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有很强的场面性和情节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历史情境,可以增强形象的真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堂历史课,需要有新颖的导入、恰当的演示、精彩的讲述、巧妙的设计。
关键词:历史;情境教学;激趣
历史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进过程,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已经过去的。过去性是历史最大的特点。同时,历史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历史知识的呈现是多面的、立体的,无论人物或事件,均有一定的场面性、情节性。正是因为历史这样的学科特点,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中学时期的学生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不是很强,直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巧妙利用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创造生动的历史场景,缩短过去与现实的时空差距,增强形象的真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堂完整的历史课,应该怎样将学生带入情境呢?
新颖、别致的导入。新课教授往往很重视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不仅要引出本堂课所讲的内容,还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归课堂,还不能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分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通常教师主要选择诗词、歌曲、故事、图片、影片等作为课堂导入。如有的教师在讲授《三国鼎立》时,会用《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来导入,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诗词响起时,铺展开一幅幅三国枭雄人物图,教师再以语言“东汉末年,风云变幻,三国鼎立,人才辈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这种以影像音乐导入,再以话语带动气氛的形式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堂导入不宜过长,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也不要强行加塞,应该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恰当、适时的演示。历史课程因为本身的学科特点,与地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了解古代的疆域、战争等都需要用地图来进行演示,而对于一些历史人物也有画像来帮助学生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多媒体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就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这些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若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不仅无法了解战争的全貌,也无法体会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更无法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以讲述南京大屠杀为例,配合影视资料和图片,让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更准确更透彻地掌握史实,同时这又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承受力,在挑选影像的时候要掌握好尺度。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在讲授世界史的时候可以与南京大屠杀相联系,这是考虑到学生对外国史不如对本国的熟悉,以己推人,我之疼痛,别人也曾经历。战争课的教授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情感掌控能力,学习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不是为了建立仇恨,或是对西方形成奴仆式的崇拜,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在这百年的落后挨打局面下,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并树立为民族的未来不懈奋斗的理想。识古是为了辨今,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可能差20倍。”在中学的课程组,即使是使用同样的课件,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效果也相去甚远。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教师的用词遣字、声音语调、表情动作都会对语言的表达效力产生影响。调查显示,信息的全部效果=7%的语调 38%的言词 55%的面部表情。[1]所以教师的语言也是能否将学生带入情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语气是悲痛、沉重的,在展示图片的时候也可以配一些比较悲伤的音乐。以此让学生来感受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而在讲一些人物的英雄事迹时,语气应该是激昂的,富有激情的,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将思想情感转移到英雄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识别美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教师这项职业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出语言的魅力,历史老师更是如此。在评述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仅仅罗列他的生平事迹,铺排职位,历史人物也是当时事件的参与者与处理者,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也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面。
精确、巧妙地设置。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引导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授百家爭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学生扮演国君,再让其他学生扮演儒家、法家、墨家等各家的人物,向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这样的角色扮演,需要掌握好度,并且教师需要在课前就帮助学生掌握各家各派的思想精髓。我曾经在实习的时候进行过这样的课堂情境设置,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流于形式的缺点。学生只是照着课本念出了各家的思想,无法达到原本的目的。适时地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授近代民主革命的时候,可以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当然,在此之前,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大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历史情境中,易于学生代入时代身份,体验身处历史漩涡中,站在历史关键点上的心境。还可以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辩论。例如在讲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可以进行一次辩论,如果明朝继续下西洋,中国能否像西方那样开启大航海时代,能否摆脱近代落后的局面?这样的辩论可以使学生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感受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干练、悬念式的结尾。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干练、利索,抓住主线,提升观点,并以评书演播或历史剧连播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初中历史有完整的时间线索,前后课程的衔接自然便于课堂结尾留下伏笔。
巧妙利用活动课。依托活动课,安排一些活动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活动课安排学生编排历史剧,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剧本的指导、礼仪的指导,而其他的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历史剧排演的过程,更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古人的礼仪,体会礼仪之邦的文化魅力。学生在编排的过程中,为了剧情的完整性,会自主地去了解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查找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还能拓展知识面,形成对历史知识更全面的认识。
在进行历史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学生在学习历史之前已经有了各自朦胧的对历史的感知。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之上。在罗杰斯看来,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问题。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背景,这些生活经验是其学习的基础,在历史学习中遇到新情境的时候,学生会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相比照,继而产生符合其年龄、阅历和心理特点的某种观点。[2]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就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源头,贴近生活,引起共鸣。
切忌本末倒置。设置历史情境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但是若是为了设置历史情境而忽视了课本重点知识的讲解,那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曾经在讲“百家争鸣”的时候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原本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是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各家思想,同时又能关注为何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国君选择不同的道路,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扮演各家代表人物时只会照本宣科,并没有真正地去理解各家各派的思想。扮演国君的学生也无法认真挑选自己心仪的思想家。学生将这样的角色扮演当成是好玩的事,却没有达到课堂知识了解的目的。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记忆基本的史實,更重要的是打开学生知古鉴今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借古识今,是历史最重要的功能。在历史课堂上创设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闫桂琴.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114.
