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农村小学,由于家庭条件与学校硬件设备等限制,对“微课”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设计适合农村小学的“微课”资源和“微课”应用策略与模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研究,并得出“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策略与模式。
【关键词】农村小学;“微课”资源;应用模式
一、研究背景
每个学者对“微课”的定义都大同小异,综合不同学者的定义,笔者归纳出“微课”就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以视频、音频等形式录制成不超过十分钟的微视频,它包含了知识点的完整教学过程。那么,农村小学中“微课”应用存在哪些困难?如何才能高效应用呢?
(一)发现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微课”资源的有效应用,笔者选取了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数据看出,100%的学生上课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情况,约62%的学生情况是比较严重的。相对的,仅有约2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作业)相对还可以,可以自主完成学习。这说明学生在课堂上的吸收还是有限,而在家进一步巩固知识的能力也有所缺乏。同样地,调查发现学生对“微课”的认识还是比较陌生的,课堂上甚少接触到“微课”,但是约98%的学生能接受“微课”,对于“微课”应用环节的意向顺序为课后作业辅导→课后复习→学习新课→课前预习。
(二)分析问题
丹灶镇联安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小学,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暂时无法做到每个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而丹灶镇作为中国五金之都,生源基本来自农村,多数家长教育水平偏低,工作繁忙,无暇辅导学生的学业,造成学生在家存在着学习的困难无法得到解决。基于学校硬件设施问题,以及每个家庭基本都普及智能手机,而“微课”的特点是能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针对学习。但是,学校无法实现人手一台计算机,学生难以开展“微课”的个性化学习。因此,本次“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主要在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辅导、课后复习三个方面。笔者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实现课前与课后“微课”资源有效应用。
二、学习模式的初步构想
“微课”至2011年提出以来,结合大量的文献分析研究,得出了课前与课后“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初步构想:
三、行动研究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1.第一轮行动研究目标:设计“微课”资源以及分析“微课”资源应用的有效策略。
2.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3.计划:(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微课”资源进行应用;
(2)检验设计的“微课”资源的效果。
4.行动:按照“微课”资源应用模式进行试验。
5.观察:(1)观察学习者的课堂思路反馈情况;
(2)观察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情况。
6.反思:通过访谈调查、课堂练习情况与成绩对比反思“微课”资源设计与应用是否合理。
7.效果分析:在经过一个月的不断实施与调整,我们设计四年级“微课”资源,并在实施后通过访谈对不同教龄不同年龄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可以发现“微课”应用于课前和课后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的,但是,“微课”的前期制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激情。同时由于是在家自主观看微课,导致部分学生走捷径,这说明在“微课”应用上,如何做好监督机制很重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微课”用在“刀刃”上,在后续的研究中更改了部分方案。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1.第二轮行动研究目标:分析、得出“微课”资源设计与应用模式下的有效策略。
2.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二、三单元。
3.计划:(1)分析和把握“微课”资源应用模式下的有效性要素;(2)探索“微课”资源应用模式下组织实施的有效策略。
4.行动:按照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馈,修改方案,采取家校合作,建立监督机制:(1)将学生原来的课后作业中的二维码去掉;(2)将附有二维码的作业通过网络途径(微信等)发到家长手中;(3)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由家长扫描二维码供学生进行学习。
5.观察:(1)学生课题上的练习情况;(2)家长群上反馈学习情况与效果。
6.反思:通过修改应用方案,并对发现的问题做出分析,不断地改进,反思与总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概括与提炼出课前课后“微课”资源应用的有效策略。
7.效果分析:经过两轮的行动研究,再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数据看出,从行为方面,学生积极观看“微课”进行学习,98%的学生能根据学习单自主观看,约90%的学生能根据“微课”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观看视频中遇到困难95%的学生能采取积极的措施。令人欣慰的是,约90%的家长能陪同孩子一起观看微课,这给予学生一定的监督与鼓励。在认知方面,仅有约14 %的学生不清楚视频中教师的讲解,约10%的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知识点。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微课”获取需要的知识点,但是,还是存在的小部分学困生需要进一步帮助。情感态度方面,约96%的学生喜欢这种附上二维码写作业的方式,并且仅1%的学生不喜欢观看“微课”。
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之高,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通过家校引导和监测,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缺少途径与平台让学生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学习效果与困惑;(2)整个“微课”资源的应用检测还是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统一、可视化的標准。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1.第三轮行动研究目标:在第二轮行动研究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试验,丰富与完善“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 2.第三轮行动研究的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3.计划:1)分析、完善“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策略;(2)修改完善“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
4.行动:在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改进下,按照修改方案进行研究。
(1)设计评价量表并每周对学生自主学习“微课”进行评价反馈;(2)每天课前5分钟同学轮流上来汇报自主学习成果,介绍经验与反思。
5.观察:(1)学生汇报过程中的表现;(2)学生课堂与练习情况反馈。
6.反思:结合家长与教师等的反馈,在原有的模式下不断修改完成我们的应用模式,学生通过汇报反馈,评价反馈,能更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并提供了师生交流的平台,为他们学习提供更好的动力。
