的狗吠声立刻就会息了,像听到
摘 要: 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作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几种学法指导模式。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学法指导 原则 模式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就是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原来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为他们一生的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
[摘要]《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在艺术形式上,诗人既有对西方现代意象主义、象征派的横向移植,追求意象的模糊性、多义性,注重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运用;又有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纵向继承,通过圆圈式的抒情结构,运用古典的意象含蓄而有节制地表达现代情感;更有诗人为了诗绪的抑扬顿挫,对诗行音节的改造。  [关键词]意象 象征 融合 音节    被称为现代派“诗坛首领”的戴望舒于1927年夏创作了《雨巷》。它
时光飞逝,加入“庄晓兰名师工作室”已有三年多了。回眸在工作室的历程,我感受到了名师文化深厚的底蕴、热心教育的魅力、智慧勤奋的工作和优雅奋进的生活,我感受到了工作室伙伴们孜孜以求、勤于实践、勇于钻研的精神,感受到了这个集体带给我的欢乐、收获。在有如细细品味悠悠兰香的三年中,我充实着、实践着、思考着、成长着,与优秀共进着。  在读书中成长  师傅庄老师亲切、可人、智慧、儒雅。走近她,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一提起作文,不少学生便会眉头紧锁,痛苦无奈。他们怕作文、愁作文、烦作文,但是又不得不写作文。如何化解他们的这种为难和恐惧的心理,我认为应该从细处着手,教给他们一些实用的方法。我在作文教学中也积累了如下一些小经验。  一、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很多学生交代时间时一般都直接写“清晨”“中午时分”“天黑了”,其实在时间的描写上,不一定如此来写,可以用暗示性的词句来表现。我在教学生描写时间时让他们尽量
摘 要: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但艺术类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涌现既给艺术类大学生形势政策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又在资源获取、开辟教学新平台等方面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 新媒体 艺术类 形势政策教育  新媒体,严格意义上称为数字化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发展起来的,依托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