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存在一种“怪”现象,他们可以对一首诗的主题或主旨讲得头头是道,可对于文中较难解的字、词或句子却不懂,那么,学生所讲的主题,并不是他从理解整篇课文中得来的,而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这种教育的结果与我们的新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新课标中对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明确地提出了一个教学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中可看出,这门课程非常突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事实上,每个人阅读作品,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很难进行审美意义的鉴赏活动。而且优秀的作品,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达,形成强烈的明显的“感觉”印象,而要获得这种“感觉”印象,只有通过歌咏吟诵,因为读诗只有通过歌咏吟诵来调动自己的情感,才能受到诗歌的感染;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去领略诗歌的情致。况且,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就必须通过诵读。因此,欣赏诗歌,要特别加强诵读。
为了更好地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在诵读时,我们首先要掌握一些古诗音韵的搭配规律,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多是四言体的民歌歌词,是“二二”节拍,读每句诗,要两字一停顿,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采用复沓回环的方式来组织章节,所以在诵读时,尤其要读出一种节奏美韵律美。对唐以前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我们在诵读时,一样要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上。五言诗每句一般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我们可以按照节拍来诵读。
除了这些较固定的搭配规律外,还要掌握一些可以影响音韵的特殊词语,比如《楚辞》中的语气助词“兮”字,往往表示节拍的停顿,是衬字,它或将五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如“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或将四言句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如“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甚至因为其“地方特色”,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还应该拉长语气。
其次,我们在诵读一些意境优美的作品时,还要在脑海中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出诗情画意来。比如读到周邦彦在《苏幕遮》中写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们要在脑海中想象出这片荷塘美景——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这样的美景与词人家乡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塘一样美,怎不勾起他的怀乡之情?
读到“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我们要联想到静夜,鼓角之声,人的气息,山川河流、晴空、星影,这一切组成了一幅多么开阔壮观浑厚苍凉的图景啊!创造了—种悲壮雄浑的意境,包含了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另外,我们在诵读诗歌时还要注意作品整体的感情风格,注意感受诗中的感情旋律,读出作品特殊的诗境和诗情来。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内在感情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那么诵读时其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从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读得高亢),到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读得平缓),到楼上思妇的愁情(读得低回),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读得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更加孤寂(读得悠长),声情与文情谐和,宛转优美。
比如杜甫的《阁夜》,全诗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宜用低沉、顿挫的调子来诵读。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漫天遍野的寒意从作者的心中流出,读起来语势要平缓;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表现五更鼓角的悲壮之声和三峡星河的动荡之感,前句萧瑟,后句浩荡,诵读起来要语调高亢;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前后两句“哭声”与“歌声”形成对比,前句语调要悲抑、沉重,后句语调平直,注意节奏的顿挫;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前句表达人生历史的虚无感,诵读时音节要舒展,音调要低沉,下一句是自我开解又无法解脱,诵读时语速要慢,语调要沉郁。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中要自觉地把诵读要求与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对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平川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
新课标中对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明确地提出了一个教学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中可看出,这门课程非常突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事实上,每个人阅读作品,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很难进行审美意义的鉴赏活动。而且优秀的作品,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达,形成强烈的明显的“感觉”印象,而要获得这种“感觉”印象,只有通过歌咏吟诵,因为读诗只有通过歌咏吟诵来调动自己的情感,才能受到诗歌的感染;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去领略诗歌的情致。况且,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就必须通过诵读。因此,欣赏诗歌,要特别加强诵读。
为了更好地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在诵读时,我们首先要掌握一些古诗音韵的搭配规律,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多是四言体的民歌歌词,是“二二”节拍,读每句诗,要两字一停顿,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采用复沓回环的方式来组织章节,所以在诵读时,尤其要读出一种节奏美韵律美。对唐以前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我们在诵读时,一样要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上。五言诗每句一般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我们可以按照节拍来诵读。
除了这些较固定的搭配规律外,还要掌握一些可以影响音韵的特殊词语,比如《楚辞》中的语气助词“兮”字,往往表示节拍的停顿,是衬字,它或将五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如“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或将四言句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如“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甚至因为其“地方特色”,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还应该拉长语气。
其次,我们在诵读一些意境优美的作品时,还要在脑海中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出诗情画意来。比如读到周邦彦在《苏幕遮》中写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们要在脑海中想象出这片荷塘美景——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这样的美景与词人家乡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塘一样美,怎不勾起他的怀乡之情?
读到“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我们要联想到静夜,鼓角之声,人的气息,山川河流、晴空、星影,这一切组成了一幅多么开阔壮观浑厚苍凉的图景啊!创造了—种悲壮雄浑的意境,包含了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另外,我们在诵读诗歌时还要注意作品整体的感情风格,注意感受诗中的感情旋律,读出作品特殊的诗境和诗情来。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内在感情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那么诵读时其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从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读得高亢),到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读得平缓),到楼上思妇的愁情(读得低回),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读得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更加孤寂(读得悠长),声情与文情谐和,宛转优美。
比如杜甫的《阁夜》,全诗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宜用低沉、顿挫的调子来诵读。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漫天遍野的寒意从作者的心中流出,读起来语势要平缓;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表现五更鼓角的悲壮之声和三峡星河的动荡之感,前句萧瑟,后句浩荡,诵读起来要语调高亢;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前后两句“哭声”与“歌声”形成对比,前句语调要悲抑、沉重,后句语调平直,注意节奏的顿挫;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前句表达人生历史的虚无感,诵读时音节要舒展,音调要低沉,下一句是自我开解又无法解脱,诵读时语速要慢,语调要沉郁。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中要自觉地把诵读要求与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对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平川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