7.效果分析:通过第三轮行动研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通过“微课”资源,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能自行解决,自我思考。
四、行动研究反思和总结
在单元教学结束和研究结束后,笔者对合作活动学习的整体情况进行系统而深入地反思与总结。对取得的进步和有效经验,及时给予肯定和提升。针对在行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随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一)资源设计方面
“微课”应用的前提就是资源,它贯穿我们教学的每个环节。因此,教学资源的组织与有效的实施是我们整个课堂的关键。所設计的资源,必须具备整体性与关联性、趣味性与交互性、分层性与认知性才可以实现预想的效果。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了解学生的水平,不断对方案进行改善,使之能更好照顾到不同个体的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都能得到提升。
(二)组织与引导方面
“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过程中家校合作的组织与引导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课前和课后的应用研究,学生没有教师的监督,容易出现走捷径的情况。采取将二维码“微课”课后任务发到家长手上,既促进了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也能对老师进行了监测。同时,家校要对学生有着明确的要求,实现组织指导贯穿整个应用过程。
(三)学习反馈方面
阶段学习后,如何正确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是研究的有效性体现。通过评价量表让评价可视化,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每天的成果汇报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五、成果与展望
(一)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
经过半年的实践看出,“微课”资源应用模式大大促进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互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上升。
(二)分析得出“微课”资源应用模式实施的有效性要素
研究得出要使教学绩效有所提高,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具备四要素:贴近学生生活的“微课”资源、必要的家校引导与检测、学生汇报与反思、评价与反馈。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进而构成“微课”资源应用模式实施的有效性构成框架,如图2所示。
(三) 分析得出适合农村小学课前与课后“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
农村小学难以实现课堂个性化“微课”学习,同时,家长的水平与精力难以使其兼顾学生的学业,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相结合,不断改善“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得出农村小学课前与课后“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是基于农村小学课前与课后“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调查研究主要是针对我校的情况而进行的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在家校监督的过程中,并不能深入了解到其中的实际情况,可能还是存在“走捷径”的情况。所设计的“微课”是根据知识点的特征、学习者的情况而设计的,因此,不是所有知识点都适合“微课”设计,要根据知识点、学生情况而使用。所以,对于农村小学课前与课后“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还是有很大的扩展空间,这需要我们在之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 http://dasai.cnweike.cn/index.php?r=matchV3/default/standard
[2]黄甫全,曾文婕,陈冬梅等.网络环境下合作活动学习的行动研究——以“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试验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7(8):58-61.
【关键词】农村小学;“微课”资源;应用模式
一、研究背景
每个学者对“微课”的定义都大同小异,综合不同学者的定义,笔者归纳出“微课”就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以视频、音频等形式录制成不超过十分钟的微视频,它包含了知识点的完整教学过程。那么,农村小学中“微课”应用存在哪些困难?如何才能高效应用呢?
(一)发现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微课”资源的有效应用,笔者选取了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数据看出,100%的学生上课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情况,约62%的学生情况是比较严重的。相对的,仅有约2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作业)相对还可以,可以自主完成学习。这说明学生在课堂上的吸收还是有限,而在家进一步巩固知识的能力也有所缺乏。同样地,调查发现学生对“微课”的认识还是比较陌生的,课堂上甚少接触到“微课”,但是约98%的学生能接受“微课”,对于“微课”应用环节的意向顺序为课后作业辅导→课后复习→学习新课→课前预习。
(二)分析问题
丹灶镇联安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小学,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暂时无法做到每个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而丹灶镇作为中国五金之都,生源基本来自农村,多数家长教育水平偏低,工作繁忙,无暇辅导学生的学业,造成学生在家存在着学习的困难无法得到解决。基于学校硬件设施问题,以及每个家庭基本都普及智能手机,而“微课”的特点是能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针对学习。但是,学校无法实现人手一台计算机,学生难以开展“微课”的个性化学习。因此,本次“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主要在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辅导、课后复习三个方面。笔者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实现课前与课后“微课”资源有效应用。
二、学习模式的初步构想
“微课”至2011年提出以来,结合大量的文献分析研究,得出了课前与课后“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初步构想:
三、行动研究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1.第一轮行动研究目标:设计“微课”资源以及分析“微课”资源应用的有效策略。
2.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3.计划:(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微课”资源进行应用;
(2)检验设计的“微课”资源的效果。
4.行动:按照“微课”资源应用模式进行试验。
5.观察:(1)观察学习者的课堂思路反馈情况;
(2)观察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情况。
6.反思:通过访谈调查、课堂练习情况与成绩对比反思“微课”资源设计与应用是否合理。
7.效果分析:在经过一个月的不断实施与调整,我们设计四年级“微课”资源,并在实施后通过访谈对不同教龄不同年龄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可以发现“微课”应用于课前和课后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的,但是,“微课”的前期制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激情。同时由于是在家自主观看微课,导致部分学生走捷径,这说明在“微课”应用上,如何做好监督机制很重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微课”用在“刀刃”上,在后续的研究中更改了部分方案。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1.第二轮行动研究目标:分析、得出“微课”资源设计与应用模式下的有效策略。
