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科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师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课题,开展以学科课题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已成为学科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
学科课题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预期结果的研究项目。在学科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教学问题。课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课题始于问题,但是课题≠问题,可以这样理解:“课题研究=有意义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解决的结果”。一个好的学科研究课题应有三个特点,即价值性、可行性和明确性。通常学科教学中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题、制定研究方案、课题论证、申报立项、实施研究、中期检查、形成成果、成果鉴定、成果推广。
高中学科课题研究存在的新问题及其诊断
问题1:学科教师意识不到教学中的问题
病因诊断:学科课堂决策复杂多变,课堂事件不可预测且公开化,学科教师往往没有时间仔细思考。另外,学科教师未经课堂观察技术的专业训练,对教学缺乏反省意识,因而会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学科教师很少被人系统观察过,故而很少收到有关如何提高其学科教学效能的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或建议。此外,缺乏一种机制,即引导学科专家与学科教研员深入课堂,与学科教师平等交流的机制。这样,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就更难被发现。
问题2:急功近利。热衷炒作
病因诊断:—些学科教师过分关注学科课题的立项等级,关注各级领导、学科专家对自己课题的关心和光顾,津津乐道自己有多少学科课题、学科课题的等级等,忽视学科课题研究的过程实施,使课题研究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
问题3:跟风而上。创新不足
病因诊断:一些学科教师选择的课题创新不足,喜欢跟风。其实,学科专家的理论要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学科教学中课题研究的内容,要贴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范围不宜太宽太泛,目标不宜太高太玄。越是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学科课题的研究方法,最好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真实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策略、方法应该方便学科教师与教学实践建立关联。学科课题的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学科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不能让教师望而却步,力争使研究过程能为学科校本研究积累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还应突出实效性。这样的研究才有存在的价值。
问题4:闭门造车,缺乏引领
病因诊断:一些学科教师做课题喜欢独自研究,没有形成研究团队。要使学科课题研究具有生命力,就要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对此,可以寻求教研员、科研专家、师范院校教师的科研指导与业务帮助等。
问题5:偏重功利的结果,轻视扎实的过程实施
病因诊断:一些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关注课题的结题报告,却不重视课题研究中的核心环节——课题的过程研究。有些学科教师在课题立项后,研究思路却不清晰。在学科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研究深度不足、交流不够、缺乏材料积累、档案建立不起来、不能按时结题等情况。有的学科教师只重视评奖,论文至上。这样,既难以提高学科课题的研究层次,又无助于课题研究能力的提高。
问题6:关注学科课题数量的呈现,轻品牌课题的打造
病因诊断:一些学科教师喜欢一项课题多处立项,疲于应付,精力不足,难出精品。同时,有些教师乐于申报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多方应付,而实际介入课题研究很少,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课题。因此。学科教师要立足自身实际,突出课题特色,注重发展课题的教学效益,力争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课题成果。从而形成精品课题。
提高高中学科课题研究实效性的对策
在学科课题研究的动机上。要克服“功利”。注重“内需”。当前。学校学科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之一便是功利色彩太浓,学校的课题研究成为教师职称评定的砝码。这种“装点门面”“金玉其外”的课题研究动机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本质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学校学科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科课题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选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选题。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才是课题研究真正的“科学性”与“方法论”。
在学科课题研究的选题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目前,学校和教师在学科课题研究选题上“跟从”别人的多,创新的少,学科课题选择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课题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多,如“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模式”等课题。其实,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是具有“校本”“师本”倾向的,必须就学校及教师本身学科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是学科课题研究选题的一般方法,“创新”也伴随其间。比如,在学科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确定选择《多媒体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从手段层面改变当前的课堂技术装备,利用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各种学习工具探索未知学科知识领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在学科课题研究的实施上,要减少“形式”,注重“过程”。目前,学科课题研究活动中追求“形式主义”太多,主要表现在:重视“方案”和“报告”撰写,忽视实施过程历练;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蜒点水,整个实施过程成了“哑铃”状(重两头轻中间)的畸形“怪胎”。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场面”传家云集,嘉宾满座),而无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
在学科课题研究的评价上,要力戒“浮华”,注重“实效”。学科课题研究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题研究自身的评价,二是学校对课题研究评价机制的确立。在学科课题研究自身的评价上,目前出现的“浮华”之风,主要表现在重视物化成果,忽视“推广辐射”。对于广大学科教师来说,其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学科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目的在于应用。在学科课题研究评价机制上,要通过机制创新。激励教师在“新”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比如:学科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新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旧的教学模式(框架),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有教师把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学科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为此,可选择《在高中学科新课程中运用“生成”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促使学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学科领域选题上,要避免“空而玄”,突出“小而新、真而实”。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学科论文选题范围要合适。题目不能太大、太空、太宽,即论文切入点要具体而细小,针对学科教学中某一个具体问题或现象。比如,针对学科习题教学,可提出《高中历史科学探究类题型特征透析》《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类题型特征及解法例析》等。二是学科课题选题要新。应具有创新性、前瞻性,不重复别人的研究,但可以在他人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或有所创新。三是学科课题选题要实。即具有实用性、现实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针对学科教学评价难点,确定《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笔试命题的编制技术与方法研究》《高考数学创新试题的设计特点与发展趋势》,十分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四是学科课题选题要真。即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符合学科规律。五是学科课题选题要简。即选题要简单明了,不故弄玄虚。
除此之外,学科教学中课题研究选题的一般策略,还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质疑策略。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质疑,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变换思考角度的策略。从一般问题原有结论的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来认识原有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通常需要摆脱原有思维定式和已有知识的影响。类比与移植的策略。通过迁移、移植,借鉴、类比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模仿策略。即通过对其他课题的思路、研究方法的模仿,进行课题研究。
