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科课题研究应注重实效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科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师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课题,开展以学科课题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已成为学科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
  学科课题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预期结果的研究项目。在学科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教学问题。课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课题始于问题,但是课题≠问题,可以这样理解:“课题研究=有意义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解决的结果”。一个好的学科研究课题应有三个特点,即价值性、可行性和明确性。通常学科教学中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题、制定研究方案、课题论证、申报立项、实施研究、中期检查、形成成果、成果鉴定、成果推广。
  
  高中学科课题研究存在的新问题及其诊断
  
  问题1:学科教师意识不到教学中的问题
  病因诊断:学科课堂决策复杂多变,课堂事件不可预测且公开化,学科教师往往没有时间仔细思考。另外,学科教师未经课堂观察技术的专业训练,对教学缺乏反省意识,因而会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学科教师很少被人系统观察过,故而很少收到有关如何提高其学科教学效能的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或建议。此外,缺乏一种机制,即引导学科专家与学科教研员深入课堂,与学科教师平等交流的机制。这样,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就更难被发现。
  问题2:急功近利。热衷炒作
  病因诊断:—些学科教师过分关注学科课题的立项等级,关注各级领导、学科专家对自己课题的关心和光顾,津津乐道自己有多少学科课题、学科课题的等级等,忽视学科课题研究的过程实施,使课题研究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
  问题3:跟风而上。创新不足
  病因诊断:一些学科教师选择的课题创新不足,喜欢跟风。其实,学科专家的理论要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学科教学中课题研究的内容,要贴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范围不宜太宽太泛,目标不宜太高太玄。越是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学科课题的研究方法,最好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真实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策略、方法应该方便学科教师与教学实践建立关联。学科课题的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学科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不能让教师望而却步,力争使研究过程能为学科校本研究积累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还应突出实效性。这样的研究才有存在的价值。
  问题4:闭门造车,缺乏引领
  病因诊断:一些学科教师做课题喜欢独自研究,没有形成研究团队。要使学科课题研究具有生命力,就要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对此,可以寻求教研员、科研专家、师范院校教师的科研指导与业务帮助等。
  问题5:偏重功利的结果,轻视扎实的过程实施
  病因诊断:一些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关注课题的结题报告,却不重视课题研究中的核心环节——课题的过程研究。有些学科教师在课题立项后,研究思路却不清晰。在学科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研究深度不足、交流不够、缺乏材料积累、档案建立不起来、不能按时结题等情况。有的学科教师只重视评奖,论文至上。这样,既难以提高学科课题的研究层次,又无助于课题研究能力的提高。
  问题6:关注学科课题数量的呈现,轻品牌课题的打造
  病因诊断:一些学科教师喜欢一项课题多处立项,疲于应付,精力不足,难出精品。同时,有些教师乐于申报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多方应付,而实际介入课题研究很少,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课题。因此。学科教师要立足自身实际,突出课题特色,注重发展课题的教学效益,力争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课题成果。从而形成精品课题。
  