2.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二、三单元。
3.计划:(1)分析和把握“微课”资源应用模式下的有效性要素;(2)探索“微课”资源应用模式下组织实施的有效策略。
4.行动:按照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馈,修改方案,采取家校合作,建立监督机制:(1)将学生原来的课后作业中的二维码去掉;(2)将附有二维码的作业通过网络途径(微信等)发到家长手中;(3)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由家长扫描二维码供学生进行学习。
5.观察:(1)学生课题上的练习情况;(2)家长群上反馈学习情况与效果。
6.反思:通过修改应用方案,并对发现的问题做出分析,不断地改进,反思与总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概括与提炼出课前课后“微课”资源应用的有效策略。
7.效果分析:经过两轮的行动研究,再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数据看出,从行为方面,学生积极观看“微课”进行学习,98%的学生能根据学习单自主观看,约90%的学生能根据“微课”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观看视频中遇到困难95%的学生能采取积极的措施。令人欣慰的是,约90%的家长能陪同孩子一起观看微课,这给予学生一定的监督与鼓励。在认知方面,仅有约14 %的学生不清楚视频中教师的讲解,约10%的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知识点。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微课”获取需要的知识点,但是,还是存在的小部分学困生需要进一步帮助。情感态度方面,约96%的学生喜欢这种附上二维码写作业的方式,并且仅1%的学生不喜欢观看“微课”。
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之高,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通过家校引导和监测,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缺少途径与平台让学生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学习效果与困惑;(2)整个“微课”资源的应用检测还是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统一、可视化的標准。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1.第三轮行动研究目标:在第二轮行动研究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试验,丰富与完善“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 2.第三轮行动研究的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3.计划:1)分析、完善“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策略;(2)修改完善“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
4.行动:在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改进下,按照修改方案进行研究。
(1)设计评价量表并每周对学生自主学习“微课”进行评价反馈;(2)每天课前5分钟同学轮流上来汇报自主学习成果,介绍经验与反思。
5.观察:(1)学生汇报过程中的表现;(2)学生课堂与练习情况反馈。
6.反思:结合家长与教师等的反馈,在原有的模式下不断修改完成我们的应用模式,学生通过汇报反馈,评价反馈,能更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并提供了师生交流的平台,为他们学习提供更好的动力。
7.效果分析:通过第三轮行动研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通过“微课”资源,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能自行解决,自我思考。
四、行动研究反思和总结
在单元教学结束和研究结束后,笔者对合作活动学习的整体情况进行系统而深入地反思与总结。对取得的进步和有效经验,及时给予肯定和提升。针对在行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随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一)资源设计方面
“微课”应用的前提就是资源,它贯穿我们教学的每个环节。因此,教学资源的组织与有效的实施是我们整个课堂的关键。所設计的资源,必须具备整体性与关联性、趣味性与交互性、分层性与认知性才可以实现预想的效果。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了解学生的水平,不断对方案进行改善,使之能更好照顾到不同个体的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都能得到提升。
(二)组织与引导方面
“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过程中家校合作的组织与引导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课前和课后的应用研究,学生没有教师的监督,容易出现走捷径的情况。采取将二维码“微课”课后任务发到家长手上,既促进了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也能对老师进行了监测。同时,家校要对学生有着明确的要求,实现组织指导贯穿整个应用过程。
(三)学习反馈方面
阶段学习后,如何正确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是研究的有效性体现。通过评价量表让评价可视化,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每天的成果汇报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五、成果与展望
(一)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
经过半年的实践看出,“微课”资源应用模式大大促进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互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上升。
(二)分析得出“微课”资源应用模式实施的有效性要素
研究得出要使教学绩效有所提高,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具备四要素:贴近学生生活的“微课”资源、必要的家校引导与检测、学生汇报与反思、评价与反馈。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进而构成“微课”资源应用模式实施的有效性构成框架,如图2所示。
(三) 分析得出适合农村小学课前与课后“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
农村小学难以实现课堂个性化“微课”学习,同时,家长的水平与精力难以使其兼顾学生的学业,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相结合,不断改善“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得出农村小学课前与课后“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是基于农村小学课前与课后“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调查研究主要是针对我校的情况而进行的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在家校监督的过程中,并不能深入了解到其中的实际情况,可能还是存在“走捷径”的情况。所设计的“微课”是根据知识点的特征、学习者的情况而设计的,因此,不是所有知识点都适合“微课”设计,要根据知识点、学生情况而使用。所以,对于农村小学课前与课后“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还是有很大的扩展空间,这需要我们在之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 http://dasai.cnweike.cn/index.php?r=matchV3/default/standard
[2]黄甫全,曾文婕,陈冬梅等.网络环境下合作活动学习的行动研究——以“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试验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7(8):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