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德性的学校管理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小学德育管理中,还有不少学校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用僵硬、教条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管、卡、压,这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心灵,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生命成长的质量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淡薄,心灵被物化,人格被分离。为引导学生快乐成长,主动提升,持续发展,必须拨正反德育的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德性的生成。
  制度德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学校制度蕴含的道德价值与功能,是社会道德价值在学校制度中的凝结;第二,是指学校制度符合道德性的程度,是人心理诉求的反映,是对一种只有“机心”没有“人心”的制度规则的反驳。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尔斯认为:“离开制度的正当性来谈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各种严格的道德要求,那只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即使个人真诚地相信和努力遵奉这些要求也可能只是一个好牧师而已。”只有符合道德精神的制度,才有权要求个体做出道德的行为,才有助于个体做出道德的行为。制度德性是德性制度的内在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源泉。面对当前的德育现状。只有把提升学校管理制度德性作为重点,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一、制度的制定:立足于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学校在建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摒弃只靠定势思维和行为惯性制定管理制度的做法,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理念。要使制度的构建过程,立足于校本、生本、心本,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制度的构建过程之中,使生成的制度服务于办学目标和学生需求。从而提高学生对制度的悦纳程度,引领学生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努力发展。
  立足学生心理诉求。德育制度要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导向作用。就必须符合学生的意向,趋近学生道德的“最近发展区”。高效的管理制度应该是使管理内容变成学生的集体共识的心理诉求,把管理内容变成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把管理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所以在学校制度构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制度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的关怀。例如:学校制定《学生每日常规》,首先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协同队干制定初稿,然后交给各班同学讨论,最后收集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使《学生每日常规》更能体现学生的要求。满足学生的意愿。
  切合学生发展规律。学校管理制度在制定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规律,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统筹安排,使制度规则尽量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成为一个严格有序、分层递进的完整体系。例如: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对学生的品德就要实行分层教育:低年级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中年级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主,高年级以理想教育为主等。如此,使学生的品德有序发展,动态生成,避免出现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
  
  二、制度的实施: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发展
  
  只有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才能提升管理育人、制度启人的效益,促进学生主体德性的发展。
  参与制定发展目标。理想是导向。目标是航灯。随着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日渐增强。学校实施的德育管理就必须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依据学校制度制定合理科学的自我发展目标,从而增强学生的发展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每位学生都有追求上进的愿望,但小学生存在做事目的性和连续性不强的弱点。为给学生搭建自我发展平台,学校在每学期、每月、每周都会引导学生确立个人力所能及的学习、生活奋斗目标。引领学生品德分层递进,使他们成为生命成长的自驾者。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享受自身成功的快乐,留下奋进的足迹,促使道德认识不断内化为自身需要,外化为实际行动,把一个个短期的目标变成进步的阶梯,把长期的目标变成行动的指南。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共同构建评价体系。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只有因材施教,实施多元评价,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导向和动力,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在评价制度的制定中就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用多把尺子量度不同学生。使每位学生在形成性长效评价机制中,人人有机会展示自身才能和享受成功的快乐,让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发展。我校在严格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开设了二十多个兴趣班,设立了每月之星、进步之星、武术精英多个评比奖项,让每位学生在每学期、每月、每周参与各种评比活动,让学生在评比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实现主动发展,让每位学生都像星星一样闪亮夺目。
  
  三、制度的拓展:促使学生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要使学生的品德得到持续提升,关键在于营造多方共赢、平等互动,有利于学生修身养德的制度环境。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改变传统的单靠教师孤军作战的德育工作模式,构建互信、互动、同心、同向、全员、全程的联动共赢德育模式。
  构建联动育人机制。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是德育工作的示范者和实践者。构建一个以学生为圆心,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和学生、学生与社会互相联动的育人架构,才能使德育工作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使学生在外砺道德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催生自修品德能力。为此,学校制定了学生自我发展评价手册,同时开展优秀家长和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等的评比活动,使家长和教师的行为要求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引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避免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出现。从而提高德育效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过:“人格决不是靠所听到和所说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所以,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走出校园围墙,在社会广阔天地中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为此,学校每学年都以亲子义工队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并充分利用教师节、国庆节等蕴藏丰富品德教育资源的节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感悟生活真谛,荡涤心灵,实现品德的持续提高。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激励性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评价手段。它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如果在进行激励性评价过程中再巧妙运用“心理效应”杠杆,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作用,则更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利用
【摘要】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都针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重点强调要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际教学当中。随后在2014年教育部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提出“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者也应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改变学生“哑巴英语”的现状,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真正能够应用英
【案例】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我愉快地走进教室。正打算写课题,突然发现黑板简直就是个大花脸,上一节课的字迹还依稀可见。心中甚是不悦!本想狠狠地训斥一下擦黑板的学生,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一个绝佳的教育契机,何不好好地利用呢?于是,我不动声色,故意在最不清楚的地方写上课题,果然学生提意见说看不清楚。我明知故问:“为什么看不清?我可是很认真地写的。”学生激动地说:“可是这里原来就有字,值日生没把黑板
【摘要】根据上海市教委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要达到近5000个,但目前词汇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词汇教学策略存在各方面的不足。英语教学中,生词往往影响着学生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速度,很多时候生词成了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一道屏障,词汇量成了他们提升英语成绩的一个瓶颈。  【关键词 】整合;阅读材料;词汇量  【作者简介】沈佳新,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  引言  上海市
美国社会长期把“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和一种生活哲学。但美国也为这种个人主义的泛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吸毒、酗酒、暴力、犯罪、性乱等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美国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改革教育,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否则社会的稳定将受到威胁。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经过近30年的认真实践,在其大中小学校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格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高职院校英语演讲课堂的学生互评模式效度。以本校商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学生互评分数为样本,将互评题目分为四个研究维度,采用信度分析方法,最终得出总体信度质量较高的结论。该结论对今后的课堂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英语演讲;学生互评;效度  【作者简介】李嘉怡(1993-),女,汉族,广东中山人,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研究,商务英语研究。  商
【摘要】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养成良好课堂习惯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笔者通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文献分析,进行了基于课堂管理提升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认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组织趣味课堂,明确课内常规和奖惩制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小学低
现象一  (湖北枣阳第一实验小学 吴立忠)    (一)情境再现  随着第三节课清脆的放学铃声响起,我让学生有序地排好队离开了学校,然后我来到公汽候车牌前等候,准备回家。这时,有五个三年级的学生远远地见到我,便面带微笑,并且很有礼貌地大声向我问好。原来,他们是我品德与社会课的学生,和我一样,准备坐公汽回家。这时,我感到些许骄傲和自豪:看,我的学生多懂礼貌呀!车来了,我本能地想让他们先上,可还没
编者按:2005年7月,江苏省教研室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在南京正式签署了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协议。在江苏省教研室的组织和指导下,全省在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刊编辑部选辑了这组文章,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对我国公民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思考。    一、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简介    公民是指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教育(
【摘要】在新时代高科技的背景下,学生面临社会、网络等方方面面思潮的入侵,从而在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方面难免会踌躇不定,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今,“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本文主要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基础,探讨其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国际型人才。  【关键词】 课程思政;英语写作;政治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