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来源 :课堂内外·教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是人学,只有当它真正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体会各种生活滋味,认识各类社会人物,从而丰富感情,陶冶性灵,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
  【关键词】语文;中学;教学;人文精神;个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学习那些包含着民族独特文化精神及情感的作品和语言,学习和了解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情感,从民族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获取丰厚的养分,陶冶心性,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最根本体现,应该是展示人的个性,塑造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生活。
  一、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展示人的个性,要让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都焕发异彩
  从新课标教材中的文学篇目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性、才华、感情以及思想的结晶,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说,每一个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理解、领悟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文章应该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师也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个性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富有鲜明个性的学生。
  再从中国语言文字本身来说,它所特有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种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成年的教师和未成年的学生肯定是不同的。即使是学生之间,年龄相同经历不同,他们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既然如此,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就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读者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允许学生对课文提出不同于作者、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 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充分展示每一个人的鲜明个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塑造人的心灵
  语文是工具课,但它的工具性并非只体现在语言文字表达和运用上。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文养性,以文冶情”,都是指通过读书来学会做人。这个道理在今天依然如此,学生学语文,不仅是学语言,更应该学会如何做人。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用之于善,则可以福亿兆人”,“用之于恶,则可以毒万千载”。具体到语文教学中,便是通过文学的影响,让学生把语文的养料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养料,把语文学习内化为自己生存的需要,进而塑造心灵,健全人格。
  以学习老舍的文章为例。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出了知识分子对人性、人情、人道的渴望。无论《小麻雀》,还是《在烈日和暴雨下》,都体现出他对弱者的同情,对人性的关注。老舍的人道主义情怀,宁为玉碎之气节,才是每一个学生“学以致用”的精髓。
  三、语文教学应该贴近人的生活,关注现实,深入心灵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它是作者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从这点来说,以文学作品为基本载体的语文教学,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的一种工具。……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语)“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够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旧时书斋形象,关注现实,投身生活。
  从古至今,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以情动人,因为文学是诉诸感情的。它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沟通,能使我们体会到他人有苦恼,有无奈,有希望和绝望,有欲望和矛盾,有奋进和退缩,有欢喜和惆怅。这些,都是人的生活、人的气息、人的色彩。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文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深入人心,使人沉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感情有着既复杂又微妙的联系。文学是人学,只有当它真正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体会各种生活滋味,认识各类社会人物,从而丰富感情,陶冶性灵,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
  参考文献
  [1]杜建勤.“工具语文”向“人文语文”的跨越[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其他文献
初中思想政治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与有的初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
21世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渠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必然促使课堂教学过程产生深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初中;教学;改革;实践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坚持情理互动,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谋求人文与科学、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摘要】押韵、平仄、节奏、叠字、叠词、叠韵、双声、排比等都可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而《沁园春?雪》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押韵、平仄、节奏上。  【关键词】语文;中学;课文;音乐;美感  “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系列再生出意义。”而文学与音乐的亲缘关系远不仅限于声音这一方面。  所谓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诗歌原本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族式民营企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全球化经济的形成,家族式民营企业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企业管理问
小学生作文出现雷同、千篇一律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在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方面多下功夫,让学主动参与到习作的全程中,这样学生作文才能真正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都能为学生创造滋生想象的土壤,营造激发想象的语境,并努力呵护这种原生态的想象,就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再续经典。  【关键词】语文;小学;写作;阅读;教学  如何让学生在习作训练中“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逐步培养学生喜欢作文的情感呢?我在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中发现,生动活泼的随文练笔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有效实现习作训练在课文的阅读、理解、感悟中快乐起航。  一、在词
【摘要】语文早读要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就要求教师重视并加以正确的指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外强化教学效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中学;早读;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习应该侧重于长期的积累感悟、熏陶感染,而非急功近利地要求学习知识就要立竿见影,学以致用。好的时光学生们或是“养精蓄锐”或是紧张投入地解题,有的教师认为这么好的时光应该浪费到“口舌”——读书上。事实上这是严重违背学习规律
【摘要】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关键词】语文;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的工作经验,让我明白:立足课堂,激发孩子对识字的兴趣,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培养孩子识字的能力。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效的方法。  一、形象思维乐趣
【摘要】通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学生朗读与积累的统一是今后学生成长中运用语言、写作的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朗读培养和知识积累进行探讨,作了详细的阐述,浅谈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语文;小学;朗读;积累;创造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