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欲望的景观化表演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wyy198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令人费解的影片,许多观众在观看这部作品的时候都发出了迷茫的信号。的确,这部电影同姜文前几部电影相比,的确多了许多令人迷惑的元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又是一部关于人性欲望的景观化书写,是值得人们去深入欣赏的作品。
  关键词 景观 影像奇观 欲望 狂欢 写意
  
  一代人来了,一代人去了,太阳照常升起。
  ——《圣经》
  当电影作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进入人类的生活时,记录和娱乐人们的生活是它最原始的功能。第一个发明电影的人肯定不会预料到许多年后。电影不仅仅记录了人类的生活,更加以一种更艺术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梦。当代世界是一个景观世界,人们随时随地的消费图像,而姜文的第三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给我们带来的正是这种欲望生活的表现和影像的神奇相结合的画面。
  
  一、人生梦境的奇观化影像
  
  电影是人生之梦。“电影的视觉形象,既壮阔,又细微。能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而且由于听觉的加盟。形象层次更丰富,甚至会出现幻觉型艺术效果。”这种与现实乏味枯燥的生活格格不入的奇观影像具备像梦一样的特质,给人以幻觉的美感体验。从原先的记录生活点滴真实到现在电影发展其极致的影像奇观和视觉文化,电影中的图像给了观众越来越多的视觉震撼。渐渐地,视觉开始代替触觉和想象,成为了人们直接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权。从这类影像消费中,人们也能掌握其背后所要表现出的生活的真实。通过这种虚拟的方式,来传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似乎比文字更易于传播和接受。好的艺术电影给观众的决不是一张张符号化的镜头语言带来深度消解,相反,好的电影带给观众的应是图像所具备的广阔的内涵和对生活虚化表现的情感真实。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带给我们的正是这种人生梦境的奇观化影像,和由三个主要女性所带来的爱和欲望主题。不同于前两部带给观众的惊讶,《太阳照常升起》给我们留下的是大堆的空白和模糊。正如姜文自己所说,其实这部电影本身并不复杂,连他的孩子都知道这部电影在讲什么。在影片上映以来,观众对这部剧情模糊的电影给了最大的猜测和定位,有观众认为疯妈死去的丈夫是姜文饰演的老唐,而小队长是老唐的亲生子。玩世不恭又魅力十足的老唐在19年前以一种失踪的方式抛弃了疯妈母子。这种解释将影片的四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仿佛导演的四分法只是与观众的一次欲擒故纵和装模作样。看电影成了一次侦探游戏。笔者认为,《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充满梦幻气息和喧哗的电影,对这类以梦的表象来呈现现实真实的电影作理性逻辑的切割无疑是不适宜的。
  虽然影片被分割成四个部分:“疯、恋、枪、梦”,但实际上姜文给我们展示了与三个女性有关的故事。可以说,在文学艺术上,这三个女性都有其典型的原型。疯妈代表的是想爱而不得的癫狂,林医生带来的是湿漉漉的性感和粘得化不开的欲望,而孔维隐喻着青春少无法抗拒的美丽和诱惑。“疯”、“恋”、“枪”的故事发生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第四个故事“梦”是这三个故事的回望。它带领我们回到了19年前的一天。两个女人的相遇和不同的命运。疯妈绝望的沉默和孔维爱的聒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老唐的异域婚礼上。更出现了最终坦然自杀的梁老师。在狂欢味十足的婚礼上。男男女女打成一片。在这特定的场景中,似乎也消弭了男女大防的界限。蓬勃强大的一种宣泄的快乐充斥了画面。我们似乎也能理解梁老师所唱的“美丽的梭罗河”的意象,背后是男女健康的性吸引和无顾忌的生命力的展现。还有小队长“非正常”的出生方式。所有这些都已经为先前的三个故事的模糊不解做了最后的解释和说明。
  
