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为例,通过“2 1”、首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茶友天下班的实践,分析了我院实施过程存在的深层的茅盾和问题。同时,作者提出肤浅的建议。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42-03
按照国务院高技能人才会议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发办[2006]15号文)精神,以及我院为切实加强校企合作,适应新时期职业院校发展建设需要,积极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构建“2 1”、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首次推进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顺利实施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针对“订单式”协议企业特点以及该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通过实施,确实实现了高职院校“技能教育”、“就业教育”、“服务行业(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互利共赢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确又遇到了一些茅盾和问题,总结如下。
一、我院进行面向企业需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背景
云南省委在“十二五”规划中把普洱茶产业列为本省加快发展壮大的产业之一。云南普洱市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热作学院)地处云南普洱市,因此,热作学院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茶艺专业有较好的办学资源。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于当地经济乃至行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于是,在普洱市政府和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院与江苏淮安茶友天下茶行有限公司积极筹划,正式启动校企合作办学,采用“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江苏淮安茶友。
二、我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我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初期探索、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三个阶段实施完成。
1.初期探索。首先,建立学院与企业的“双向考察”机制,加深双方的沟通和了解。其次,举办“专场对接会”,使院系与企业的合作更具有针对性。最后,通过校企深层合作,拓展实践教学渠道。
2.理论构建。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书→学生的选拔与考核→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定向培养学生的就业→实践应用
三、我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茅盾和问题
我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该模式本身设计思路来看,它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一种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然而,从我院实践过程来看,该模式却面临着深层的矛盾和问题。
1.难于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近几年,江苏淮安茶友天下茶行有限公司每年都需要与我院合作、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但就目前的情境分析,要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有待于解决一些问题,如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认知、组织机构、执行力等。
2.受到合作企业经营风险的约束。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市场扩张的能力就强,表现为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订单式”培养的人才也就不愁没有岗位,一旦企业经营处于一种萎缩状况,按“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就业就成为问题。因为高职学生的培养周期一般需要3年,3年的时间里,企业出现了经营风险而导致对人员需求的下降,则这种风险将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由于“订单式”培养方案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的,针对性较强,专业能力过窄,学生转岗的困难很大。
3.受到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约束。企业与学校的协议一般是在学生开始专业学习之前就确定的,其中,关于对毕业生的接收是协议的重点内容。在专业学习之初,学生可能看好该企业,但是到了就业阶段,如果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更加理想的单位需要毁约,这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相反,若经过3年的培养,学生难以达到该企业的要求,企业又不愿接受该生的就业,对学生又是一种更大的打击。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将会处于两难境地。诸如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订单式”培养的目标和效果。如我院一位学生,已学习两年了,因性格、反应、动作等因素确实不适合作茶艺工作,企业不愿意接收该生就业,这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实践应用阶段执行力不够。我院“订单式”培养的茶友天下班是从二年级两个专业的学生中选拔产生的。该班组建后,这班学生依然属原专业,也依然在原班级上课,也就是说日常学习订单培养的学生与不是订单培养的学生一起学习,只是订单培养的学生属双重身份(在原来身份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属茶友天下班的学生),因此,订单培养的学生被分配到各个专业、各个班级上课,分别完成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如茶叶生产与加工、茶艺专业等。不同的是订单培养的学生能接受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为他们组织的课程、讲座(课程、讲座属不定时、不定数),这显现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完全有效的围绕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实施,表现出实践应用阶段执行力不够。
5.没有完全体现“双导师”制考核。实施订单培养过程,校内任课教师与校外(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考核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综合评价体系。
6.就业观念保守。我院学生生源地来自农村的居多,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他们的就业观念是只想在本省就业,而“订单”培养很大一部分企业来自省外。如我院自2009年以来,一部分学生自己本人找到省外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结束基本都回来了。学院第一批“订单”培养的学生已到企业(江苏淮安茶友天下有限公司)顶岗实习了,但因气候、生活习惯、周边环境不适应,毁约回来了4人。这些同学的思想会辐射给其他同学,这对下一届“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若合作伙伴是省外企业,学生参与的热情不是很高。 四、针对茅盾和问题,有以下建议
1.设置一个职能部门。如校企合作处办公室,负责建设企业与学院之间的合作模式、协调学院部门之间的关系(因订单培养的学生会来自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管理等。切忌各系部各自零零散散的选拔学生、组织实施。