学科课题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预期结果的研究项目。在学科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教学问题。课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课题始于问题,但是课题≠问题,可以这样理解:“课题研究=有意义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解决的结果”。一个好的学科研究课题应有三个特点,即价值性、可行性和明确性。通常学科教学中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题、制定研究方案、课题论证、申报立项、实施研究、中期检查、形成成果、成果鉴定、成果推广。
高中学科课题研究存在的新问题及其诊断
问题1:学科教师意识不到教学中的问题
病因诊断:学科课堂决策复杂多变,课堂事件不可预测且公开化,学科教师往往没有时间仔细思考。另外,学科教师未经课堂观察技术的专业训练,对教学缺乏反省意识,因而会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学科教师很少被人系统观察过,故而很少收到有关如何提高其学科教学效能的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或建议。此外,缺乏一种机制,即引导学科专家与学科教研员深入课堂,与学科教师平等交流的机制。这样,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就更难被发现。
问题2:急功近利。热衷炒作
病因诊断:—些学科教师过分关注学科课题的立项等级,关注各级领导、学科专家对自己课题的关心和光顾,津津乐道自己有多少学科课题、学科课题的等级等,忽视学科课题研究的过程实施,使课题研究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
问题3:跟风而上。创新不足
病因诊断:一些学科教师选择的课题创新不足,喜欢跟风。其实,学科专家的理论要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学科教学中课题研究的内容,要贴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范围不宜太宽太泛,目标不宜太高太玄。越是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学科课题的研究方法,最好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真实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策略、方法应该方便学科教师与教学实践建立关联。学科课题的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学科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不能让教师望而却步,力争使研究过程能为学科校本研究积累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还应突出实效性。这样的研究才有存在的价值。
问题4:闭门造车,缺乏引领
病因诊断:一些学科教师做课题喜欢独自研究,没有形成研究团队。要使学科课题研究具有生命力,就要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对此,可以寻求教研员、科研专家、师范院校教师的科研指导与业务帮助等。
问题5:偏重功利的结果,轻视扎实的过程实施
病因诊断:一些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关注课题的结题报告,却不重视课题研究中的核心环节——课题的过程研究。有些学科教师在课题立项后,研究思路却不清晰。在学科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研究深度不足、交流不够、缺乏材料积累、档案建立不起来、不能按时结题等情况。有的学科教师只重视评奖,论文至上。这样,既难以提高学科课题的研究层次,又无助于课题研究能力的提高。
问题6:关注学科课题数量的呈现,轻品牌课题的打造
病因诊断:一些学科教师喜欢一项课题多处立项,疲于应付,精力不足,难出精品。同时,有些教师乐于申报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多方应付,而实际介入课题研究很少,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课题。因此。学科教师要立足自身实际,突出课题特色,注重发展课题的教学效益,力争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课题成果。从而形成精品课题。
提高高中学科课题研究实效性的对策
在学科课题研究的动机上。要克服“功利”。注重“内需”。当前。学校学科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之一便是功利色彩太浓,学校的课题研究成为教师职称评定的砝码。这种“装点门面”“金玉其外”的课题研究动机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本质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学校学科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科课题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选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选题。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才是课题研究真正的“科学性”与“方法论”。
在学科课题研究的选题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目前,学校和教师在学科课题研究选题上“跟从”别人的多,创新的少,学科课题选择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课题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多,如“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模式”等课题。其实,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是具有“校本”“师本”倾向的,必须就学校及教师本身学科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是学科课题研究选题的一般方法,“创新”也伴随其间。比如,在学科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确定选择《多媒体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从手段层面改变当前的课堂技术装备,利用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各种学习工具探索未知学科知识领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在学科课题研究的实施上,要减少“形式”,注重“过程”。目前,学科课题研究活动中追求“形式主义”太多,主要表现在:重视“方案”和“报告”撰写,忽视实施过程历练;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蜒点水,整个实施过程成了“哑铃”状(重两头轻中间)的畸形“怪胎”。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场面”传家云集,嘉宾满座),而无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
在学科课题研究的评价上,要力戒“浮华”,注重“实效”。学科课题研究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题研究自身的评价,二是学校对课题研究评价机制的确立。在学科课题研究自身的评价上,目前出现的“浮华”之风,主要表现在重视物化成果,忽视“推广辐射”。对于广大学科教师来说,其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学科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目的在于应用。在学科课题研究评价机制上,要通过机制创新。激励教师在“新”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比如:学科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新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旧的教学模式(框架),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有教师把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学科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为此,可选择《在高中学科新课程中运用“生成”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促使学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学科领域选题上,要避免“空而玄”,突出“小而新、真而实”。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学科论文选题范围要合适。题目不能太大、太空、太宽,即论文切入点要具体而细小,针对学科教学中某一个具体问题或现象。比如,针对学科习题教学,可提出《高中历史科学探究类题型特征透析》《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类题型特征及解法例析》等。二是学科课题选题要新。应具有创新性、前瞻性,不重复别人的研究,但可以在他人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或有所创新。三是学科课题选题要实。即具有实用性、现实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针对学科教学评价难点,确定《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笔试命题的编制技术与方法研究》《高考数学创新试题的设计特点与发展趋势》,十分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四是学科课题选题要真。即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符合学科规律。五是学科课题选题要简。即选题要简单明了,不故弄玄虚。
除此之外,学科教学中课题研究选题的一般策略,还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质疑策略。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质疑,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变换思考角度的策略。从一般问题原有结论的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来认识原有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通常需要摆脱原有思维定式和已有知识的影响。类比与移植的策略。通过迁移、移植,借鉴、类比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模仿策略。即通过对其他课题的思路、研究方法的模仿,进行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