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生习作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贫乏,没有真情实感。提起作文感到头痛,认为作文无从下笔。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源头没有开通,活水没有注入,学生无从表达。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是源头。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开源”的工作。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一、指导观察——生活积累,
叶圣陶先生认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作文的素材与题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是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大都比较差,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不懂得怎样去表达。因此,对身边的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 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目的组织起来,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
二、指导阅读——语言积累
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们在班内设了一个“读书角”,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去校阅览室看书。这样就解决了书源,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从炼字的角度,修辞的角度,句法的角度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读书卡片、笔记上,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运用自如、妙笔生花,一定要体味语言的表达技巧。
三、搜集视听——素材积累,
现代社会是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手段快捷化的社会,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丰富的信息,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有魅力。
调查显示,作文写得较好的学生通常一周看10个小时电视。虽然如今电视节目令人眼花缭乱,要让学生决定看什么确实很难,但只要老师和家长善于引导,就能较大程度地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动物世界、挑战主持人、文化访谈录、各种节日晚会、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 ,都对学生有益智、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的材料质量。
四、指导练笔——技能积累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剩下要做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反复多次地进行习作训练。因此,要提倡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途径的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
实践证明,坚持写日记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但也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课业负担。“每日一忆”改“记”为“忆”,只要求学生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想想可以写成什么作文。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比比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最有“慧眼”,最会发现。如果碰到自己特别感兴趣又有把握写好的素材,就写成周记。
同时结合阅读教学来进行单项练笔训练,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训练,写景、状物的训练,逐渐让学生的语言变得流畅、言之有序、富有感染力。
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千剑”、“千曲”皆靠积累。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生活积累越丰厚,阅读的材料越多,写作时思维就越活跃,思路也越宽,就会引起倾诉和表达的欲望,最终做到想表达、勤表达、善表达。
(作者单位:331600江西省吉水县二中学语文教研组)
一、指导观察——生活积累,
叶圣陶先生认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作文的素材与题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是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大都比较差,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不懂得怎样去表达。因此,对身边的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 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目的组织起来,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
二、指导阅读——语言积累
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们在班内设了一个“读书角”,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去校阅览室看书。这样就解决了书源,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从炼字的角度,修辞的角度,句法的角度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读书卡片、笔记上,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运用自如、妙笔生花,一定要体味语言的表达技巧。
三、搜集视听——素材积累,
现代社会是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手段快捷化的社会,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丰富的信息,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有魅力。
调查显示,作文写得较好的学生通常一周看10个小时电视。虽然如今电视节目令人眼花缭乱,要让学生决定看什么确实很难,但只要老师和家长善于引导,就能较大程度地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动物世界、挑战主持人、文化访谈录、各种节日晚会、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 ,都对学生有益智、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的材料质量。
四、指导练笔——技能积累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剩下要做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反复多次地进行习作训练。因此,要提倡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途径的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
实践证明,坚持写日记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但也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课业负担。“每日一忆”改“记”为“忆”,只要求学生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想想可以写成什么作文。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比比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最有“慧眼”,最会发现。如果碰到自己特别感兴趣又有把握写好的素材,就写成周记。
同时结合阅读教学来进行单项练笔训练,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训练,写景、状物的训练,逐渐让学生的语言变得流畅、言之有序、富有感染力。
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千剑”、“千曲”皆靠积累。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生活积累越丰厚,阅读的材料越多,写作时思维就越活跃,思路也越宽,就会引起倾诉和表达的欲望,最终做到想表达、勤表达、善表达。
(作者单位:331600江西省吉水县二中学语文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