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堂不能一味追求热闹,教学的节奏要有放有收,张弛有度。课堂上,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书,细细地思考,慢慢地感悟。
慢慢地感悟,就是要让孩子认真读课文,仔细想问题,深入地谈感受。要让孩子读得透,想得明白,谈得有兴味。教学中,如果教师的主导倾向太重,把教师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急着把学生往结论上“赶”,很容易变成“赶”悟。这是不足取的。
一、慢慢感悟,不能急功近利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希望自己的教学活动立竿见影,希望“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1)结论真的那么重要吗?许多道理的领悟是与阅历、经验相伴的,没有必要急着灌输给孩子,等他们长大以后慢慢地、自然地就明白了。
(2)文本的人文主旨真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吗?学生的审美标准是有趣、好玩,并没有太沉重的责任。一个文本,教师希望孩子懂得什么、悟出点什么,可他们更关注的可能是其他的在我们看来很没“品位”的东西。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3)慢慢谈,细细想,可能得到的会更多。把课文读懂、读通,能讲讲故事、谈谈感受,可能比简单地总结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更有意义。
二、慢慢感悟,不能急于求成
有位教师教《揠苗助长》,提问:这个人的做法错在哪里?你能选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孩子们回答了很多个意思,唯独没有出现“急于求成”这个词语,教师急了,板书了“急于求成”,然后郑重地告诉孩子,那个人就错在“急于求成”。至课的小结环节,教师再问: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有这样一些:
生1:做什么事都不能太着急。
师:是啊,不能太急于求成。
生2: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
师:是啊,做事情不能太急于求成。
最后教师又出示练习题目:《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学生的答案还是要有耐心、不要着急、要慢慢来等等,依然没有“急于求成”这个词语。这让教师很是恼火和尴尬。
其实,有没有用上“急于求成”这个词语来说寓意,并不是根本问题,问题在于,这位教师的教学太急于求成,太想往预设好的结论上引,从而错过了好时机,未能帮助学生内化,所以,对“急于求成”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
三、慢慢感悟,要好好地展现过程
展现过程,是指充分地展现学习的过程,引导孩子亲历学习的过程,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获得感悟。
有位教师教学《雷雨》,这样引导读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先让学生试读,学生通常读得轻而快,读成了“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教师不急,让学生静心听一段小河淌水的录音,再点拨:“哗哗哗,是小河流水的声音,下大雨的声音可不是这样的,要注意逗号哦。”很快,句子朗读的节奏学生把握住了。根据学生读得比较轻柔的情况,教师再播放一段录像,说:“雨下得很大,像瓢泼一样,像盆倒一样,应该怎么读呢?”学生明白了,要读得大声些、有力一些。教师接着提示:“雨很大,可不只是一盆一盆地倒,倒得多而快。”引导学生再读句子。雨下得大,有多大?怎么把句子的理解和感受与孩子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把语言的表达形式与句子的内容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慢慢走,很有必要。
四、慢慢感悟,要在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中、情感基础里寻求共鸣点
如教学《三个儿子》,一位教师这样提出问题:课文中写了哪三个儿子?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孩子们很快得出答案,答案也很统一:最喜欢第三个儿子,因为第三个儿子最懂事,最孝顺,最能体谅妈妈的辛苦。另一位教师则在引导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孩子有什么特点?妈妈眼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妈妈口中的三个儿子是怎么样的?用这几个问题引领孩子先了解三个儿子不同的特点,然后让孩子比较各有什么不同、你最欣赏哪个孩子。学生了解的过程是孩子对照自己,实现认识认同和升华的过程。
五、慢慢感悟,要顺应孩子感知事物的规律,尊重孩子认识世界的习惯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常会运用“结论返顾”的教法。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先概述邱少云是个怎样的英雄,再来感受他的英雄举动,学生更能有效地开展研读活动。而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这样的教法就不一定最合适。这与孩子已有的知识、积累的经验相关,与孩子拥有的阅读能力有关。高年级的孩子,阅读课文之前就已经知道邱少云是个怎样的人,你再遮着掩着,那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和“故弄玄虚”。而低年级孩子,感性经验居多,体验欲望强烈,应该顺着文路,慢慢走,一路欣赏,至最后,积聚成自己的感受。所以,中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少用“结尾返顾”,让孩子的阅读过程实现“顺其自然”,让孩子“慢慢地有感而发”。
如《我为你骄傲》,我们有两种教法:一是概念演绎法。先抽出概念:为什么骄傲?再回到课文中寻找依据;二是情境体验法。让孩子了解事件发展的过程,感受从逃走、不安到决心赔偿的心理变化。我们可以思考,哪一种教法学生感受更深,获益更多,兴味更浓?教学实践的结果很好地表明,第二种教法孩子更喜欢。孩子顺着文路体验心情变化的过程,是孩子联系生活、比照自己,从而获得感悟的过程,是学生心路历程的切己观照。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静静地读书,细细地思考,慢慢地感悟,绝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浙江省建德市实验小学 311600)
