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训之“痒”
教师们给学校和上级提建议时,都会提到“希望得到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这说明教师:一是对形势及自己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素质与新课改的要求有差距,不学习就会落后;二是有需求,希望掌握或强化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知识与技能,让自己的工作能更得心应手;三是想发展,希望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专业上有所作为。
然而,几年培训下来,不少教师感到:培训时大家不亦乐乎,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倒也学了不少,各种理论、各种理念可谓铺天盖地,花样百出。可是培训后仔细一想,发现有用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多;或者,培训时个个热血沸腾,摩拳擦掌,一两个星期内还斗志昂扬,可时间一长,积极性却日渐消退,一个月尚存记忆,两个月就忘得一干二净。似乎一切如轻风拂水,涟漪过后依旧风平浪静。于是,现在如果组织培训,教师并没有我们所希望的参与热情,开始对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心理,尤其是对周末开展的培训,如果不是点名指派,就尽量不参加。
培训效果无法持续长久的原因
1.培训表面化
(1)没有触动心灵。心灵的触动可以深刻而长久地改变一个人!因为人的意识形态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而多数培训,无论是理念还是技巧,都只是对教师的显意识做改变,而这种改变只是暂时的,因为他的潜意识会把他调整到原来的状态。(2)针对性不强。专家讲的都是共性的东西,教师听时觉得很有道理,可在工作时却发现派不上用场。就是令我们经常困惑的理念与实践如何融合的问题。而且内容上大同小异,没有注入新的东西。对教师来说,不是缺少培训,而是缺少好的培训、能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3)实例华而不实。几乎所有的专家和学校授课者都会引用案例分析、游戏互动,然而所用的案例和游戏却都太旧,重复或偏离日常教学、生活,无法真正起到“从案例中联想到教学,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联想到案例”的相互验证效果。名师的课固然炉火纯青,可一线教师有几个能有那样的修为和历练?各种观摩课固然精彩,但平日里教师们怎么可能每一天、每一节课都如此精雕细琢?(4)培训方式单一。大多还是以听讲座和研讨为主,且研讨时很少有思想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大多数授课者对教学常态并没有太多感性而深刻的了解。讲起课来,似是旁征博引,其实是东拉西扯,听完了不知所云;有的似是风趣诙谐,其实是无聊浅薄,笑过之后味如白水。
2.培训后服务不到位
事实上,从学习到应用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很多情况是培训时没有讲到的也无法讲到的。这时就需要有人“指点迷津”,否则易产生“理念技巧虽好,可是用不上或不会用”的想法,不得已之下,“还是用原来的做法简单些”,于是辛辛苦苦见识到的一套理念和方法日见荒废。请来的专家或是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就走人;校内培训活动后,只是进入到宣讲或基础训练的层面,只是让教师“知道”的水平,就给一项培训匆匆画上句号,没有一套完整的训后跟踪服务系统来保证培训效果。
3.环境支持不够
一些学校认为,培训效果取决于培训者培训的内容、方式、个人水平,培训后就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马上想看到教师的表现有没有长进?素质有没有提升?而忘了辅以制度上的支持,没有营造相关的氛围。然而,再好的培训,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支持,也无法使培训效果最大化。
三管齐下,确保培训效果
1.有效的训练
有效的训练包括个性化的训练和教练式的训练两种。
在个性化训练中,为了使训练的效果最大化,训练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学校情况、教师情况。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别人培训什么自己就培训什么。因此,在培训前须进行深入的调研,通过与相关部门、教师的问卷、沟通等方式,掌握具体情况,调整训练内容和方式,确保培训的是教师最想学、最需要学的、学校发展中最需要掌握的。在此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某模块已训练过,应删掉,或某模块还比较薄弱,希望增加等等,使训练内容是为其量身定做的。
教练式的训练方式有融合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情境模拟、微格教学等多种训练方法。重在训练!一切训练方法以教师能最大吸收为原则,重要的不在于培训者讲得多好,而在于教师学了多少,会了多少,用了多少。不是强迫灌输,而是使教师领悟甚至恍然大悟。使其由培训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在实际工作时又能联系培训时所学知识。通过心灵的触动,通过潜意识的引导,让传授的理念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思想和技能。
2.建立完善的培训后服务体系
第一,培训前,校长与培训者、学校职能部门共同制订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包括教师要做什么、相关部门要做什么等,确保培训效果的可延续性。第二,开展培训者在一定时间内形成训后报告提交学校,内容包括此次培训效果的反馈报告、对相关职能部门今后管理工作的建议等。第三,教师在工作中碰到问题及时与培训者进行咨询,如果培训者是外聘的,可以通过手机、邮件、网上论坛等方式,随时与培训者进行交流,培训者进行详细解答。第四,要求教师定期交心得报告或问题解决方案:包括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碰到的问题和困惑,期望获得的帮助以及成功经验等。第五,当情况特殊时,进行再训强化、及时补课、现场答疑等现场辅导。
3.贴身的环境支持
