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知从何时起,高中语文教育形成了师生围着高考转的局面,课堂变得沉闷、了无生机。要扭转这种局面,实现素质教育,就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重视读、思、说、演、写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喜欢语文,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参与 提高素质
读、思、说、演、写是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的最基本技能,当前,在多种媒体的冲击之下,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许多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全是围着高考转,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老师也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因此,从整体上来看,高中学生语文水平不高,高中语文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重要。
一、读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读,仅限于齐读古诗、文言文等,无非是调节一下气氛,让学生不瞌睡,或是加强记忆,缺少了对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感情的体会,对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的鉴赏。因此,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读放在第一位,可以通过创设情景、配乐朗诵、播放录音带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教学《山居秋暝》时,可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通过课件放映山涧风光、月色美景;教学《登高》时,可先介绍杜甫生平、听名家朗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读,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朗读课文,学生情绪会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调动起来了。另外,可经常举行诗文朗诵比赛,不断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个性和魅力的平台,课下给学生留够准备时间,提供录音机、电脑等必要的道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把诗文编成各剧目来表演,使他们在准备、表演和欣赏中认真体会、感悟华夏语言的艺术魅力。
二、思
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都极富思辨性。如《泪珠和珍珠》《灯下漫笔》《漫话清高》《人生的境界》《六国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这些文章,都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提高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如教《失街亭》,可以让学生思考探究:街亭被攻取,是马谡的责任,还是诸葛亮的责任?关于这一点,特级教师宁洪彬在课文《狼》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屠户是怎样由“骨已尽,狼不止”的被动地位转换为“屠暴起,亦毙之”的主动地位的,就很有借鉴意义。学生经启发后得出:屠户一方面是占据有利地势(麦场),另一方面是抓住机遇(狼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才由被动转为主动,取得胜利的。教师总结得出,这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可以转换到它的对立面,这样一来,语文教学就不再仅仅停留在学习表面知识上了,就有深度了。
三、说
学生上到高中,自尊心就更强了,更多学生倾向于沉默,而不是积极发言。曾经有人用“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来形容我国过去的满堂灌教育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识就像无源之水,流得不远,也很少会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学生自由发言、正反方辩论、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 如讲《项链》一课时,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畅所预言:1、玛蒂尔德在知道自己用十年青春换回的是假项链时,会说什么、做什么?2、如果当初项链没丢,这篇小说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再如楚汉相争,孰为君子,孰为小人,历来众说纷纭。在一向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学家的评价中,包括现今的教科书里,项羽实在不是一个可爱的人物,“不善用人,不听臣言,骄傲自大,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放虎归山,导致楚汉战争的失败”(高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参考书),诸如此类的话早就耳熟能详了。我们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对于异端偏说,决不能视之如洪水猛兽而大加鞭挞,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表现机会,给他们提供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积累、感悟和熏陶中学习,真实地、个性化地理解课文,积极参与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填补作品的“空白”和“未定”之处,还学生一个个充满激情、个性的语文课堂。
四、演
小品、戏剧、相声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也可以用它活跃气氛,增加兴趣。如教《兵车行》一课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一家人的生离死别,通过杜甫的声声悲叹,通过路人的详细讲述,再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声情并妙的朗诵,既提高了背诵效率,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如高中语文新课标第四册的戏剧单元,都可以把课文当剧本,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
五、写
学生写作文时,总觉得没有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评讲作文时,所挑出的优秀作文中用的一些出色词语,举的例子,引用的诗词歌赋、名言俗句等大部分学生都熟悉,只是有些学生想到用这些词语、例子和名言了,又用得恰到好处,而大多数学生写作时没有想到用这些自己已积累过的知识,故而没能写出好作文,甚至在老师阅读那些优秀作文时,讲台下的很多学生会唏嘘着后悔自己咋为啥没想到也这样写,这说明高中学生不是缺乏写作素材,往往是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和要写的文章有效联系到一块,也就是说学用脱节,不能经常做到学以致用,平时也没少学、没少看,没少背,就是没有在学完、看完、背完就趁热打铁地用所学、所看、所背的知识去写、去练,使所学知识和要用知识不能得到有效衔接。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并不难,只要平时在注重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的同时,多趁趁热打铁的用自己积累到的知识去试着写作,平时再勤于温习,正式作文时善于苦思,在苦思中尽快搜索出自己先前曾积累过的,现在要用上的一些词语、例子和名言,学生完全可以写出一篇篇好文章。
