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紧抓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机遇,学校坚持规模扩张和内涵提高相结合,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以质量特色创品牌,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光谷腹地,一所规模宏大、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职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正如一颗耀眼明星,冉冉升起。
几年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机遇,坚持规模扩张和内涵提高相结合,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以质量特色创品牌。
如今,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商学院、轻纺与服装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以及生物工程、建筑工程、艺术设计等4个系,共53个专业。在充分发挥电子、机械、计算机等工科专业优势的同时,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经济、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出色的办学成绩,学院先后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家数控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基地、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A级学院,被湖北省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
阳春三月,《教育与职业》记者走进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采访了“2005全国首届高职百杰校长”——马必学。
贴近市场办学,走校企合作之路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力求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社会需求量大、技术相对稳定的长线专业,并以此为骨干,发挥其辐射作用,开办一些社会紧缺的短、平、快专业。”院长马必学告诉《教育与职业》记者。
为打造品牌专业,学院紧扣市场脉搏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坚持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宽口径的专业设置与专门化的培养方向相结合;社会需求与学院专业办学条件、优势和可能性相结合。目前,该院有国家级和省级试(重)点专业7个,校级骨干专业20个。
“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为支撑。办职业教育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几年来我院不断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实力。”马必学说。据了解,学院现建有37个多功能实践教学中心、127个实验室,实验实习设备总值达8600多万元,拥有教学仪器设备1万多台(套)。其中,由国家、学院和企业共同投资兴建的设备精良、功能先进的工业实训中心,实现6个实习实训中心为一体,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融教学、实习、对外培训、科研和生产为一体。这些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全部按企业管理模式运作,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培养职业意识。
学校还与企业集团合作,联合建立技术中心、应用技术培训服务中心等优先为企业提供训练有素的技术后备人才,实现“双赢”。
海尔培训中心是学院与海尔集团联合兴建,海尔集团提供各种样机供学员实习实训。该中心融海尔企业文化于教学、管理之中,先后为海尔集团培养、输送了3000多名生产、管理和服务人员。
与此同时,马必学告诉记者,学院还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意识,实现教学与就业、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目前,学院在NEC、武汉烽火集团、华中数控公司、深圳华为集团等全国13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产学研结合,丰富高职发展底蕴
“我们充分依托武汉‘光谷’的地域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积极寻求与地方、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形成了以‘订单式’为主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是我院着力探索和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以‘订单式’、‘工学交替式’为代表的多种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学院的主体模式。”马必学如是说。
目前,全院14个院系都实行了“订单式”培养,开展“订单式”培养的专业有20多个(其中质量认证、航空乘务、动画等专业是全订单培养),由企业参与教学并以企业命名的“华为班”、“海尔班”、“IBM班”成为“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
2005年,该院完成的《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项目,并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按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构建了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为纽带,以“一教双证”、“双证沟通”、“双证课程”为特征的教学体系。现在,学院95%以上的毕业生均可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以“双证沟通”为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研究》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马必学告诉《教育与职业》,学院现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证书种类已经成功涵盖了学院所有专业。
与此同时,学院一贯重视科研工作,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力度,通过科研考核与奖励等措施,广泛发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逐步形成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改,以教科研的不断深入推动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近几年,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10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软件实验室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等多项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研究任务。取得科学研究成果的教师达200余人,占全院教师的1/3。
如今,学院以项目开发为纽带,积极开展“校企协作”,先后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了横向技术开发项目。
科学管理,大力推进内涵发展
科学有效的管理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和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马必学告诉《教育与职业》记者,院党委通过不断探索,坚持管理和制度创新,已经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管理方式。学院全面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际,大力推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走出了一条既科学规范又开拓创新的管理之路。
全院按照《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严格执行相关的质量管理标准,以教学管理为重点,以“理顺程序、规范管理、强化职责、反馈信息”为主线,实施并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开展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通过设置专兼职结合的教学督导队伍,不断完善和加强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学院教育服务质量,为学院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大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表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创建品牌院校的关键是打造一支强势的教师队伍。因此,学院不遗余力地打造自己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学院通过实施青年教师“硕士化”工程,大大提高了教师学历层次;通过启动“名师工程”,积极培养了一大批学科专业带头人;通过派遣教师出国学习,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向教师、教学一线倾斜”,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等。
