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能动性决定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灵动性,也决定了组织精准高效课堂的难度。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从主题、设计、目标、内容四个方面探索心理辅导活动课达到精准教学的方法,以期增强辅导效果、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助人自助”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精准教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2-0023-04
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一趟心灵列车,教师就像车上的解说员,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就像风景,学生是车上的乘客。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欣赏风景,倾听解说,有思有悟,有行动。要实现高效,唯有精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每个细节,方能让学生陶醉于“竹外桃花三两枝”,如沐春风,忘却时间。
一、投石问路——集疑答惑让主题精准化
心理辅导活动课前进行调查研究是为了让辅导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满足更多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为了更科学、更系统地进行心理辅导,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为了更精准地设计、安排活动内容,是我们探索心理辅导活动课授课模式的必经之路。
(一)系统性调查
随着年龄的递增,学生的心理困惑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对各个学段学生心理需求的调查就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通过设计问卷、访谈、资料收集等多种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再对数据或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和统计分析,最后集体研讨学生当前存在或潜在的心理困惑,让教师在最开始就对学生的学情有精准的把握(如图1所示)。
(二)主题性调查
在系统性调查的基础上,不同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需要安排不同形式的课前调查,旨在精准定位符合不同年龄和不同群体的学生特点的活动目标,为设计最佳的启迪思维和触动内心的活动做铺垫。
二、寻根溯源——理论架构让设计精准化
在心理学中,专业的理论涵盖人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问题。研究分析与主题相关的理论,能让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科学合理,让环节设计层层深入,让活动实施更触动“生”心,让成效内化更广泛持久。
以获得浙江省第二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课例“勇敢”为例,这节课的活动安排简单又走心,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从始至终,精准到仅仅只通过游戏规则的微调,就启迪全体学生直指内心的思考,使学生收获满满。反观这节课,我们研究有关培养学生勇敢品质的相关理论,发现其中有这样的奥秘:这节课首先从“勇敢”的外延出发,让学生进行区分并谈谈自己对勇敢的理解;接着从“勇敢”的内涵着手,让学生通过三轮游戏,一步步深入理解何为勇敢,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活动的愉悦,获得心灵的成长(如图2所示)。
三、百炼成钢——有效评价让目标精准化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必须做到合理、全面、明确,因为目标是执教教师心中的导航卫星,随时监测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偏航现象,是整节活动课内容选择与设计的基石。目标是辅导效果评价的灵魂,和评价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评价能促进目标的定位,更契合心理辅导课的宗旨“适合学生,启发思考,触及内心,引发领悟,助人自助”,能让目标定位面向全体学生“知、情、意、行”的整合,能让目标明晰地定位到每个环节中的关键节点。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因此有效的评价必须是综合心理辅导活动课参与者的反馈,包括执教教师反馈、学生反应、课堂观察三方面的内容。我们设计了“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教学反馈记录表”,内容涵盖了执教教师对活动设计的反思、对自身执教行为的反思、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思、对课堂生成处理的反思、收获感受等;学生在这节课中的收获、上课时的感受、反馈的问题等;听课教师观察到的学生教师行为、改进补救措施的思考等,通过运用反馈表,对课堂教学实践情况及时反馈。全面有效的评价让辅导目标不断趋向精准,真正处于核心引领地位。
【案例】
1.初定目标
以“遇见更好的自己”为例,在叙事治疗理论的指引下,围绕主题确定了五个辅导目标(见表1)。
2.有效评价
在这节课后,我们运用“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教学反馈记录表”进行访谈记录。
3.精准目标
根据师生填写的课堂教学反馈表,我们不难发现:目标的定位要更关注课堂氛围,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目标定位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分享;目标定位要更加简洁明了,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于是,我们通过一个活动和一个积极正向问题的锁定,修改并确定四个辅导目标:
