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体系是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实验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怀、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的创新实践。核心素養体系,对以深化课程改革,夯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那么,小学数学课如何在核心素养体系下改变学习方式?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一、 合作的学习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合作的意思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这种学习方式是他们不愿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意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而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动机,融入到小组和团队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会人员都可以参与学生的学习,任何人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
例如:为了让学生证明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我鼓励学生们分组探讨,合作完成。同学们拿出学习用具来观察、测量、分析、比较,每个小组都忙得不亦乐乎。通过动手操作,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顺利地完成了老师教给的任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实践的学习
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生长点的。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疏忽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能是生动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清净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上课之前就让同学们动手剪了一个圆,通过动手认识了圆的直径和半径,通过量一量知道了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这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效果比较好。
三、 探究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传统的学习观,则否认这一属性,从能动的反映论来说,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去认知。我们提倡探究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的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的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热情。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
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5的分解与组成方式。首先,让学生把5根小棒分成2堆,看看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就学会了5的组成。教师于是趁热打铁,学生经过操作研究,很快发现5可以分成2 3、1 4、4 1、3 2四种组合方式,于是学生感到很兴奋,俨然他们是发现者、探索者。
四、 带着问题的学习
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胜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出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五、 有个性的学习
个性的学习方式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符合体,具体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习的自主性,就是说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二是学习的独特性,由于遗传家庭背景,学习环境的不同,每一位学生,个体都要有一种独特品质;三是学习的创造性,有个性的核心品质,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有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与培养,直到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善于将新的知识内容灵活变通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实现对自己的超越。
参考文献:
[1]陈莹.新课程改革下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胡春燕.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环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
[3]蔡静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27):85-86.
作者简介:
易照金,江西省抚州市,江西省广昌县第三小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一、 合作的学习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合作的意思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这种学习方式是他们不愿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意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而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动机,融入到小组和团队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会人员都可以参与学生的学习,任何人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
例如:为了让学生证明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我鼓励学生们分组探讨,合作完成。同学们拿出学习用具来观察、测量、分析、比较,每个小组都忙得不亦乐乎。通过动手操作,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顺利地完成了老师教给的任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实践的学习
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生长点的。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疏忽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能是生动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清净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上课之前就让同学们动手剪了一个圆,通过动手认识了圆的直径和半径,通过量一量知道了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这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效果比较好。
三、 探究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传统的学习观,则否认这一属性,从能动的反映论来说,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去认知。我们提倡探究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的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的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热情。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
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5的分解与组成方式。首先,让学生把5根小棒分成2堆,看看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就学会了5的组成。教师于是趁热打铁,学生经过操作研究,很快发现5可以分成2 3、1 4、4 1、3 2四种组合方式,于是学生感到很兴奋,俨然他们是发现者、探索者。
四、 带着问题的学习
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胜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出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五、 有个性的学习
个性的学习方式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符合体,具体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习的自主性,就是说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二是学习的独特性,由于遗传家庭背景,学习环境的不同,每一位学生,个体都要有一种独特品质;三是学习的创造性,有个性的核心品质,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有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与培养,直到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善于将新的知识内容灵活变通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实现对自己的超越。
参考文献:
[1]陈莹.新课程改革下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胡春燕.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环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
[3]蔡静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27):85-86.
作者简介:
易照金,江西省抚州市,江西省广昌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