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作的灵感
经过许久的思考我确定下创作的题材与文章的题目,想表现经历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和专业的学习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是专业上的成功?是思想上的成熟?是人生的一段经历?还是其他等等。当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意味着即将踏入社会这一既陌生友熟悉的领域中,难免会产生各种恐慌或是迷茫——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是继续从事本科学习时专业领域的工作?还是换一个与专业无关却可以得到温饱的工作?或是继续深造专业上的学习?种种的方向与选择困扰着我们,从而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失去希望,妥协成为了生存最好的护盾。
是的,我的作品以自己为例,揭露出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纠结和痛苦之情,创作了——《无声的呐喊》这一作品,深入内心剖析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急躁和悲愤,以及无奈通过表现的手法呈现出来。整个画面用了紫色黑色背景来烘托主人公,来营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右上角的两只乌鸦姿态各异,以黑色为主白色勾边营造恐怖怪诞的感觉,右下角以倒立着的人头为树根,树枝和枝桠贯穿整个画面使得更加整体,左上角的人头同样也是惊恐而又无力之感与主人公的表情相互照应,并且也是运用了我喜欢的歌手——玛丽·莲曼森的形象加以变化使氛围更加的怪诞和恐怖。
主人公就是我,我用夸张的表现形式去把手,手臂和脸部表情以及形状都加以变化让其更加符合我想要表达的状态和心情。主人公面部狰狞,用浑身的力量去呐喊,可是整个背景好似把主人公吞噬了一般,失去那种强烈的呐喊的情感,变形的手像干枯的树枝捧着主人公呐喊的脸,更加显得呐喊的苍白无力,然而手臂的粗壮有力也未能把所有力量传递到手和呐喊声中。整个人是坐蹲的姿态,感觉背景所挤压不能释放,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去压迫主人公使得主人公的姿态和呐喊被压抑住了。在整个画面的正下方是一个钟表盘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同样也解释了主人公呐喊的原因之一。
在颜色的处理过程中我也是受到了埃贡·席勒的影响,运用了他的一些色彩构成,夸张的表情和夸张的面部轮廓加强了呐喊的那份力量,但是再色彩的运用中我用了一些蓝色,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的组合,把呐喊的力量有意识的减化了,并且手和手臂的颜色我用到了偏红、偏绿和偏紫的颜色也是有意识的把力量减弱,使画面有种撕拉的纠结感,把“无力的呐喊”表现出来。衣物基本运用了平涂的方式来表现出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个内心反叛的小伙子。钟表运用的黄色和少许蓝色和红色,从背景里脱颖而出,也是突出了时间的重要性。
用时两个月的时间我完成了这幅《无声的呐喊》,对于即将毕业的那份感受和画面融合在一起,也表现了毕业生对即将离开“象牙塔”的那份恐惧和害怕。的确,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毕业”这个话题将会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必经之路,它甚至从上大学直到毕业的前一天都要思考的问题。
(二)创作思路的由来
在绘画的学习当中,我接触到了几种不同的绘画风格,概括的说就是写实和表现。在课程中我不断的探求写实和表现这两种绘画方式时,我发现表现类的绘画手法更加适合我。我可以随心所欲的用颜料在画布上涂抹,为的是表达我当时内心的情感。的确,有很多绘画方式,但我选择了表现,这也为我研究生阶段的确定了方向。
最终,我也确定了使用表现的手法去完成我的创作。我自始相信,若想确定自己创作的绘画风格,必先要去翻阅一些材料,用书籍中的知识来使得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发生变化,所以在创作之前的几个月中我大量阅读文献,比如:鲁虹著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吕彭著的《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0》,我把中国近当代的美术史粗略的了解了一下,发现画家们的画都是时代性的,他们的创作都是围绕着自身以及环境来创作的,这给我很多的启迪与思考。这样,我就落实与生活,落实与环境,画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画出自己生活处境,我想我做到這个就行了。之后我正式的投入到了创作的生活中去了,我确定了自己创作思路,我要画我自己,画我内心情感,画我的生活。
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晚上,我开始了我的创作,我跑到一个荒凉,废弃的公交车站台那边,深蹲下去,然后双手用力的去撕扯脸颊,但是因为是一个春季的雨天,本来是想去做一个疯狂而有力的动作,可是冰冷的雨打在身上,我的动作显得那样的无助,漆黑一片的四周好像要把我吞噬一般缠绕着我。当时我是喊出声来的,但声音却被雨滴打在水泥路上的声音给掩盖了,当时就感到自己是那样的无助,但内心却是无比“澎湃”的。
(三)创作的绘画思路
在拍完我的一系列想要表达的照片之后,我在网上寻找很多关于表现性绘画的作品。比如巴尔蒂斯(1908—2001)的作品,他的画的肢体动作和颜色的运用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画面的荒诞而富有戏剧性使我的创作思路有了一定的启发。