(1)通过视频引导,让学生感受成长路上不如意的存在是正常现象,让“我们试试吧”成为鼓励自己的口头语。
(2)在同心圆最内圈涂色,回忆并感知自身问题的存在;通过“命名”将问题与自己分开,形成与问题对抗的勇气。
(3)开展“天气知我心”从小组到团体的活动,启迪学生从自身变化、他人变化、周围环境变化思考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4)同心圆最外圈回忆最好的控制经历,并围绕“什么时候,能把自己的问题故事控制得比较好”进行深入思考,找到对抗问题的方法,在群体中分享,增强对抗问题的力量。
四、不拘一格——打磨活动让内容精准化
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包含四个环节:暖身活动、团体转换、团体工作和团体结束。各个环节中的内容是否能达到我们预设的目标,一方面要看各个环节中活动是否合理,流程是否有规划,是否细心设计;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互动。为了达成总目标,突出整体辅导效果,所有的活动应环环相扣、循序漸进。
(一)暖身活动建关系:源于生活,暖身暖心
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要达到辅导目标,必须让学生有一种温暖的情绪状态,在安全、开放、轻松的气氛中,开放心灵,获取成长的经验。打磨暖身活动“细化流程小步去体验,温和放松大胆去思考”,让活动起到“暖身更暖心”的作用,就像催化剂一样加速心灵反应。 比如,在二年级上学期执教“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的暖身活动时,因为学生刚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他们的理解力、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都比较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改编日常生活中一个简单的行为“捶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方便学生理解,促进活动有序开展;抽取部分学生反复实践,用方便简洁的步骤来组织,方便学生操作,促进效果生成。
(二)转换工作谋提升:源于需求,动脑走心
顾名思义,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核心是“活动”,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活动的灵魂所在。创意活动或情境的设计,能有效打破课堂沉默,启发学生思考,走进学生心灵,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是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重点。学生在课堂环节中承担的角色、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调控把握、学生内心获得持续深入的敲击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成功的三大关键因素。
1.精角色,准承担。心理辅导活动课强调学生获得体验,继而生成感悟,注重集体支持,从而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必须让学生都取得角色扮演的机会,在安全自由的氛围中敢于尝试新的经验,直面行为结果,在集体中获得力量。
以四年级“做情绪的主人”一课中“烦恼大拍卖”活动为例。整节课的核心目标是在同伴相互分享日常生活中驱除烦恼的方法,然后学会迁移运用,在自己遇到烦恼的时候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调节。设想,若是纯粹让学生分享驱除烦恼的方法,那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我们琢磨让学生的方法“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于是,经过一系列活动前准备后,学生以“拍卖”烦恼的形式获得小组需处理的烦恼,以“重点演绎烦恼解决过程”为指挥棒承担角色。角色扮演,情境再现,在对话互动过程中,感知方法运用的过程,获得体验与成长。
2.精挑战,准平衡。在情境或活动设计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为准线进行安排。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任务,能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个人或同伴的共同努力能够完成。如果过于简单或过分难,那么学生没有参与的热情,也不可能产生情感体验。作为辅导教师,要把握好活动的平衡点,此时此刻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许一个眼神,一句话都是让学生继续参与活动的动力和支柱。
【课堂实录】
1.活动内容:二年级“快乐拼图”。
2.活动核心目标:在拼图挑战中,感受助人时内心的复杂过程,体验助人的快乐。
3.实录节选:
师:时间到了,恭喜完成的小组获得奖励。很遗憾(手摸着不舍回座位的孩子的头),没有完成的小组请先回座位加入我们的分享活动。我们先请最快完成的小组分享你们的经过。
组4代表:我们组员很团结,很快发现少了哪个部位的拼图,就赶紧到最近的第五小组去借,正好他们多出了那一块拼图,非常顺利,所以很快。
师:那你们小组应该对他们小组说点什么呢?
组4:感谢第五小组!谢谢!
组2代表:我们也是很快发现少了一块的,到第3组去借,他们借给了我们,可是最后发现他们自己反而少了一块,没有拼图成功。
师:接着又发生什么?
组3代表:我们后悔了,想去要回,可是他们没有同意,我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游戏规则规定借出后不得要回。
师:老师感觉你们现在挺开心的(教师微笑地看着他们),那第三小组的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
组3代表:一开始,看到第二小组的同学那么开心,我们很失落,但是现在已经过了几分钟了,心情好多了,觉得帮助了他们,也挺开心的。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我们的第三小组体验到了与众不同的开心。
师:老师发现1和3两个小组没有完成拼图,那给你们两组一个建议(目光关注到所有的孩子,意味深长地):只要有一个小组拿出一块给另一个小组,有一个小组就能完成,获得奖励了?组内商量一分钟,你们觉得老师的主意怎样,可行吗?