  二、狂欢欲望的景观化表演
  
  历来女性作为书写或影片展示的主体,更容易传达一种诱惑和感性。而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这里起着一种表演欲望的作用,这三位女性的精彩表演使得影片的主题得到了完美的动作化。电影不是小说,电影的局限在于不能自由且随意的呈现人物的内心,虽然可以利用旁白起内心独白的作用,但比起小说心理描写的隐密性和自由度,影片相对就逊色很多。这也是导演需要处理的一个技术问题。“欲望”作为主题,具有心理内转的私密和感性特点,《太阳照常升起》向我们推销的就是这种人人都有的“欲望”,而当姜文将所要表达的各个人物的欲望景观化的时候,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广场上狂欢撒野般的喧哗气氛。
  “狂欢”是巴赫金提出的重要理论概念之一。在“狂欢”作为理论资源被人论述之前,人们更关注的是西方传统节日中的“狂欢节”。平民大众可以在这一天肆无忌惮地宣泄自己平常隐匿的欲望,不同于遵守日常生活的逻辑,人们可以在这一天假想性的破坏一切。狂欢节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观照和接近世界,恢复与世界最原始的触觉。而在这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个场所的对立:庙堂与广场。在广场上,表演是人类最直接展示自己内心的方式,这里出现的是隐匿于官方权威文化背后的另外一种文化体系,民间文化。而民间按照陈思和的解说,代表着最热烈的生命力原发地和最蓬勃的欲望。而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以及广阔的表演平台与狂欢节中人们的欲望宣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小说可以通过描述性语言来展示这类可意会却不能言传的情感体验,而电影却要用其丰富的镜头语言,通过影像的可视功能将这类本真欲望景观化,这对导演是一个挑战。当欲望被人以形而下的表演呈现出来时,便转换成了观众的形而上的思考。而片中欲望的景观化更带来了犹如巴赫金所说的“狂欢”的审美体验。
  疯妈是这种“狂欢”体验的主要表现者之一,因为被外界判定为疯癫,日常生活的逻辑与她格格不入。美丽的疯妈因为年轻时候刻骨铭心的恋爱,由此一直处于情感晕迷的状态,再也不曾醒来。她生活在自我臆想的世界当中,并经常试图将房祖名饰演的儿子拉往自己幻想的世界中,好像美丽的如同童话的白房子。在水中央的漂浮以及对儿子一系列的强迫和暴力。影片的速度与人物的安排相映衬,疯妈带来的画面速度是迅驰的,加上小队长不断的奔跑寻找,糅合疯妈不合常规的行为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丝紧张和悬念。最精彩的画面是当她爬上大树朝远方呼唤阿廖莎和在房顶用温州方言念的“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所有这些都表现出疯妈内心想爱而不得的极度疯狂的状态,导演更将这种疯狂给予了最逼真和诗意的景观化呈现。“疯”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为爱疯狂的女子,应该说其原型也是来自“阁楼上的疯女人”,姜文给了疯女人说话和表演的舞台,将原先“疯女人”的恐怖和神秘的面纱揭下转换成了图像,而狂欢和诗意整好衬托了疯妈内心不受世俗理性规训的原生态的对爱的最纯粹和单纯的信仰。
  第四部分的“梦”所展现的婚礼的狂欢场景,仿佛套用了狂欢节式的毫无顾忌的快乐和 撒野气氛,快速的剪辑造成了画面的变幻与人们的热烈喧闹的心情形成了呼应。在这片狂欢的氛围中,人们送走了火车,而车上的疯妈在如厕时生下了小队长。在朝阳升起的远方。疯妈开始呼唤阿廖莎,与美丽奇幻的开篇形成了相互回答和轮回。
  