是的,无力中与带着些许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正是我想要的。但是最终吸引我的还是埃贡·席勒的<antonkoliggiovane>。一个赤裸的青年安静而倦怠的后靠在一个木头的椅子上,左手搭在右手手臂上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沉寂在放有木柜的小屋中若有所思。他的肢体语言和颜色是我喜欢的,尤其是颜色。后来我开始模仿他的颜色,并且加入我对自身肢体语言的理解,我开始了第一阶段的人物刻画。我追寻那种颜色和肢体的那种冲突,无力的颜色和有力动作,我开始探求这“有力”与“无力”的相撞会发什么。当我把人物都塑造好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我该用什么样的背景呢?我之前拍摄的公交车站台肯定是不行的,我推翻了之前的所有想象,我开始陷入沉思。
当我有一次陷入困境的时候,我又去了那个被荒废的公交车站台,还是夜晚,依旧是下雨天,我蹲在那边开始寻找最初的感受。突然,那种寒冷和恐惧油然而生,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无助和被黑夜和雨水吞噬的感受。就是它,我要的就是这个。我把那种感受幻想成背景,运用紫色与黑色的交融,我大致上完成了整个氛围的烘托。
(四)创作的心得
一次创作能给我带来什么?也许是人生的一次洗牌。这能非常深刻的把我带入到一个自我的世界中,探寻自我,在探寻中突破自己,给未来有一个完美的铺垫。创作就是这样的,它是艰辛的、痛苦的,同样,也是快乐的。能直面自己的内心深处是需要强大的勇气的,创作时能剖析自己,正真的看清自己,把自己深入到創作中,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的确,每一个创作的灵感、思考都是一个升华,不仅是自身的,也是在绘画中的。
(五)总结
在这个“快餐般”的社会中,在大学里更加应该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至少不让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后悔,并且放松心态去迎接挑战。是的,大学如白驹过隙一般,即将迎来的是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群体之中,这样我们也可以给这四年交上一封满意的答卷。
即将毕业的学生都会恐慌、迷茫,而如今要做的就是不卑不亢,勇于挑战,敢于拼搏,在未来的脱离大学生活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更加铭记这段日子带来的些许迷茫、痛苦和成长,这也会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美好的停留,思考今后要去做什么?什么适合我?这才是上大学的真正的目的。
经过许久的思考我确定下创作的题材与文章的题目,想表现经历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和专业的学习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是专业上的成功?是思想上的成熟?是人生的一段经历?还是其他等等。当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意味着即将踏入社会这一既陌生友熟悉的领域中,难免会产生各种恐慌或是迷茫——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是继续从事本科学习时专业领域的工作?还是换一个与专业无关却可以得到温饱的工作?或是继续深造专业上的学习?种种的方向与选择困扰着我们,从而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失去希望,妥协成为了生存最好的护盾。
是的,我的作品以自己为例,揭露出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纠结和痛苦之情,创作了——《无声的呐喊》这一作品,深入内心剖析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急躁和悲愤,以及无奈通过表现的手法呈现出来。整个画面用了紫色黑色背景来烘托主人公,来营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右上角的两只乌鸦姿态各异,以黑色为主白色勾边营造恐怖怪诞的感觉,右下角以倒立着的人头为树根,树枝和枝桠贯穿整个画面使得更加整体,左上角的人头同样也是惊恐而又无力之感与主人公的表情相互照应,并且也是运用了我喜欢的歌手——玛丽·莲曼森的形象加以变化使氛围更加的怪诞和恐怖。
主人公就是我,我用夸张的表现形式去把手,手臂和脸部表情以及形状都加以变化让其更加符合我想要表达的状态和心情。主人公面部狰狞,用浑身的力量去呐喊,可是整个背景好似把主人公吞噬了一般,失去那种强烈的呐喊的情感,变形的手像干枯的树枝捧着主人公呐喊的脸,更加显得呐喊的苍白无力,然而手臂的粗壮有力也未能把所有力量传递到手和呐喊声中。整个人是坐蹲的姿态,感觉背景所挤压不能释放,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去压迫主人公使得主人公的姿态和呐喊被压抑住了。在整个画面的正下方是一个钟表盘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同样也解释了主人公呐喊的原因之一。
在颜色的处理过程中我也是受到了埃贡·席勒的影响,运用了他的一些色彩构成,夸张的表情和夸张的面部轮廓加强了呐喊的那份力量,但是再色彩的运用中我用了一些蓝色,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的组合,把呐喊的力量有意识的减化了,并且手和手臂的颜色我用到了偏红、偏绿和偏紫的颜色也是有意识的把力量减弱,使画面有种撕拉的纠结感,把“无力的呐喊”表现出来。衣物基本运用了平涂的方式来表现出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个内心反叛的小伙子。钟表运用的黄色和少许蓝色和红色,从背景里脱颖而出,也是突出了时间的重要性。