组1学生:我不同意,我很想亲眼看看拼出来的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师:嗯,老师理解你的心情,我也好奇,想知道呢。
组3学生:我不同意,我很想赢的,想获得奖励。给他们一块,那就我们小组什么都没了,我不要。
师:谁都想赢得比赛,为自己的小团队赢得奖励,理解你。
组6代表:我们小组商量决定了,把我们完整的拼图拿出两块给他们,这样他们的心愿都能完成了。(学生自发的掌声)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精准地设计了集“竞争和合作”一体的活动,创意设置缺少图片的情境,学生在挑战过程中激荡思维,激发情感。教师准确运用语言、目光和肢体动作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被理解、被保护的感觉,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学生乐意继续参加活动,愿意分享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3.精互动,准渐进。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渐进的活动只是一个载体,活动后螺旋上升的互动分享才是精髓。因此要树立学生是解决自身问题专家的意识,在接纳的氛围中,通过真诚的互动分享,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自我探索,促成学生从他助互助到自助。
(三)结束整合促内化:源于行动,领悟入心
一节活动内容精准、互动分享顺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团体结束阶段,一定能叩启学生心灵之门,唤醒学生原有经验,整合即时经验,引发学生领悟,生成蜕变成长的灵感与动力。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束不是学生探索自我之旅的结束,而是新的起点。为了深化辅导效果,为了辅导效果能植入学生心里,内化成为习惯,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立即采取行动,另一方面需要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将课堂中所悟、所得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最后,还需要安排心理辅导延伸课来反馈生活实践中的收获与困惑,这往往能产生新的活动契机。
总之,心理辅导活动课犹如一池春江水,学生浸润其中,他们的所感所得所悟是评价课堂是否精准有效的温度计。因此,我们必须以生为本,全局规划,深入实践,精准把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设计、目标和内容,才能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绍彭.读懂教材,精准教学,追求高效课堂[J].教育觀察,2018(1):115-117.
[2]练至高.教学设计视野下课堂“精准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6):7-9.
[3]刘宣文.心理咨询技术与应用[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湖州,313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关键词〕精准教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2-0023-04
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一趟心灵列车,教师就像车上的解说员,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就像风景,学生是车上的乘客。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欣赏风景,倾听解说,有思有悟,有行动。要实现高效,唯有精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每个细节,方能让学生陶醉于“竹外桃花三两枝”,如沐春风,忘却时间。
一、投石问路——集疑答惑让主题精准化
心理辅导活动课前进行调查研究是为了让辅导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满足更多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为了更科学、更系统地进行心理辅导,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为了更精准地设计、安排活动内容,是我们探索心理辅导活动课授课模式的必经之路。
(一)系统性调查
随着年龄的递增,学生的心理困惑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对各个学段学生心理需求的调查就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通过设计问卷、访谈、资料收集等多种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再对数据或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和统计分析,最后集体研讨学生当前存在或潜在的心理困惑,让教师在最开始就对学生的学情有精准的把握(如图1所示)。
(二)主题性调查
在系统性调查的基础上,不同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需要安排不同形式的课前调查,旨在精准定位符合不同年龄和不同群体的学生特点的活动目标,为设计最佳的启迪思维和触动内心的活动做铺垫。
二、寻根溯源——理论架构让设计精准化
在心理学中,专业的理论涵盖人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问题。研究分析与主题相关的理论,能让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科学合理,让环节设计层层深入,让活动实施更触动“生”心,让成效内化更广泛持久。
以获得浙江省第二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课例“勇敢”为例,这节课的活动安排简单又走心,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从始至终,精准到仅仅只通过游戏规则的微调,就启迪全体学生直指内心的思考,使学生收获满满。反观这节课,我们研究有关培养学生勇敢品质的相关理论,发现其中有这样的奥秘:这节课首先从“勇敢”的外延出发,让学生进行区分并谈谈自己对勇敢的理解;接着从“勇敢”的内涵着手,让学生通过三轮游戏,一步步深入理解何为勇敢,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活动的愉悦,获得心灵的成长(如图2所示)。