2.对企业的合作动机及企业目前或较长期发展规划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校掌握这些信息,有利于组织、开展、推进校企合作。
3.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江苏淮安茶友天下有限公司培养的人才是茶艺、酒店管理、财务管理、文秘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在明确培养方向后:第一要扩大学生的选拔面。可以从系部相关专业中选拔学生,如我院的茶艺、茶叶生产与加工、酒店管理、会计、文秘等专业中选拔学生。第二积极在学生中宣传“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及这种模式给学生、学校、企业带来的好处。第三实践应用阶段,一定要明确为企业培养的人才专业方向,不能含糊不清。第四要有一套严密的按企业要求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加强执行力。第五加强“双导师”制考核。
4.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云南的学生多数不愿出省就业,为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在就业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走出去”的战略思想。
5.学校、企业双方应注意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除了学生在学校买的保险外,企业还应为学生买人身意外伤害等之类的保险。同时,经常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问题,如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
6.注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2 1”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年是在企业顶岗实习。工作中,一定要有团队意识,不能任由个性做事,如准时上下班、服从组织安排工作等。同时,有些企业工作环境是单调、枯燥、艰苦的,但不能因此而出现畏难、逃避、擅自离岗等现象。这些需要在教学过程加以引导。
我院首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有如下体会:第一校企优势互补能更好的打造学科专业;第二按企业标准为企业培养人才,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利共赢的效果。第四,改变了毕业生难以就业的局面。第五,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第六,加强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第七,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第八,共享社会资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总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推进的,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持续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晓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远东教育家,2011,(2).
[2]张涛,谢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史国栋.校企深层合作共育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
[4]王丽华.如何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参与度[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5]李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8,(1).
作者简介:曹海燕(1965-),女,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热带作物产品加工技术及运用推广。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42-03
按照国务院高技能人才会议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发办[2006]15号文)精神,以及我院为切实加强校企合作,适应新时期职业院校发展建设需要,积极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构建“2 1”、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首次推进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顺利实施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针对“订单式”协议企业特点以及该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通过实施,确实实现了高职院校“技能教育”、“就业教育”、“服务行业(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互利共赢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确又遇到了一些茅盾和问题,总结如下。
一、我院进行面向企业需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背景
云南省委在“十二五”规划中把普洱茶产业列为本省加快发展壮大的产业之一。云南普洱市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热作学院)地处云南普洱市,因此,热作学院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茶艺专业有较好的办学资源。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于当地经济乃至行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于是,在普洱市政府和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院与江苏淮安茶友天下茶行有限公司积极筹划,正式启动校企合作办学,采用“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江苏淮安茶友。
二、我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我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初期探索、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三个阶段实施完成。
1.初期探索。首先,建立学院与企业的“双向考察”机制,加深双方的沟通和了解。其次,举办“专场对接会”,使院系与企业的合作更具有针对性。最后,通过校企深层合作,拓展实践教学渠道。
2.理论构建。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书→学生的选拔与考核→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定向培养学生的就业→实践应用
三、我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茅盾和问题
我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该模式本身设计思路来看,它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一种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然而,从我院实践过程来看,该模式却面临着深层的矛盾和问题。
1.难于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近几年,江苏淮安茶友天下茶行有限公司每年都需要与我院合作、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但就目前的情境分析,要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有待于解决一些问题,如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认知、组织机构、执行力等。