如今,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在学院建设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WTO,人们纷纷将视线投入了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为此,学院在坚持开放办学的同时,也积极开拓着国际教育合作新空间。
通过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办学经验及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意识的高技能人才。先后与新加坡、比利时、澳大利亚、法国、英国、丹麦、芬兰等10多个国家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
学院通过长期聘用外教担任语言和专业课程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开阔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先后有300余名学生到国外学习和工作,100多名教师赴国外学习、培训和交流。同时,学院积极开辟外国学生和教师来院进修交流的渠道。自2006年以来,先后有两批共计23名芬兰学生来院商学院学习。
能力为本,打造毕业生就业优势
办学实践表明,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显著。现在,各院系不仅自己举办专业技能运动会,还积极选派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和行业性的技能大赛,学生在校内外职业技能训练和竞赛中成果丰硕。
2004年,该院6名学生参加了湖北省首届“华中数控杯”技能大赛,取得团体第一,个人第一、第二、第六的好成绩,其中2人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均获一等奖;2003-2005年,在“湖北省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上,该院学生多次获一、二等奖;2003-2006年,连获湖北省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第一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一、三等奖。
2006年,在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该院学生不负众望,获得了1金、2银、5铜、3优的佳绩。
与此同时,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通过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起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强化就业工作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强学生就业意识,实行全程化就业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广开门路,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用人单位资料库,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并追踪毕业生就业状况;每年定期不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洽谈会,还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长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站。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形势下,该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而机械、电子等特色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随着办学实力的日益壮大,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肯定。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1-2004年度连续两届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百业状元榜上唯一的高职院校、湖北省美誉高校、湖北省分行业十强等称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教育部部长周济,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湖北省省教育厅厅长路钢等多次来校视察,高度肯定了学院的办学成果。
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光谷腹地,一所规模宏大、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职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正如一颗耀眼明星,冉冉升起。
几年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机遇,坚持规模扩张和内涵提高相结合,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以质量特色创品牌。
如今,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商学院、轻纺与服装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以及生物工程、建筑工程、艺术设计等4个系,共53个专业。在充分发挥电子、机械、计算机等工科专业优势的同时,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经济、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出色的办学成绩,学院先后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家数控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基地、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A级学院,被湖北省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
阳春三月,《教育与职业》记者走进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采访了“2005全国首届高职百杰校长”——马必学。
贴近市场办学,走校企合作之路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力求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社会需求量大、技术相对稳定的长线专业,并以此为骨干,发挥其辐射作用,开办一些社会紧缺的短、平、快专业。”院长马必学告诉《教育与职业》记者。
为打造品牌专业,学院紧扣市场脉搏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坚持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宽口径的专业设置与专门化的培养方向相结合;社会需求与学院专业办学条件、优势和可能性相结合。目前,该院有国家级和省级试(重)点专业7个,校级骨干专业20个。
“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为支撑。办职业教育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几年来我院不断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实力。”马必学说。据了解,学院现建有37个多功能实践教学中心、127个实验室,实验实习设备总值达8600多万元,拥有教学仪器设备1万多台(套)。其中,由国家、学院和企业共同投资兴建的设备精良、功能先进的工业实训中心,实现6个实习实训中心为一体,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融教学、实习、对外培训、科研和生产为一体。这些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全部按企业管理模式运作,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培养职业意识。
学校还与企业集团合作,联合建立技术中心、应用技术培训服务中心等优先为企业提供训练有素的技术后备人才,实现“双赢”。
海尔培训中心是学院与海尔集团联合兴建,海尔集团提供各种样机供学员实习实训。该中心融海尔企业文化于教学、管理之中,先后为海尔集团培养、输送了3000多名生产、管理和服务人员。
与此同时,马必学告诉记者,学院还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意识,实现教学与就业、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目前,学院在NEC、武汉烽火集团、华中数控公司、深圳华为集团等全国13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产学研结合,丰富高职发展底蕴
“我们充分依托武汉‘光谷’的地域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积极寻求与地方、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形成了以‘订单式’为主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是我院着力探索和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以‘订单式’、‘工学交替式’为代表的多种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学院的主体模式。”马必学如是说。