用时两个月的时间我完成了这幅《无声的呐喊》,对于即将毕业的那份感受和画面融合在一起,也表现了毕业生对即将离开“象牙塔”的那份恐惧和害怕。的确,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毕业”这个话题将会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必经之路,它甚至从上大学直到毕业的前一天都要思考的问题。
(二)创作思路的由来
在绘画的学习当中,我接触到了几种不同的绘画风格,概括的说就是写实和表现。在课程中我不断的探求写实和表现这两种绘画方式时,我发现表现类的绘画手法更加适合我。我可以随心所欲的用颜料在画布上涂抹,为的是表达我当时内心的情感。的确,有很多绘画方式,但我选择了表现,这也为我研究生阶段的确定了方向。
最终,我也确定了使用表现的手法去完成我的创作。我自始相信,若想确定自己创作的绘画风格,必先要去翻阅一些材料,用书籍中的知识来使得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发生变化,所以在创作之前的几个月中我大量阅读文献,比如:鲁虹著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吕彭著的《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0》,我把中国近当代的美术史粗略的了解了一下,发现画家们的画都是时代性的,他们的创作都是围绕着自身以及环境来创作的,这给我很多的启迪与思考。这样,我就落实与生活,落实与环境,画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画出自己生活处境,我想我做到這个就行了。之后我正式的投入到了创作的生活中去了,我确定了自己创作思路,我要画我自己,画我内心情感,画我的生活。
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晚上,我开始了我的创作,我跑到一个荒凉,废弃的公交车站台那边,深蹲下去,然后双手用力的去撕扯脸颊,但是因为是一个春季的雨天,本来是想去做一个疯狂而有力的动作,可是冰冷的雨打在身上,我的动作显得那样的无助,漆黑一片的四周好像要把我吞噬一般缠绕着我。当时我是喊出声来的,但声音却被雨滴打在水泥路上的声音给掩盖了,当时就感到自己是那样的无助,但内心却是无比“澎湃”的。
(三)创作的绘画思路
在拍完我的一系列想要表达的照片之后,我在网上寻找很多关于表现性绘画的作品。比如巴尔蒂斯(1908—2001)的作品,他的画的肢体动作和颜色的运用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画面的荒诞而富有戏剧性使我的创作思路有了一定的启发。
是的,无力中与带着些许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正是我想要的。但是最终吸引我的还是埃贡·席勒的<antonkoliggiovane>。一个赤裸的青年安静而倦怠的后靠在一个木头的椅子上,左手搭在右手手臂上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沉寂在放有木柜的小屋中若有所思。他的肢体语言和颜色是我喜欢的,尤其是颜色。后来我开始模仿他的颜色,并且加入我对自身肢体语言的理解,我开始了第一阶段的人物刻画。我追寻那种颜色和肢体的那种冲突,无力的颜色和有力动作,我开始探求这“有力”与“无力”的相撞会发什么。当我把人物都塑造好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我该用什么样的背景呢?我之前拍摄的公交车站台肯定是不行的,我推翻了之前的所有想象,我开始陷入沉思。
当我有一次陷入困境的时候,我又去了那个被荒废的公交车站台,还是夜晚,依旧是下雨天,我蹲在那边开始寻找最初的感受。突然,那种寒冷和恐惧油然而生,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无助和被黑夜和雨水吞噬的感受。就是它,我要的就是这个。我把那种感受幻想成背景,运用紫色与黑色的交融,我大致上完成了整个氛围的烘托。
(四)创作的心得
一次创作能给我带来什么?也许是人生的一次洗牌。这能非常深刻的把我带入到一个自我的世界中,探寻自我,在探寻中突破自己,给未来有一个完美的铺垫。创作就是这样的,它是艰辛的、痛苦的,同样,也是快乐的。能直面自己的内心深处是需要强大的勇气的,创作时能剖析自己,正真的看清自己,把自己深入到創作中,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的确,每一个创作的灵感、思考都是一个升华,不仅是自身的,也是在绘画中的。
(五)总结
在这个“快餐般”的社会中,在大学里更加应该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至少不让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后悔,并且放松心态去迎接挑战。是的,大学如白驹过隙一般,即将迎来的是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群体之中,这样我们也可以给这四年交上一封满意的答卷。
即将毕业的学生都会恐慌、迷茫,而如今要做的就是不卑不亢,勇于挑战,敢于拼搏,在未来的脱离大学生活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更加铭记这段日子带来的些许迷茫、痛苦和成长,这也会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美好的停留,思考今后要去做什么?什么适合我?这才是上大学的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