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不一,“行”之不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dou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中不少词语、句子的解读向来存在较大争议,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在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则》备课时常常产生疑惑。《教师教学用书》作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至少在本课中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或应对这些疑惑的思路和办法。下面我主要提出对人教版七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关于《<论语>十则》中“言”“行”二字的解释(翻译)的疑问,并提出解决疑问的拙见,以供参考。
  疑问一:“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中的“一言”究竟讲成“一句话”还是“一个字”?
  阅读《教师教学用书》发现,其关于《<论语>十则》第十则的“分章说明”如是:“……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可见,编者在这里明确地将“一言”讲成了“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恕”。但是在该书关于《<论语>十则》第十则的译文部分,“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却被翻译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编者在这里又十分明确地将“一言”讲成了“一句话”。且版本相同的《教师教学用书》对同一篇目的同一个词语的解释存在明显差异,很容易让教学一线的老师迷惑。
  那么,“一言”究竟应译成“一句话”还是“一个字”呢?我认为应当将“一言”译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恕”。理由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则》教材中对“恕”的注释非常清楚:“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也就是说,孔子回答子贡问题的第一句话“其恕乎”其实已经揭晓了答案:“这一个字大概就是‘恕’吧。”如果将“一言”译成“一句话”,“其恕乎”的翻译就变成了“这一句话大概就是‘恕’吧”,此译文的问题不言而喻。
  那么,孔子答话中后一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前一句中核心词语“恕”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讲清楚二者的关系可以视为准确解释“一言”的关键环节。但遗憾的是,在我听过的大约40多节《<论语>十则》的课例中,还没有一位老师讲解二者的关系。他们要么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学生在这里可能存在疑惑;要么就撇开“恕”字,直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千古名言,就好像孔子回答的第一句话根本不存在似的,就好像因为儿子太有名,而生他的母亲悄然躲开聚光灯以免抢了儿子风头似的。是的,“恕”其实真的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母亲,因为她还可以生下“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等同样有名的儿子来;因为她有母亲的博大、含蓄、隐忍等特质,所以难以显而易见,一眼看穿。
  “恕”即“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因为“推己及人”,可以正推如“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等;也可以反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但无论正推还是反推,都仅仅是手段或行为而已,其目的都是达到人与人之间“仁爱”相待的和谐境界或状态。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仅仅说出了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却没有揭示这一准则的宗旨是“仁爱待人”,而“恕”这一个字则涵盖了行为准则及其宗旨。
  综上所述,我认为“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间是一种属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关于“恕”道的一个方面的阐释而已。只是从论证技巧上讲,反面阐释“恕”道比正面阐释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也能更好地起到警醒、启发作用。但要准确、完整地回答子贡的问题,全面、准确地讲清楚“恕”道,从技巧上仅仅停留于反面阐释,从内容上停留于手段层面,显然是不够的。
  疑问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行”字讲成“走路”好不好?
  多数刚进初一的学生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名句耳熟能详。照理说,进入初一第一学期,学习理解这句话应当不会太难。但是,不少教师在讲解“三人行”这句话的时候,往往直接搬用《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翻译),而这一解释(翻译)却存在不够准确的问题。
  中学文言文的翻译讲求“信”、“达”、“雅”,“信”即准确,它是“达”(通畅)和“雅”(优美)的基础。没有“信”,“达”和“雅”便无从谈起。
  《教师教学用书》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译文”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它把“行”字直接翻译成“走路”。
  不看语境,“行”字解释成“走路”没有任何问题,但“走路”一词放在这样一个以寻找、选择导师、榜样为主题的句子中究竟合不合适?我认为很不合适,因为仅仅局限于在具体的走路时才思考、找寻、选择老师或学习榜样的问题,未免把这个名句的意思狭隘化。如果硬要讲成“走路”,至少也要讲清楚,此处的“走路”并非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走路”,更包含抽象的“走路”,比如走生活之路、走学习之路、走生命之路等。但这样讲解不但费劲,而且很容易把本来清醒的学生讲糊涂。
  讲清楚一个字或词,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这个字或词放在语境中反复品鉴,看看是否合适即可。结合后面“可以为师焉”一句的意思,我更愿意将“行”译成“行事”、“做事”,所以三人“行”可以译成“大家在一起行事(做事)”。因为要一起做事,往往需要有共同的爱好、事务、追求,也因此有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动机、机会和价值。把“三人行”简单地翻译成“几个人一同走路”,虽然没有大错,但仔细想来却显得可笑。设想,几个彼此不相干、各怀目的的人仅仅是一同抬腿走路,却要发现和找到自己的学习榜样或请教对象,这不是很可笑吗?
  《教师教学用书》对孔子名句中词语的解释不应当存在前后不一、道理不通、粗疏随意等问题。如果不能解除反而使教师更迷惑,这样的《教师教学用书》就会大大减损编者的权威。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研究以泉州五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对阳光体育的认识、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对学校开展体育俱乐部的看法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校学生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不深刻,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与国家提出的阳光体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作者从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实施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依托这一对策。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我校在华蓥山上,地处渝北的边远山区,由于地理和经济的客观原因,这里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因而出现了很多留守儿童。我校针对这一情况让老师和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和我结成帮扶关爱对子的是我班的张某。  两年前我刚见到张某时他闹了些情绪,因为他的家长长期在外省打工,年末才回来一次。张某跟随外婆过日子,父母的长期不在身边和外婆的溺爱造成这个孩子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性格内向,成绩也特别差。  当时,我就把
摘 要: 《中国古代教育文选》是一本集合了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精华思想的一本文集。该书摘录了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及教育家的至理名言。他们在总结古人教育经验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本文主要对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华进行梳理和分析,希望对从教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 古代教育家 教育思想 教育精华  在中国的古代的教育史上,有很多闪耀的明星:管子、孔子、孟子、荀子、
高一新生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学科知识的难度和广度都有所加大,使很多同学在化学学习上出现了不适应。所以做好初、高中教学相关方面有效衔接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摆在教师面前很现实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扶着走:注重基础、及时回顾初中相关识,唤醒学生化学记忆,使初高中知识得以有效衔接。  高一化学教师要了解初中化学的特点及其知识体系,对待初三化学
摘 要: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在还没有走出社会前,就已经承担了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压力。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等普遍现状造成多数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少数学生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如孤僻、自卑、精神压抑、情绪不稳定等问题。音乐教师应该结合音乐对人心理素质的影响做一些积极的努力和探索,通过音乐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欣赏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
摘 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师讲生听,学生被动接受。新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不是主角,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简图,是自主学习的表现,是从方法上把握技能的表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地图 学习方式  地图,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既可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又能表示地理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动态变化。故而,板图教学就成为许多教师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作者在新课改中对初中英语教学有几点体会,概言之,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师生共同享受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学习热情 学习快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作为一名一线英语教师,我在十来年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比较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过去十年中(2002—2012年)国内关于写作教学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趋势分析和刊登在国内十一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有关英语写作研究的文章的统计分析,探究国内外写作发展的趋势,并从文本、作者和读者三个维度对国内外写作教学法的研究进行梳理,对写作教学作出探索性展望。  关键词: 写作教学 写作研究 发展趋势 发展特点  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技能相辅相成,而写作是实用
摘 要: 要让受教育者始终在一种与教育要求相一致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利用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和其中“自然”的积极诱因,使他们耳濡目染,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教室文化建设恰恰符合这一要求。本文对教室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具体做法、注意点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班级教室文化建设 现实意义 具体做法 注意点  一、现实意义  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受教育者始终不觉得自己正在受教育。建设
摘 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者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过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关键词: 小学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 教学策略  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