目前,全院14个院系都实行了“订单式”培养,开展“订单式”培养的专业有20多个(其中质量认证、航空乘务、动画等专业是全订单培养),由企业参与教学并以企业命名的“华为班”、“海尔班”、“IBM班”成为“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
2005年,该院完成的《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项目,并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按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构建了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为纽带,以“一教双证”、“双证沟通”、“双证课程”为特征的教学体系。现在,学院95%以上的毕业生均可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以“双证沟通”为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研究》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马必学告诉《教育与职业》,学院现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证书种类已经成功涵盖了学院所有专业。
与此同时,学院一贯重视科研工作,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力度,通过科研考核与奖励等措施,广泛发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逐步形成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改,以教科研的不断深入推动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近几年,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10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软件实验室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等多项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研究任务。取得科学研究成果的教师达200余人,占全院教师的1/3。
如今,学院以项目开发为纽带,积极开展“校企协作”,先后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了横向技术开发项目。
科学管理,大力推进内涵发展
科学有效的管理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和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马必学告诉《教育与职业》记者,院党委通过不断探索,坚持管理和制度创新,已经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管理方式。学院全面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际,大力推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走出了一条既科学规范又开拓创新的管理之路。
全院按照《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严格执行相关的质量管理标准,以教学管理为重点,以“理顺程序、规范管理、强化职责、反馈信息”为主线,实施并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开展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通过设置专兼职结合的教学督导队伍,不断完善和加强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学院教育服务质量,为学院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大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表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创建品牌院校的关键是打造一支强势的教师队伍。因此,学院不遗余力地打造自己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学院通过实施青年教师“硕士化”工程,大大提高了教师学历层次;通过启动“名师工程”,积极培养了一大批学科专业带头人;通过派遣教师出国学习,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向教师、教学一线倾斜”,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等。
如今,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在学院建设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WTO,人们纷纷将视线投入了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为此,学院在坚持开放办学的同时,也积极开拓着国际教育合作新空间。
通过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办学经验及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意识的高技能人才。先后与新加坡、比利时、澳大利亚、法国、英国、丹麦、芬兰等10多个国家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
学院通过长期聘用外教担任语言和专业课程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开阔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先后有300余名学生到国外学习和工作,100多名教师赴国外学习、培训和交流。同时,学院积极开辟外国学生和教师来院进修交流的渠道。自2006年以来,先后有两批共计23名芬兰学生来院商学院学习。
能力为本,打造毕业生就业优势
办学实践表明,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显著。现在,各院系不仅自己举办专业技能运动会,还积极选派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和行业性的技能大赛,学生在校内外职业技能训练和竞赛中成果丰硕。
2004年,该院6名学生参加了湖北省首届“华中数控杯”技能大赛,取得团体第一,个人第一、第二、第六的好成绩,其中2人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均获一等奖;2003-2005年,在“湖北省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上,该院学生多次获一、二等奖;2003-2006年,连获湖北省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第一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一、三等奖。
2006年,在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该院学生不负众望,获得了1金、2银、5铜、3优的佳绩。
与此同时,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通过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起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强化就业工作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强学生就业意识,实行全程化就业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广开门路,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用人单位资料库,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并追踪毕业生就业状况;每年定期不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洽谈会,还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长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站。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形势下,该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而机械、电子等特色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随着办学实力的日益壮大,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肯定。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1-2004年度连续两届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百业状元榜上唯一的高职院校、湖北省美誉高校、湖北省分行业十强等称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教育部部长周济,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湖北省省教育厅厅长路钢等多次来校视察,高度肯定了学院的办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