  三、写意影像的空白体验
  
  如果要将姜文的这部电影看成某种类型画的话,那么《太阳照常升起》绝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画。与其说影片留给人们大段模糊,不如说,这是导演有意为之的“空白”策略。强调“留白”向来是中国山水写意画的主要特色,空白能使影片达到意犹未尽之感。空白也能拉开观众与影片的距离。在非逻辑的表达中,给我们展现了人性欲望中各类极致。从而引诱我们去思考影片背后的深刻内涵。可以说,这部影片是最纯粹的,却也是却抽象的。
  就像电影是人生之梦,该部影片带给我们如梦似幻的影像奇观。当物或者一种抽象的情感要将自己表现出来时,影像或者图片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通过影像表现抽象的心理状态。留白是非常有效的策略,恰恰是这些有限的画面蕴含了最强大的内容。这也是蔡贻象老师在《影视文化美研究》中提到的影片的思维文化美,这种美通过影像和图像中的各类符号和具象征意味的隐喻来传达。疯妈的形象就是典型的“疯女人”意象原型,代表着因爱而狂的状态,梁老师经常哼唱的《梭罗河》意喻着美丽自然的健康人性,更有网友评论老唐百发百中的枪是父亲“菲勒斯”的象征。而老唐妻子与小队长之间的出轨行为,是子辈向父辈权威的一次挑战。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节,还有拉康的所提到的一些关于菲勒斯理论都涉及到了这类恋母情节。甚至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恋母弑父情结也都有所体现。而在这部电影表象所呈现的这次婚姻的出轨在深层次上也意喻了这种情结。小队长从小就缺乏正常的母爱,对年长女性爱的渴望促使他的这次行为。而最后老唐射出的枪声意味着父辈与子辈的冲突,这冲突是以无可奈何但又不得不用强制手段干涉和扼杀结束。
  梁老师的故事叙述在文革时期是有其特殊深意的。梁老师代表着健康、健全的对异性的渴望和追求,而文革这一特殊历史背景造就的确是一大批性格压抑的群体,这是一个没有隐私、疯狂且可怕的禁欲时代。性只能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展现,而正好是林医生这类赤裸裸、湿漉漉但又藏于人下的隐秘欲望得到了光明正大的横行。最后,梁老师自杀。在微笑中,那背景响起他那“美丽的梭罗河”。象征了他选择对现有生活的摈弃和对以往率性而活的自然生命的回归。
  空白的体验指向的正好是意义的填充,正如狂欢氛围所带来的众声喧哗,这是一则充满隐喻和象征的寓言影片。用一种狂野和超越现实理性的想象力颠覆了60,70年代的宏大叙事,用三个女性的个人表演来讲述人生最真实的爱、欲望和诱惑。
  姜文的电影展现出他独特的才华,但也有人认为姜文和这部华丽的《太阳照常升起》够不上大师的水准,因为好的电影不仅在展现出全人类共有的情感和经验,还在于观众的接受与否。毕竟电影不同于书面文本,电影有其自己的市场和体系,观众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这部电影却缺少这种平易近人的特质,观赏《太阳照常升起》对观众来说还是缺少了点什么,隔了一层。
其他文献
[摘要] 张杨导演的作品《向日葵》以父子关系为视角,连缀起画家张向阳的成长轨迹。这一成长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弑父”的冲动,但却最终归于和解。这个反抗一皈依的过程实则是一种普泛性的人生困境,它彰显了“自我”这一概念的虚妄——“主体”归根到底只能在“他者”的目光中被建构。   [关键词] 《向日葵》“弑父” “自我”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史诗,其中的波澜壮阔只有自己心知肚明。电影的一个伟大之处。
摘要 电影《立春》与《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都在表现女性的欲望诉求与外在空间的关系。有更多的关于女性的具体问题可以拿出来讨论和阐释,但超越女性的局限来探讨人类的生存,应是一个显著的话题。在表层文本里,创作者可以讲述栩栩如生、荡气回肠的故事,但他必须有小群山、凌绝顶的眼界,否则难脱匠气而成不了探讨终极关怀的大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比《立春》行得更远些。  关键词 《立春》《关于我母亲的