[2] 冒兵.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略论——从边缘性参与到主体性融入[J].当代教育科学,2014(24):57-59.
关键词:历史;情境教学;激趣
历史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进过程,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已经过去的。过去性是历史最大的特点。同时,历史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历史知识的呈现是多面的、立体的,无论人物或事件,均有一定的场面性、情节性。正是因为历史这样的学科特点,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中学时期的学生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不是很强,直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巧妙利用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创造生动的历史场景,缩短过去与现实的时空差距,增强形象的真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堂完整的历史课,应该怎样将学生带入情境呢?
新颖、别致的导入。新课教授往往很重视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不仅要引出本堂课所讲的内容,还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归课堂,还不能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分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通常教师主要选择诗词、歌曲、故事、图片、影片等作为课堂导入。如有的教师在讲授《三国鼎立》时,会用《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来导入,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诗词响起时,铺展开一幅幅三国枭雄人物图,教师再以语言“东汉末年,风云变幻,三国鼎立,人才辈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这种以影像音乐导入,再以话语带动气氛的形式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堂导入不宜过长,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也不要强行加塞,应该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恰当、适时的演示。历史课程因为本身的学科特点,与地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了解古代的疆域、战争等都需要用地图来进行演示,而对于一些历史人物也有画像来帮助学生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多媒体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就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这些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若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不仅无法了解战争的全貌,也无法体会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更无法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以讲述南京大屠杀为例,配合影视资料和图片,让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更准确更透彻地掌握史实,同时这又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承受力,在挑选影像的时候要掌握好尺度。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在讲授世界史的时候可以与南京大屠杀相联系,这是考虑到学生对外国史不如对本国的熟悉,以己推人,我之疼痛,别人也曾经历。战争课的教授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情感掌控能力,学习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不是为了建立仇恨,或是对西方形成奴仆式的崇拜,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在这百年的落后挨打局面下,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并树立为民族的未来不懈奋斗的理想。识古是为了辨今,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可能差20倍。”在中学的课程组,即使是使用同样的课件,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效果也相去甚远。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教师的用词遣字、声音语调、表情动作都会对语言的表达效力产生影响。调查显示,信息的全部效果=7%的语调 38%的言词 55%的面部表情。[1]所以教师的语言也是能否将学生带入情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语气是悲痛、沉重的,在展示图片的时候也可以配一些比较悲伤的音乐。以此让学生来感受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而在讲一些人物的英雄事迹时,语气应该是激昂的,富有激情的,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将思想情感转移到英雄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识别美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教师这项职业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出语言的魅力,历史老师更是如此。在评述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仅仅罗列他的生平事迹,铺排职位,历史人物也是当时事件的参与者与处理者,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也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面。
精确、巧妙地设置。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引导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授百家爭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学生扮演国君,再让其他学生扮演儒家、法家、墨家等各家的人物,向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这样的角色扮演,需要掌握好度,并且教师需要在课前就帮助学生掌握各家各派的思想精髓。我曾经在实习的时候进行过这样的课堂情境设置,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流于形式的缺点。学生只是照着课本念出了各家的思想,无法达到原本的目的。适时地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授近代民主革命的时候,可以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当然,在此之前,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大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历史情境中,易于学生代入时代身份,体验身处历史漩涡中,站在历史关键点上的心境。还可以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辩论。例如在讲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可以进行一次辩论,如果明朝继续下西洋,中国能否像西方那样开启大航海时代,能否摆脱近代落后的局面?这样的辩论可以使学生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感受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干练、悬念式的结尾。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干练、利索,抓住主线,提升观点,并以评书演播或历史剧连播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初中历史有完整的时间线索,前后课程的衔接自然便于课堂结尾留下伏笔。
巧妙利用活动课。依托活动课,安排一些活动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活动课安排学生编排历史剧,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剧本的指导、礼仪的指导,而其他的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历史剧排演的过程,更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古人的礼仪,体会礼仪之邦的文化魅力。学生在编排的过程中,为了剧情的完整性,会自主地去了解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查找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还能拓展知识面,形成对历史知识更全面的认识。
在进行历史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学生在学习历史之前已经有了各自朦胧的对历史的感知。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之上。在罗杰斯看来,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问题。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背景,这些生活经验是其学习的基础,在历史学习中遇到新情境的时候,学生会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相比照,继而产生符合其年龄、阅历和心理特点的某种观点。[2]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就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源头,贴近生活,引起共鸣。
切忌本末倒置。设置历史情境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但是若是为了设置历史情境而忽视了课本重点知识的讲解,那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曾经在讲“百家争鸣”的时候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原本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是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各家思想,同时又能关注为何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国君选择不同的道路,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扮演各家代表人物时只会照本宣科,并没有真正地去理解各家各派的思想。扮演国君的学生也无法认真挑选自己心仪的思想家。学生将这样的角色扮演当成是好玩的事,却没有达到课堂知识了解的目的。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记忆基本的史實,更重要的是打开学生知古鉴今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借古识今,是历史最重要的功能。在历史课堂上创设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闫桂琴.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114.
[2] 冒兵.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略论——从边缘性参与到主体性融入[J].当代教育科学,2014(2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