语文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考个好分数,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承担起这个责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参与 提高素质
读、思、说、演、写是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的最基本技能,当前,在多种媒体的冲击之下,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许多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全是围着高考转,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老师也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因此,从整体上来看,高中学生语文水平不高,高中语文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重要。
一、读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读,仅限于齐读古诗、文言文等,无非是调节一下气氛,让学生不瞌睡,或是加强记忆,缺少了对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感情的体会,对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的鉴赏。因此,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读放在第一位,可以通过创设情景、配乐朗诵、播放录音带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教学《山居秋暝》时,可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通过课件放映山涧风光、月色美景;教学《登高》时,可先介绍杜甫生平、听名家朗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读,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朗读课文,学生情绪会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调动起来了。另外,可经常举行诗文朗诵比赛,不断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个性和魅力的平台,课下给学生留够准备时间,提供录音机、电脑等必要的道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把诗文编成各剧目来表演,使他们在准备、表演和欣赏中认真体会、感悟华夏语言的艺术魅力。
二、思
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都极富思辨性。如《泪珠和珍珠》《灯下漫笔》《漫话清高》《人生的境界》《六国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这些文章,都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提高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如教《失街亭》,可以让学生思考探究:街亭被攻取,是马谡的责任,还是诸葛亮的责任?关于这一点,特级教师宁洪彬在课文《狼》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屠户是怎样由“骨已尽,狼不止”的被动地位转换为“屠暴起,亦毙之”的主动地位的,就很有借鉴意义。学生经启发后得出:屠户一方面是占据有利地势(麦场),另一方面是抓住机遇(狼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才由被动转为主动,取得胜利的。教师总结得出,这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可以转换到它的对立面,这样一来,语文教学就不再仅仅停留在学习表面知识上了,就有深度了。
三、说
学生上到高中,自尊心就更强了,更多学生倾向于沉默,而不是积极发言。曾经有人用“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来形容我国过去的满堂灌教育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识就像无源之水,流得不远,也很少会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学生自由发言、正反方辩论、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 如讲《项链》一课时,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畅所预言:1、玛蒂尔德在知道自己用十年青春换回的是假项链时,会说什么、做什么?2、如果当初项链没丢,这篇小说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再如楚汉相争,孰为君子,孰为小人,历来众说纷纭。在一向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学家的评价中,包括现今的教科书里,项羽实在不是一个可爱的人物,“不善用人,不听臣言,骄傲自大,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放虎归山,导致楚汉战争的失败”(高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参考书),诸如此类的话早就耳熟能详了。我们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对于异端偏说,决不能视之如洪水猛兽而大加鞭挞,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表现机会,给他们提供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积累、感悟和熏陶中学习,真实地、个性化地理解课文,积极参与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填补作品的“空白”和“未定”之处,还学生一个个充满激情、个性的语文课堂。
四、演
小品、戏剧、相声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也可以用它活跃气氛,增加兴趣。如教《兵车行》一课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一家人的生离死别,通过杜甫的声声悲叹,通过路人的详细讲述,再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声情并妙的朗诵,既提高了背诵效率,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如高中语文新课标第四册的戏剧单元,都可以把课文当剧本,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
五、写
学生写作文时,总觉得没有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评讲作文时,所挑出的优秀作文中用的一些出色词语,举的例子,引用的诗词歌赋、名言俗句等大部分学生都熟悉,只是有些学生想到用这些词语、例子和名言了,又用得恰到好处,而大多数学生写作时没有想到用这些自己已积累过的知识,故而没能写出好作文,甚至在老师阅读那些优秀作文时,讲台下的很多学生会唏嘘着后悔自己咋为啥没想到也这样写,这说明高中学生不是缺乏写作素材,往往是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和要写的文章有效联系到一块,也就是说学用脱节,不能经常做到学以致用,平时也没少学、没少看,没少背,就是没有在学完、看完、背完就趁热打铁地用所学、所看、所背的知识去写、去练,使所学知识和要用知识不能得到有效衔接。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并不难,只要平时在注重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的同时,多趁趁热打铁的用自己积累到的知识去试着写作,平时再勤于温习,正式作文时善于苦思,在苦思中尽快搜索出自己先前曾积累过的,现在要用上的一些词语、例子和名言,学生完全可以写出一篇篇好文章。
语文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考个好分数,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承担起这个责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