  提高高中学科课题研究实效性的对策
  
  在学科课题研究的动机上。要克服“功利”。注重“内需”。当前。学校学科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之一便是功利色彩太浓,学校的课题研究成为教师职称评定的砝码。这种“装点门面”“金玉其外”的课题研究动机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本质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学校学科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科课题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选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选题。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才是课题研究真正的“科学性”与“方法论”。
  在学科课题研究的选题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目前,学校和教师在学科课题研究选题上“跟从”别人的多,创新的少,学科课题选择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课题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多,如“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模式”等课题。其实,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是具有“校本”“师本”倾向的,必须就学校及教师本身学科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是学科课题研究选题的一般方法,“创新”也伴随其间。比如,在学科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确定选择《多媒体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从手段层面改变当前的课堂技术装备,利用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各种学习工具探索未知学科知识领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在学科课题研究的实施上,要减少“形式”,注重“过程”。目前,学科课题研究活动中追求“形式主义”太多,主要表现在:重视“方案”和“报告”撰写,忽视实施过程历练;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蜒点水,整个实施过程成了“哑铃”状(重两头轻中间)的畸形“怪胎”。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场面”传家云集,嘉宾满座),而无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
  在学科课题研究的评价上,要力戒“浮华”,注重“实效”。学科课题研究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题研究自身的评价,二是学校对课题研究评价机制的确立。在学科课题研究自身的评价上,目前出现的“浮华”之风,主要表现在重视物化成果,忽视“推广辐射”。对于广大学科教师来说,其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学科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目的在于应用。在学科课题研究评价机制上,要通过机制创新。激励教师在“新”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比如:学科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新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旧的教学模式(框架),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有教师把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学科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为此,可选择《在高中学科新课程中运用“生成”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促使学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学科领域选题上,要避免“空而玄”,突出“小而新、真而实”。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学科论文选题范围要合适。题目不能太大、太空、太宽,即论文切入点要具体而细小,针对学科教学中某一个具体问题或现象。比如,针对学科习题教学,可提出《高中历史科学探究类题型特征透析》《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类题型特征及解法例析》等。二是学科课题选题要新。应具有创新性、前瞻性,不重复别人的研究,但可以在他人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或有所创新。三是学科课题选题要实。即具有实用性、现实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针对学科教学评价难点,确定《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笔试命题的编制技术与方法研究》《高考数学创新试题的设计特点与发展趋势》,十分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四是学科课题选题要真。即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符合学科规律。五是学科课题选题要简。即选题要简单明了,不故弄玄虚。
  除此之外,学科教学中课题研究选题的一般策略,还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质疑策略。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质疑,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变换思考角度的策略。从一般问题原有结论的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来认识原有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通常需要摆脱原有思维定式和已有知识的影响。类比与移植的策略。通过迁移、移植,借鉴、类比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模仿策略。即通过对其他课题的思路、研究方法的模仿,进行课题研究。
其他文献
国学大师吴宓,在日记里是这样记述和体会他在清华学堂,接受外国老师指导自己学习英语的过程的——“外国教员其教法纯用质问,与中人异。其授课也,只言明日须预备至若干页。明日上课则呼学生起立,令之诵读,令之讲解,并设为问题令为答出。或以一字为题,令作一句,包含此字于其中。一人答而不合,则问第二人,则问第三人,问至多人不知,始将此一句为之解明。于是质问之间而铃已鸣,则又言明日须预备至第若干页,遂即下堂。其教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进多种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拓展性教学——拓展已经成为语文公开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凡公开课就必有拓展,每文必拓,每课必拓。本来,适度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借助课堂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文化积淀,不仅无可厚非,而且理所当然。但现在课堂中充斥的拓展现状却让人担忧,语文课堂成了说说笑笑、唱唱跳跳的场所,俨然是满汉全席的大餐,语文的味道越来越淡。审视当前这些拓展,笔者发现
应该说每一个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因为经常会听到班主任说,要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做事,学品如人品等等。同时,也经常听到班主任的种种抱怨。比如说学生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每天都要应对学校繁琐的检查,科任老师总是在喋喋不休地数落学生,还有家长在学生教育上不配合而要求却很多等等。结果就是每天都是在烦闷、焦虑中与学生周旋,身心俱疲。就此我想结合个人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我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
近三百年来,德国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以赫尔曼(F.Herrmann)教授为首的开发团队以寻找一种适合于不同年级学生的新的物理教学方法为宗旨。基于不同水平的物理课程具有相同的课程结构的观点,找一条简约的路。使学生不再被繁琐的物理概念所累,开发出了一套新的中学物理教材,为物理课程的改革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这套教材的开发在二十五年前就开始了,并在德国的许多学校进行
教育机构,包括大多数研究团体,依然忠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哲学。到目前为止,即使是那些对狭隘的系统提出过挑战的人也没能够松开教育机构对儿童教育方式的束缚。  当前的教育更注重传输“答案”,而不是学习“答案”。学习“答案”即发现“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反复尝试(其间又会产生新问题)。传统的教育教学重在传递大量的信息和事实,教师通常把经过处理的、精炼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而省略了学习的自然步
[题记]她虽不是歌星,没登过舞台,但很多人熟悉她的歌声;她虽不是影星,没演过戏剧,但很多人知道她的故事;她虽只是个普通的教研员,却因全面推进小学英语课程成了郧县教坛的名人——她就是湖北省郧县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杨庆娥,一个拨亮山区英语教师心灯的人。    “罗慧慧在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示中获得一等奖了!”“她又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多媒体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了……”郧县小学英语教师获奖的喜讯接踵而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应归功于教育,而承担教育这一光荣任务的主要是教师。教师在伟大而神圣的岗位上,练就了崇高的师德,为造就一代新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师德对于社会道德的先导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如今,社会对教师寄托着更殷切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崇高师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
“我是一只蜗牛,小小的壳里,有我自己完整的世界——因为这样的学生,每一节课都让我充满期待;每一个40分钟,都可能是心与心的美妙合奏。一条充满绿茵的路在我眼前铺开了,老师和学生行走其间,讨论读书心得,记下点滴收获,阳光透射,树荫斑斑驳驳,生命充满着诗意的美丽。”读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就像是在聆听一首优美的教育诗,欣赏幅美丽的田园画,又如喝下一碗清新的“心灵鸡汤”。清秀隽永的文字
一个深秋的午后,秋日的余晖把校园中的一排银杏树涂染成斑驳的金黄色,在图书馆的浓浓书香中,高一·一班举行了一个仪式——“与书籍相约”。这是每一届学生都要进行的仪式。语文科代表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孩子,在走上图书馆的台阶前,我问她:“你们上高中之前读的课外书多吗?”“我的妈妈和原来的班主任不许我们读课外书,他们说那些东西对分数没有用;他们让我们学好数理化和外语,这样将来才能考上好大学。”从她惴惴的神情
北大首推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奇才”的不断涌现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本身对完善中国的高考选拔机制而言,未尝不是一个进步。且公众的质疑同样有其可取之处,他更是在提醒着人们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校长:要有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从而促进校长们能按规则出好手中的“牌”,使中国学生的成才之路越来越宽广。  在今天,高考还是学子们进入梦寐以求的高校的主要方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弊端已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