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共同组成的活动,只有通过教与学,学生才能在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教师才能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陶冶思想情操。《礼记·学记》中有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教学结合,实现师生互动
现代心理学理论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总有一种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存在,如果在教学中让老师学生互动质疑,再从所提问题中根据自己所关注的信息、情感需要自主选择问题、探究问题,这样会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明确化、个性化,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倍增,学习向着更深的层次、更广泛的空间拓展开来。创设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自主选择的愉悦感和独立探究、凸现自我的成就感,从而树立一种坚定的信念,这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
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学生,而引导启发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要有扎实的文化底蕴、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等作为后盾,缺少了这些,教师站在课堂上必然底气后劲不足,难当教育学生之重任。如何做到教而有方学而得法,笔者切身体会以下几点:
(1)为师重道,人才不误。语文老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的优势既能凭藉教材中的事例文以载道,也能借助实例以身传道。老师的道德修养以及价值观人生观是学生的第一手教材,品行是学生的楷模,老师重道,身教胜于言传。培养人才,成才重要,成人更可贵。
(2)以文为主,兼学别样。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知识内容中包括了历史、哲学、自然、绘画等等,学好语文既要有死记硬背的实在功夫,又要有触类旁通的理解能力。语文的基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作为保证的,只有一专多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博学多才的学生。
(3)从学出发,有教无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是每一个老师必然遇到的问题,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一个老师应该也必须做到的。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教案从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能动性。
从新课程的视角看,教师和学生都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激发出潜藏在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学会鼓励和赞美学生,在课堂上讲究激发和引导的艺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让学生学会,更要会学。
比如在教学《望岳》一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欣赏……是因为……”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诗句,并说明理由。学生们在笔者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笔者又从学生的发言中得到了启发。
二、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最大的快乐和永恒的动力是自己作为探索者去发现和开辟未知的领域。这说明学生本来就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天性,而这种好奇心和天性却因为种种原因只作为一只只未被燃烧的蜡烛而存在,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导入中招数多变,出其不意,以灵活的头脑来激发学生原始的探究本能,才能使他们发光发亮,唤醒学生探究文本、解读字词句段、入文索情的情趣。故而教学的导入要以新取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纲要中的一些精神对语文教学有着重大意义,比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实践和运用。翻看近几年的中考和高考试卷,不难发现阅读和写作所占比例尤其大,认识到了这些,更需要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切实注意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1)乐于阅读,读书长见识。阅读是语文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无穷的乐趣,从而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各自的精神生活。
(2)乐于写作,作文有灵性。兴趣是写作的动力,能够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只有在兴趣驱动下的写作才是有感而发,才能真情流露,才会构思新颖,语言生动。
营造课堂上的和谐氛围,把学习变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是语文老师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的。语文学习的许多内容原本就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古代传说的离奇,成语故事的经典,诗文的优美,小说的曲折,等等,这些都能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如果老师不会加以运用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另外,语文老师风趣的语言,幽默的个性,敏捷的文思也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出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愉悦的气氛中,教与学都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学好一篇课文、上好一堂课也许不能一下子转变学生的思想,改变学生的成绩,但是学好每一篇课文、上好每一堂课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老师是期待的,更是快乐的。老师在教学中教育培养了学生,也教育提高了自己,做到了真正的双赢,不亦乐乎!
单位:山东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五中学
一、教学结合,实现师生互动
现代心理学理论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总有一种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存在,如果在教学中让老师学生互动质疑,再从所提问题中根据自己所关注的信息、情感需要自主选择问题、探究问题,这样会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明确化、个性化,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倍增,学习向着更深的层次、更广泛的空间拓展开来。创设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自主选择的愉悦感和独立探究、凸现自我的成就感,从而树立一种坚定的信念,这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
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学生,而引导启发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要有扎实的文化底蕴、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等作为后盾,缺少了这些,教师站在课堂上必然底气后劲不足,难当教育学生之重任。如何做到教而有方学而得法,笔者切身体会以下几点:
(1)为师重道,人才不误。语文老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的优势既能凭藉教材中的事例文以载道,也能借助实例以身传道。老师的道德修养以及价值观人生观是学生的第一手教材,品行是学生的楷模,老师重道,身教胜于言传。培养人才,成才重要,成人更可贵。
(2)以文为主,兼学别样。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知识内容中包括了历史、哲学、自然、绘画等等,学好语文既要有死记硬背的实在功夫,又要有触类旁通的理解能力。语文的基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作为保证的,只有一专多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博学多才的学生。
(3)从学出发,有教无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是每一个老师必然遇到的问题,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一个老师应该也必须做到的。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教案从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能动性。
从新课程的视角看,教师和学生都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激发出潜藏在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学会鼓励和赞美学生,在课堂上讲究激发和引导的艺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让学生学会,更要会学。
比如在教学《望岳》一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欣赏……是因为……”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诗句,并说明理由。学生们在笔者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笔者又从学生的发言中得到了启发。
二、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最大的快乐和永恒的动力是自己作为探索者去发现和开辟未知的领域。这说明学生本来就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天性,而这种好奇心和天性却因为种种原因只作为一只只未被燃烧的蜡烛而存在,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导入中招数多变,出其不意,以灵活的头脑来激发学生原始的探究本能,才能使他们发光发亮,唤醒学生探究文本、解读字词句段、入文索情的情趣。故而教学的导入要以新取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纲要中的一些精神对语文教学有着重大意义,比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实践和运用。翻看近几年的中考和高考试卷,不难发现阅读和写作所占比例尤其大,认识到了这些,更需要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切实注意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1)乐于阅读,读书长见识。阅读是语文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无穷的乐趣,从而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各自的精神生活。
(2)乐于写作,作文有灵性。兴趣是写作的动力,能够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只有在兴趣驱动下的写作才是有感而发,才能真情流露,才会构思新颖,语言生动。
营造课堂上的和谐氛围,把学习变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是语文老师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的。语文学习的许多内容原本就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古代传说的离奇,成语故事的经典,诗文的优美,小说的曲折,等等,这些都能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如果老师不会加以运用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另外,语文老师风趣的语言,幽默的个性,敏捷的文思也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出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愉悦的气氛中,教与学都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学好一篇课文、上好一堂课也许不能一下子转变学生的思想,改变学生的成绩,但是学好每一篇课文、上好每一堂课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老师是期待的,更是快乐的。老师在教学中教育培养了学生,也教育提高了自己,做到了真正的双赢,不亦乐乎!
单位:山东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