第一,教师的人文修养、人文情感,从哪里来?我们想到了读书。我们大量选购书籍、期刊(教师提订什么),每年不定期为教师送书或杂志,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在读书的氛围中,我们自觉地进行着组织自身的改造,积极创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学科组,提升组织学习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使教师着重树立以下几种理念:树立“学习为本”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时处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工作水平,取得长足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做到学习、工作常态化。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的学习与交流,形成以多信息、多反思、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使个人知识储备变为集体的知识资本。树立“创新性学习”的理念,学后要有新的行为,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工作中出新思路、新观点、新做法、新成果。
第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延奎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制管理办法》,并把它做成管理软件,放在校园网上,做到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登录,对培训进行有效管理。
该办法始终把教师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学习要点,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自己整理学习成果。培养教师自我觉察能力和水平,发现自己工作的优点和进步,找到与现代教育要求的差距、与别的教师的差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从教师实际出发,理念联系实际,学得进,用得上。不仅让教师获得知识,而且培养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在积极行动中学习和创新。让教师自评、互评、相互促进,不断发现解决问题,不断寻求新的进步,使教师群体可持续发展。《办法》中的一些学习途径就是要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体现了学用结合、研训结合。重在学习过程,每位教师都能达到,这样教师就能边工作,边学习,边自修,边反思,边整理成果,边完善自己,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实现发展目标。落实六个培训内容:师德陶冶、课堂教学研修、教育教学理论研修、教育科研研修、教学实践技能研修、教师心理健康及人文素养研修。运用多种培训方式:专题讲座、个人自修、小组研讨、“五课”(说课、评课、听课、公开课、竞赛课)活动、读书笔录、案例分析、教学日记、课题带动、技能训练、师徒结对等。
有效的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策略;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振兴之举。
(作者单位:厦门海沧延奎小学)
教师们给学校和上级提建议时,都会提到“希望得到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这说明教师:一是对形势及自己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素质与新课改的要求有差距,不学习就会落后;二是有需求,希望掌握或强化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知识与技能,让自己的工作能更得心应手;三是想发展,希望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专业上有所作为。
然而,几年培训下来,不少教师感到:培训时大家不亦乐乎,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倒也学了不少,各种理论、各种理念可谓铺天盖地,花样百出。可是培训后仔细一想,发现有用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多;或者,培训时个个热血沸腾,摩拳擦掌,一两个星期内还斗志昂扬,可时间一长,积极性却日渐消退,一个月尚存记忆,两个月就忘得一干二净。似乎一切如轻风拂水,涟漪过后依旧风平浪静。于是,现在如果组织培训,教师并没有我们所希望的参与热情,开始对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心理,尤其是对周末开展的培训,如果不是点名指派,就尽量不参加。
培训效果无法持续长久的原因
1.培训表面化
(1)没有触动心灵。心灵的触动可以深刻而长久地改变一个人!因为人的意识形态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而多数培训,无论是理念还是技巧,都只是对教师的显意识做改变,而这种改变只是暂时的,因为他的潜意识会把他调整到原来的状态。(2)针对性不强。专家讲的都是共性的东西,教师听时觉得很有道理,可在工作时却发现派不上用场。就是令我们经常困惑的理念与实践如何融合的问题。而且内容上大同小异,没有注入新的东西。对教师来说,不是缺少培训,而是缺少好的培训、能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3)实例华而不实。几乎所有的专家和学校授课者都会引用案例分析、游戏互动,然而所用的案例和游戏却都太旧,重复或偏离日常教学、生活,无法真正起到“从案例中联想到教学,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联想到案例”的相互验证效果。名师的课固然炉火纯青,可一线教师有几个能有那样的修为和历练?各种观摩课固然精彩,但平日里教师们怎么可能每一天、每一节课都如此精雕细琢?(4)培训方式单一。大多还是以听讲座和研讨为主,且研讨时很少有思想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大多数授课者对教学常态并没有太多感性而深刻的了解。讲起课来,似是旁征博引,其实是东拉西扯,听完了不知所云;有的似是风趣诙谐,其实是无聊浅薄,笑过之后味如白水。
2.培训后服务不到位
事实上,从学习到应用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很多情况是培训时没有讲到的也无法讲到的。这时就需要有人“指点迷津”,否则易产生“理念技巧虽好,可是用不上或不会用”的想法,不得已之下,“还是用原来的做法简单些”,于是辛辛苦苦见识到的一套理念和方法日见荒废。请来的专家或是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就走人;校内培训活动后,只是进入到宣讲或基础训练的层面,只是让教师“知道”的水平,就给一项培训匆匆画上句号,没有一套完整的训后跟踪服务系统来保证培训效果。
