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曾想当个女兵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nux_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止一个人问过我,到底是怎样的情怀,让我近二十年来专注于梳理军旅文学。因为多数的记者甚至军队的作家不可能集中时间去采访这么多作家。
  我有一种英雄情结。我的父亲是军人,我对军旅作家懷着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在这本书里,我只是表达一个普通记者、一个军人的女儿对军人的崇敬之心。
  70后的同代人可能有共同的记忆,中学的时候疯狂地迷恋过军装,拍毕业照的时候,同学们互赠照片,很少不穿军装不戴军帽的。这种隐秘的情结兀自涌动。
  自1999年起,我在《中华读书报》工作,每年的八一前后,都会采访一些军旅作家。从魏巍、徐怀中、峻青、徐光耀、彭荆风……走近他们,内心会有天然的亲近感,使我的工作洋溢满满的幸福。所有这些采访,都是无意识的,我当时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结集他们的访谈出版。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情感因素。
  山东籍的军人在军旅作家中占了很大比例。杨朔、峻青、冯德英、李存葆、莫言、王海鸰……曾经多次采访王海鸰,谈山东的那一次令我印象深刻。我们是电话里聊的,但我能想见电话那端她那眉飞色舞甚至有点得意的样子。在认识王海鸰之前,我从来不认为山东的鱼有什么特色。她那么热情且极富煽动性地和我聊家乡的鱼:
  每次从济南回来,我就保温盒、泡沫盒,从姐姐家往北京带鲜鱼、炸鱼……从山东回来一次我家的冰箱就全被山东的鱼占满了。过去一直生活在山东不觉得山东鱼有什么特别之处,吃过山东的鱼就知道别的地方鱼不好吃。同样靠海边,福建的、海南的鱼都不行。澳洲也是以海产品著称,但是那里的鱼也不如山东的鱼鲜。
  我对祖籍山东的感情,也是在采访中一点点激发出来的。王海鸰自豪地对我说过,在部队,山东兵最受欢迎。“有一次在部队,一位河南首长问参谋,新兵里山东兵占多少?参谋就报告首长山东兵多少。首长就问:山东兵怎么这么少?山东兵好带,聪明,能吃苦。” 王海鸰当时听说部队愿意招山东兵,她特别高兴。“也许这是一种狭隘的家乡意识。其实都是祖国大地的,何必呢?可是这种事我就高兴。如果哪个地方发生了盗窃案,里面有山东人,我就很不高兴。”她说,一般人聪明不吃苦,吃苦耐劳的不聪明,可是山东人集吃苦和聪明于一身。
  比起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同一届同学李存葆和莫言,王海鸰身上的山东特色不那么鲜明,普通话很纯粹。李存葆就不同了,他的家乡口音一点儿没变。但是他一向低调,不愿意接受采访,但是谈到家乡,谈到家乡沂蒙山人的品质,他却敞开了话匣子。他说:
  我想一个作家应该有自己的社会良知。在中国不管哪个作家,他不了解人民想成为一个大作家是不可能的,不管写散文、小说还是报告文学,沂蒙山人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做人要有良知,在中国一个作家不了解农民是当不了作家的,在中国,任何人向上查祖宗三代大多是农民,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是在民间,文化传承主要还是通过民间。
  我以山东籍军旅作家为例,只是窥斑见豹地说明, 我是带着一种对作家、对军人、对文学的崇敬和体贴之心走近他们的。追寻他们的精神轨迹,追寻他们的创作来处。每一位军旅作家,他们为什么能够取得那么高的成就,他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他们的作品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带着问题意识走近他们,他们的回答使我多多少少寻找到一些答案。我想,对于他们文学精神的探寻和发现,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探寻和发现,寻求军旅文学精神的出路,就是寻求当下中国文学变革的努力。
  我喜欢军人的豪爽,大气和勇敢,喜欢军旅作家作品中传达的大义和担当。和他们的对话,能使我们重新反思军旅文学的现状,而不是一味地表达遗憾。很多时候,优秀的军旅作家从事影视文学创作,成为我们分析军旅文学缺乏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军旅作家中,朱苏进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当年的《射天狼》等作品几乎代表军旅文学的最高水准,然而他转行影视改编,很多人为此惋惜。他的分析是,继续写下去也未必有经典。他查阅过很多优秀的从事战争文学创作的西方作家,无一例外,他们都经历过战火纷飞,而我们的作者经历的都是虚拟战争,想象的战争,之后再在异境中表达;当你发现军人的真正价值和真正痛苦时,你能否不被这个世界按住,真正进入审美创作?朱苏进打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 一棵苍天大树,必须砍削成适合使用的营具,还要用漆一烫,才能做成合适的桌椅、门板、枪托。使用的代价,就是消失天然的大树。而大树无法抗拒,大树甚至还以为这是自己的新生。所有的这些,也是军旅作家创作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因为各种原因,书中有很多疏漏,定稿后才发现还有李存葆等很多著名作家没有收录进去。好在后面还有两部访谈录,可以弥补一下。而有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2014年,我曾先后两次拜访南京的黎汝清。黎汝清的家乡博兴县正是我父亲的祖籍。然两次采访,文章却耽搁了一年之久。2015年2月25日,黎汝清在南京逝世,我的文章却还没能完成。我从网上看到黎汝清去世的消息后大吃一惊,我不能原谅自己的倦怠。