慢慢地感悟,就是要让孩子认真读课文,仔细想问题,深入地谈感受。要让孩子读得透,想得明白,谈得有兴味。教学中,如果教师的主导倾向太重,把教师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急着把学生往结论上“赶”,很容易变成“赶”悟。这是不足取的。
一、慢慢感悟,不能急功近利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希望自己的教学活动立竿见影,希望“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1)结论真的那么重要吗?许多道理的领悟是与阅历、经验相伴的,没有必要急着灌输给孩子,等他们长大以后慢慢地、自然地就明白了。
(2)文本的人文主旨真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吗?学生的审美标准是有趣、好玩,并没有太沉重的责任。一个文本,教师希望孩子懂得什么、悟出点什么,可他们更关注的可能是其他的在我们看来很没“品位”的东西。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3)慢慢谈,细细想,可能得到的会更多。把课文读懂、读通,能讲讲故事、谈谈感受,可能比简单地总结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更有意义。
二、慢慢感悟,不能急于求成
有位教师教《揠苗助长》,提问:这个人的做法错在哪里?你能选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孩子们回答了很多个意思,唯独没有出现“急于求成”这个词语,教师急了,板书了“急于求成”,然后郑重地告诉孩子,那个人就错在“急于求成”。至课的小结环节,教师再问: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有这样一些:
生1:做什么事都不能太着急。
师:是啊,不能太急于求成。
生2: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
师:是啊,做事情不能太急于求成。
最后教师又出示练习题目:《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学生的答案还是要有耐心、不要着急、要慢慢来等等,依然没有“急于求成”这个词语。这让教师很是恼火和尴尬。
其实,有没有用上“急于求成”这个词语来说寓意,并不是根本问题,问题在于,这位教师的教学太急于求成,太想往预设好的结论上引,从而错过了好时机,未能帮助学生内化,所以,对“急于求成”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
三、慢慢感悟,要好好地展现过程
展现过程,是指充分地展现学习的过程,引导孩子亲历学习的过程,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获得感悟。
有位教师教学《雷雨》,这样引导读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先让学生试读,学生通常读得轻而快,读成了“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教师不急,让学生静心听一段小河淌水的录音,再点拨:“哗哗哗,是小河流水的声音,下大雨的声音可不是这样的,要注意逗号哦。”很快,句子朗读的节奏学生把握住了。根据学生读得比较轻柔的情况,教师再播放一段录像,说:“雨下得很大,像瓢泼一样,像盆倒一样,应该怎么读呢?”学生明白了,要读得大声些、有力一些。教师接着提示:“雨很大,可不只是一盆一盆地倒,倒得多而快。”引导学生再读句子。雨下得大,有多大?怎么把句子的理解和感受与孩子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把语言的表达形式与句子的内容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慢慢走,很有必要。
四、慢慢感悟,要在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中、情感基础里寻求共鸣点
如教学《三个儿子》,一位教师这样提出问题:课文中写了哪三个儿子?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孩子们很快得出答案,答案也很统一:最喜欢第三个儿子,因为第三个儿子最懂事,最孝顺,最能体谅妈妈的辛苦。另一位教师则在引导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孩子有什么特点?妈妈眼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妈妈口中的三个儿子是怎么样的?用这几个问题引领孩子先了解三个儿子不同的特点,然后让孩子比较各有什么不同、你最欣赏哪个孩子。学生了解的过程是孩子对照自己,实现认识认同和升华的过程。
五、慢慢感悟,要顺应孩子感知事物的规律,尊重孩子认识世界的习惯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常会运用“结论返顾”的教法。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先概述邱少云是个怎样的英雄,再来感受他的英雄举动,学生更能有效地开展研读活动。而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这样的教法就不一定最合适。这与孩子已有的知识、积累的经验相关,与孩子拥有的阅读能力有关。高年级的孩子,阅读课文之前就已经知道邱少云是个怎样的人,你再遮着掩着,那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和“故弄玄虚”。而低年级孩子,感性经验居多,体验欲望强烈,应该顺着文路,慢慢走,一路欣赏,至最后,积聚成自己的感受。所以,中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少用“结尾返顾”,让孩子的阅读过程实现“顺其自然”,让孩子“慢慢地有感而发”。
如《我为你骄傲》,我们有两种教法:一是概念演绎法。先抽出概念:为什么骄傲?再回到课文中寻找依据;二是情境体验法。让孩子了解事件发展的过程,感受从逃走、不安到决心赔偿的心理变化。我们可以思考,哪一种教法学生感受更深,获益更多,兴味更浓?教学实践的结果很好地表明,第二种教法孩子更喜欢。孩子顺着文路体验心情变化的过程,是孩子联系生活、比照自己,从而获得感悟的过程,是学生心路历程的切己观照。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静静地读书,细细地思考,慢慢地感悟,绝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浙江省建德市实验小学 3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