2.受到合作企业经营风险的约束。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市场扩张的能力就强,表现为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订单式”培养的人才也就不愁没有岗位,一旦企业经营处于一种萎缩状况,按“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就业就成为问题。因为高职学生的培养周期一般需要3年,3年的时间里,企业出现了经营风险而导致对人员需求的下降,则这种风险将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由于“订单式”培养方案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的,针对性较强,专业能力过窄,学生转岗的困难很大。
3.受到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约束。企业与学校的协议一般是在学生开始专业学习之前就确定的,其中,关于对毕业生的接收是协议的重点内容。在专业学习之初,学生可能看好该企业,但是到了就业阶段,如果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更加理想的单位需要毁约,这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相反,若经过3年的培养,学生难以达到该企业的要求,企业又不愿接受该生的就业,对学生又是一种更大的打击。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将会处于两难境地。诸如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订单式”培养的目标和效果。如我院一位学生,已学习两年了,因性格、反应、动作等因素确实不适合作茶艺工作,企业不愿意接收该生就业,这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实践应用阶段执行力不够。我院“订单式”培养的茶友天下班是从二年级两个专业的学生中选拔产生的。该班组建后,这班学生依然属原专业,也依然在原班级上课,也就是说日常学习订单培养的学生与不是订单培养的学生一起学习,只是订单培养的学生属双重身份(在原来身份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属茶友天下班的学生),因此,订单培养的学生被分配到各个专业、各个班级上课,分别完成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如茶叶生产与加工、茶艺专业等。不同的是订单培养的学生能接受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为他们组织的课程、讲座(课程、讲座属不定时、不定数),这显现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完全有效的围绕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实施,表现出实践应用阶段执行力不够。
5.没有完全体现“双导师”制考核。实施订单培养过程,校内任课教师与校外(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考核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综合评价体系。
6.就业观念保守。我院学生生源地来自农村的居多,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他们的就业观念是只想在本省就业,而“订单”培养很大一部分企业来自省外。如我院自2009年以来,一部分学生自己本人找到省外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结束基本都回来了。学院第一批“订单”培养的学生已到企业(江苏淮安茶友天下有限公司)顶岗实习了,但因气候、生活习惯、周边环境不适应,毁约回来了4人。这些同学的思想会辐射给其他同学,这对下一届“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若合作伙伴是省外企业,学生参与的热情不是很高。 四、针对茅盾和问题,有以下建议
1.设置一个职能部门。如校企合作处办公室,负责建设企业与学院之间的合作模式、协调学院部门之间的关系(因订单培养的学生会来自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管理等。切忌各系部各自零零散散的选拔学生、组织实施。
2.对企业的合作动机及企业目前或较长期发展规划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校掌握这些信息,有利于组织、开展、推进校企合作。
3.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江苏淮安茶友天下有限公司培养的人才是茶艺、酒店管理、财务管理、文秘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在明确培养方向后:第一要扩大学生的选拔面。可以从系部相关专业中选拔学生,如我院的茶艺、茶叶生产与加工、酒店管理、会计、文秘等专业中选拔学生。第二积极在学生中宣传“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及这种模式给学生、学校、企业带来的好处。第三实践应用阶段,一定要明确为企业培养的人才专业方向,不能含糊不清。第四要有一套严密的按企业要求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加强执行力。第五加强“双导师”制考核。
4.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云南的学生多数不愿出省就业,为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在就业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走出去”的战略思想。
5.学校、企业双方应注意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除了学生在学校买的保险外,企业还应为学生买人身意外伤害等之类的保险。同时,经常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问题,如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
6.注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2 1”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年是在企业顶岗实习。工作中,一定要有团队意识,不能任由个性做事,如准时上下班、服从组织安排工作等。同时,有些企业工作环境是单调、枯燥、艰苦的,但不能因此而出现畏难、逃避、擅自离岗等现象。这些需要在教学过程加以引导。
我院首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有如下体会:第一校企优势互补能更好的打造学科专业;第二按企业标准为企业培养人才,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利共赢的效果。第四,改变了毕业生难以就业的局面。第五,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第六,加强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第七,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第八,共享社会资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总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推进的,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持续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晓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远东教育家,2011,(2).
[2]张涛,谢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史国栋.校企深层合作共育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
[4]王丽华.如何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参与度[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5]李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8,(1).
作者简介:曹海燕(1965-),女,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热带作物产品加工技术及运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