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数字化、多媒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在多年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和调研工作多年,现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认真学习《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代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广泛参照了全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实践经验,广泛听取课程专家、一线教师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推出,既是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而产生的偶然,又是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实践汇总、归纳而形成的必然。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发展、演化以及带来的基础教育意义是这样认识的:由于信息技术既是一个整体,又可以认为已经分化成大众化的信息技术与技术取向的信息技术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在基础教育方面各自产生不同的意义。而且,在这两个部分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大众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发展、升华为一种既关注操作技能与应用能力,又强调文化素养的教育,即一种具有双重任务的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确立了这样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持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而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感受、认识和理解信息文化的基础上,追求自由于信息文化的能力。
二、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信息技术》课程除了进行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将于2013年正式列入高考课程,高考报考专科和高职或本科兼报专科的学生必须参加技术类考试(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这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和发展契机。
三、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想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只要切实转换自己的角色,从“领导者”、“传授者”这种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那么我们既能上好信息技术课,也能完善自己。
四、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的整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学校教育信息环境的形成,中学各学科的教学都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其他学科的教师已经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并把它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操作计算机,以帮助学习其它学科知识。一些优秀的辅助学习软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开发学生心智,专家学者对此早已达成共识,在实践运用中也有上佳的效果。由此可见,各学科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正在增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方向。
五、加大中学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力度
我国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有些学校的硬件建设仍然非常落后和不足,生机比例远远低于示范校的规定。,信息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教材内容跟不上其飞速发展的形势,这种状况其实是必然的,而且必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因此,师生共学信息技术的局面将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是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把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成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这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国际竞争形势日趋激烈的今天,谁开创了而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谁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抓好素质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对信息人才的培养,迎接信息化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挑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轻松与宽裕的环境中逐步获得面向未来的能力。
一、认真学习《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代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广泛参照了全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实践经验,广泛听取课程专家、一线教师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推出,既是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而产生的偶然,又是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实践汇总、归纳而形成的必然。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发展、演化以及带来的基础教育意义是这样认识的:由于信息技术既是一个整体,又可以认为已经分化成大众化的信息技术与技术取向的信息技术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在基础教育方面各自产生不同的意义。而且,在这两个部分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大众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发展、升华为一种既关注操作技能与应用能力,又强调文化素养的教育,即一种具有双重任务的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确立了这样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持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而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感受、认识和理解信息文化的基础上,追求自由于信息文化的能力。
二、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信息技术》课程除了进行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将于2013年正式列入高考课程,高考报考专科和高职或本科兼报专科的学生必须参加技术类考试(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这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和发展契机。
三、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想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只要切实转换自己的角色,从“领导者”、“传授者”这种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那么我们既能上好信息技术课,也能完善自己。
四、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的整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学校教育信息环境的形成,中学各学科的教学都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其他学科的教师已经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并把它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操作计算机,以帮助学习其它学科知识。一些优秀的辅助学习软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开发学生心智,专家学者对此早已达成共识,在实践运用中也有上佳的效果。由此可见,各学科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正在增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方向。
五、加大中学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力度
我国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有些学校的硬件建设仍然非常落后和不足,生机比例远远低于示范校的规定。,信息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教材内容跟不上其飞速发展的形势,这种状况其实是必然的,而且必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因此,师生共学信息技术的局面将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是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把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成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这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国际竞争形势日趋激烈的今天,谁开创了而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谁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抓好素质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对信息人才的培养,迎接信息化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挑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轻松与宽裕的环境中逐步获得面向未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