3.环境支持不够
一些学校认为,培训效果取决于培训者培训的内容、方式、个人水平,培训后就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马上想看到教师的表现有没有长进?素质有没有提升?而忘了辅以制度上的支持,没有营造相关的氛围。然而,再好的培训,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支持,也无法使培训效果最大化。
三管齐下,确保培训效果
1.有效的训练
有效的训练包括个性化的训练和教练式的训练两种。
在个性化训练中,为了使训练的效果最大化,训练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学校情况、教师情况。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别人培训什么自己就培训什么。因此,在培训前须进行深入的调研,通过与相关部门、教师的问卷、沟通等方式,掌握具体情况,调整训练内容和方式,确保培训的是教师最想学、最需要学的、学校发展中最需要掌握的。在此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某模块已训练过,应删掉,或某模块还比较薄弱,希望增加等等,使训练内容是为其量身定做的。
教练式的训练方式有融合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情境模拟、微格教学等多种训练方法。重在训练!一切训练方法以教师能最大吸收为原则,重要的不在于培训者讲得多好,而在于教师学了多少,会了多少,用了多少。不是强迫灌输,而是使教师领悟甚至恍然大悟。使其由培训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在实际工作时又能联系培训时所学知识。通过心灵的触动,通过潜意识的引导,让传授的理念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思想和技能。
2.建立完善的培训后服务体系
第一,培训前,校长与培训者、学校职能部门共同制订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包括教师要做什么、相关部门要做什么等,确保培训效果的可延续性。第二,开展培训者在一定时间内形成训后报告提交学校,内容包括此次培训效果的反馈报告、对相关职能部门今后管理工作的建议等。第三,教师在工作中碰到问题及时与培训者进行咨询,如果培训者是外聘的,可以通过手机、邮件、网上论坛等方式,随时与培训者进行交流,培训者进行详细解答。第四,要求教师定期交心得报告或问题解决方案:包括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碰到的问题和困惑,期望获得的帮助以及成功经验等。第五,当情况特殊时,进行再训强化、及时补课、现场答疑等现场辅导。
3.贴身的环境支持
第一,教师的人文修养、人文情感,从哪里来?我们想到了读书。我们大量选购书籍、期刊(教师提订什么),每年不定期为教师送书或杂志,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在读书的氛围中,我们自觉地进行着组织自身的改造,积极创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学科组,提升组织学习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使教师着重树立以下几种理念:树立“学习为本”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时处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工作水平,取得长足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做到学习、工作常态化。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的学习与交流,形成以多信息、多反思、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使个人知识储备变为集体的知识资本。树立“创新性学习”的理念,学后要有新的行为,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工作中出新思路、新观点、新做法、新成果。
第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延奎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制管理办法》,并把它做成管理软件,放在校园网上,做到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登录,对培训进行有效管理。
该办法始终把教师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学习要点,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自己整理学习成果。培养教师自我觉察能力和水平,发现自己工作的优点和进步,找到与现代教育要求的差距、与别的教师的差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从教师实际出发,理念联系实际,学得进,用得上。不仅让教师获得知识,而且培养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在积极行动中学习和创新。让教师自评、互评、相互促进,不断发现解决问题,不断寻求新的进步,使教师群体可持续发展。《办法》中的一些学习途径就是要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体现了学用结合、研训结合。重在学习过程,每位教师都能达到,这样教师就能边工作,边学习,边自修,边反思,边整理成果,边完善自己,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实现发展目标。落实六个培训内容:师德陶冶、课堂教学研修、教育教学理论研修、教育科研研修、教学实践技能研修、教师心理健康及人文素养研修。运用多种培训方式:专题讲座、个人自修、小组研讨、“五课”(说课、评课、听课、公开课、竞赛课)活动、读书笔录、案例分析、教学日记、课题带动、技能训练、师徒结对等。
有效的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策略;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振兴之举。
(作者单位:厦门海沧延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