  近年来我做着一件事,即对我20年记者生涯进行梳理。20年来,我记不清自己采访了多少位作家,有些采访了,连名字都不记得,但是有些采访了,成为知心的朋友。还有一些,我们共同成长,互相见证。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积累几乎足以覆盖文坛。如果说第一部访谈《说吧,从头说起》只是从采访的成熟度和作家的知名度结合的产品,到了《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就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梳理了。除了军旅作家可以独立成书之外,下一部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访谈录》和《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访谈录》也将陆续出版,中国优秀作家基本全部涵盖其中了。
  仅以我的绵薄之力,表达我对文学的崇敬。
  (作者简介:舒晋瑜,《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著有《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以笔为旗——军旅作家访谈录》等。)
其他文献
说起“叶景葵”这个名字,不少人都略有所知。上海沦为“孤岛”时期,他与张元济、陈陶遗发起的合众图书馆,为保存国家和民族的文献图籍作出了重要贡献,“合众”于1953年全部捐献给国家,彼时聚书已达25万册、金石拓片15000余片,这些后来也成为上海图书馆的重要馆藏。事实上,叶景葵的身份远不止这一重。  /穿越多重时空的现代名人/  叶景葵(1874—1949),浙江杭州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进
现代规范与标准(标点、分段、校勘等)整理《史记》,一直是顾颉刚先生的“愿景”。1954年8月22日,顾先生奉命举家迁京;次日,中华书局编辑部姚绍华即登门拜访,约请整理《史记》三家注。顾先生“大喜过望”,因为顾先生“发愿整理《史记》已历三十年”。9月1日,到中华书局,商谈《史记》标点事宜。10月5日,拟《整理史记计划》交姚绍华。由于当时顾先生承担了《资治通鉴》的校对任务,所以顾先生就请曾经的北大学生
/壹/  丰子恺是著名的漫画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小品家。丰子恺的文艺生涯、散文创作与两位他最为“敬爱”的导师不可分。这两位老师就是夏丏尊与李叔同(披剃后名弘一法师)。夏、李二人,一为居士,一为和尚,但才调同一,胸怀无二,只是性情有别。在丰子恺的学生时代,李叔同教图画、音乐,夏丏尊教国文。他们所懂得的知识皆远远超出他们所教授的课程。比如李叔同,虽然教授图画、音乐,但“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
一  时间过得真快,从出第一版到这次修订版(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这套《世界文明史》已经走过了十余年。虽然中间还出过插图版,但当时只改了第一版中的个别错误,内容仍保持不变。这次修订版则要求各章作者就自己部分的内容进行较大幅度的修改,尤其是要求补充学术界和现实中新的发现、新的成果和新的进展。  历史不是死去的过往,它以某种潜流的方式活在并形塑当下,补充新的成果、认识和进展,并保持对现实的关注,既
我是2004年进入孙玉文老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毕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上古至中古主之谓结构研究》。  对这个题目的兴趣可追溯到本科時。当时受陆俭明老师的影响,我很崇拜朱德熙先生,读了很多他的论著,尤其喜欢他讨论名物化和关于自指与转指的文章,他对各种不同意义上的“名物化”概念的离析,逻辑清晰,立论明快;他用自指、转指、句法提取等理论对汉语相关现象的梳理,贯穿今古,严谨周密,令我大开眼界。这
《优雅的福音:20世纪初的在华美国女传教士》(三联书店出版)是美国历史学家简·亨特的代表性研究专著,1984年在美国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成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来源。全书中文版时至今日才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30年过去了,这本书也还没有失去它的学术价值。  一直以来,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西学界对传教士的研究成果丰硕,涉及传教士的传教背景、方式、功绩等论题。然
近日,逸友柴念东兄给我传来一帧顾随先生的手札,让我帮助辨识其中几处文字。打开图片,满目华彩,叹观止矣!  这是顾随先生致柴念东的祖父、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柴德赓先生的一封信函,收录在新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青峰草堂往来书札》中。柴念东尾注云:“此函写于一九四二年,现藏于苏州大学博物馆。”  顾随(1897—1960年),原名顾宝随,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
“军事题材永远有读者!”此语出自军旅作家张正隆,它既道出了战争实乃文学世界从不衰歇的永恒题材,也彰显了当代军旅作家在战争文学领域纵马驰骋、开疆拓土的豪迈与自信,尽管他们并不讳言这一严峻事实——军旅文学已被时下相当多的文学史家“放逐”边缘。在重写文学史和重估文学价值的学术浪潮中,某些颇为流行的当代文学史论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军旅文学的创作成绩,已然成为“战争缺席的文学史”。正是在此背景下,舒晋瑜适时推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是国粹,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这种习惯和传统是炎黄子孙的血脉,无所替换。中国人含蓄、稳健、精
拙作《浦著〈施耐庵传〉指瑕》《为浦著〈施耐庵传〉正本清源》在《博览群书》2014年第8期、《水浒争鸣》第15辑(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版)先后刊发后,浦玉生在其主编的《水浒争鸣》第16辑(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撰《在为〈施耐庵传〉正本清源的幌子下》予以回应,读后令人失望,以至于对中国当下的文学和学术生态颇为悲观。近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