【摘要】一段台词究竟是如何成为好的、优秀的文本,除了从历史的、美学的、社会的角度加以评价之外,对台词形式本身的关照也应该成为影视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文学理论中“新批评”派的“张力”论,通过界定台词的“外延”与“内涵”并研究其中联系,为分析电影台词张力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及评价标准。  【关键词】台词 张力 外延 内涵    在影视艺术中,台词是作品维系剧情、人物、主题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艺术形象获得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视翻译的重要性和国内不容乐观的现状,并从翻译标准及文化翻译观探讨了影视翻译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中国影视翻译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影视翻译 现状 重要性 注意问题    引言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此相随的是国际影片的大量引进。《哈利·波特》、《碟中谍》、《达芬奇密码》和《无间行者》等国外大片在其本国与中国几乎同时公映并反响强烈
【摘要】《海洋天堂》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创制而成的当代亲情大戏。唯美隽永的镜头画面,不蔓不枝的叙述节奏,平淡中和的言行举止,将庄严肃穆的审美风格呈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在为观众提供视觉飨宴的同时,聚焦于世间倾其所有不求回报的付出与恩泽,及小人物绝处逢生的隐忍与顽强,对社会边缘地带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予以描摹与观照。主创人员直面人生、平视生活的态度着实令人感动,影片对人生、人性、人情的发掘与叩问更是引人
摘要 香港导演彭浩翔的惊悚代表作《出埃及记》充满了悬疑色彩和哲学寓意。影片情节荒诞、夸张,以悬疑惊悚类型片的面目示人,实则处处渗透着被夸大的“女性阴谋论”,意在揭示现代社会婚姻生活与两性关系的不平等。更深一层看,影片的核心主题却是救赎,这是一个关于在强大体制的沉重压力下,如何进行救赎与自我救赎的现代寓言故事。  关键词 类型片 女性阴谋论 救赎    引言    有香港鬼才导演之称的彭浩翔再次延续
超越过去的规格  我们不止一次提到过,在去掉反光镜的时代,微单镜头的设计潜力远超单反镜头。这一观点在腾龙17-70mm F2.8 Di Ⅲ-AVC RXD身上得到了又一次证明。在单反时代,同类镜头的常见规格是17-50mm F2.8,而现在,腾龙不仅将焦距延长至70mm,还保持了F2.8恒定光圈。新镜头的等效焦距为25.5-105mm,意味着可以兼顾广角与中焦。特别是对于人像拍摄,可以利用比以往更
1979年春天,我的书桌上突然“飞”来一本在当时堪称精美的电影杂志《电影评介》。使我惊讶莫名。当时粉碎“四人帮”不久,文坛仍很冷落。电影界除《电影艺术》、《大众电影》等极少几本电影刊物,没有其他外地的电影刊物,而这本杂志却出自相对偏远的西南边陲贵州。不几天我就见到了这本杂志的负责人王正。他是贵州省电影公司的副经理,杂志就依托于贵州省电影公司。其时我在中国电影公司宣传处任职,是贵州省电影公司的上级业
[摘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敢于直面本国的缺陷,敢于真实的记录了印度贫民窟的生活,社会的动荡、人性的美丑、社会的现实,敢于用真实的国度现状背景去描述一个精彩的故事!  [关键词]影像艺术 贫富翁 人性    丹尼·保尔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的叙事。悬念丛生,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美国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有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有丹尼·保
摘要 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由日本的当红导演中岛哲也执导,改编自山田宗树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松子悲惨的一生。从“童年记忆”和“女性成长”的关系来看,童年时父爱的缺失和家庭的抛弃是松子悲剧的内在源头。对爱和被爱的追求以及对家回归的渴望贯穿松子的一生。离家出走的松子,对孤独和寂寞有着深深的恐惧感,这使她在不顾一切地追求爱和被爱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自我。影片被称为是日本版的“长恨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