三、百炼成钢——有效评价让目标精准化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必须做到合理、全面、明确,因为目标是执教教师心中的导航卫星,随时监测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偏航现象,是整节活动课内容选择与设计的基石。目标是辅导效果评价的灵魂,和评价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评价能促进目标的定位,更契合心理辅导课的宗旨“适合学生,启发思考,触及内心,引发领悟,助人自助”,能让目标定位面向全体学生“知、情、意、行”的整合,能让目标明晰地定位到每个环节中的关键节点。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因此有效的评价必须是综合心理辅导活动课参与者的反馈,包括执教教师反馈、学生反应、课堂观察三方面的内容。我们设计了“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教学反馈记录表”,内容涵盖了执教教师对活动设计的反思、对自身执教行为的反思、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思、对课堂生成处理的反思、收获感受等;学生在这节课中的收获、上课时的感受、反馈的问题等;听课教师观察到的学生教师行为、改进补救措施的思考等,通过运用反馈表,对课堂教学实践情况及时反馈。全面有效的评价让辅导目标不断趋向精准,真正处于核心引领地位。
【案例】
1.初定目标
以“遇见更好的自己”为例,在叙事治疗理论的指引下,围绕主题确定了五个辅导目标(见表1)。
2.有效评价
在这节课后,我们运用“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教学反馈记录表”进行访谈记录。
3.精准目标
根据师生填写的课堂教学反馈表,我们不难发现:目标的定位要更关注课堂氛围,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目标定位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分享;目标定位要更加简洁明了,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于是,我们通过一个活动和一个积极正向问题的锁定,修改并确定四个辅导目标:
(1)通过视频引导,让学生感受成长路上不如意的存在是正常现象,让“我们试试吧”成为鼓励自己的口头语。
(2)在同心圆最内圈涂色,回忆并感知自身问题的存在;通过“命名”将问题与自己分开,形成与问题对抗的勇气。
(3)开展“天气知我心”从小组到团体的活动,启迪学生从自身变化、他人变化、周围环境变化思考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4)同心圆最外圈回忆最好的控制经历,并围绕“什么时候,能把自己的问题故事控制得比较好”进行深入思考,找到对抗问题的方法,在群体中分享,增强对抗问题的力量。
四、不拘一格——打磨活动让内容精准化
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包含四个环节:暖身活动、团体转换、团体工作和团体结束。各个环节中的内容是否能达到我们预设的目标,一方面要看各个环节中活动是否合理,流程是否有规划,是否细心设计;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互动。为了达成总目标,突出整体辅导效果,所有的活动应环环相扣、循序漸进。
(一)暖身活动建关系:源于生活,暖身暖心
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要达到辅导目标,必须让学生有一种温暖的情绪状态,在安全、开放、轻松的气氛中,开放心灵,获取成长的经验。打磨暖身活动“细化流程小步去体验,温和放松大胆去思考”,让活动起到“暖身更暖心”的作用,就像催化剂一样加速心灵反应。 比如,在二年级上学期执教“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的暖身活动时,因为学生刚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他们的理解力、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都比较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改编日常生活中一个简单的行为“捶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方便学生理解,促进活动有序开展;抽取部分学生反复实践,用方便简洁的步骤来组织,方便学生操作,促进效果生成。
(二)转换工作谋提升:源于需求,动脑走心
顾名思义,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核心是“活动”,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活动的灵魂所在。创意活动或情境的设计,能有效打破课堂沉默,启发学生思考,走进学生心灵,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是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重点。学生在课堂环节中承担的角色、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调控把握、学生内心获得持续深入的敲击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成功的三大关键因素。
1.精角色,准承担。心理辅导活动课强调学生获得体验,继而生成感悟,注重集体支持,从而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必须让学生都取得角色扮演的机会,在安全自由的氛围中敢于尝试新的经验,直面行为结果,在集体中获得力量。
以四年级“做情绪的主人”一课中“烦恼大拍卖”活动为例。整节课的核心目标是在同伴相互分享日常生活中驱除烦恼的方法,然后学会迁移运用,在自己遇到烦恼的时候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调节。设想,若是纯粹让学生分享驱除烦恼的方法,那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我们琢磨让学生的方法“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于是,经过一系列活动前准备后,学生以“拍卖”烦恼的形式获得小组需处理的烦恼,以“重点演绎烦恼解决过程”为指挥棒承担角色。角色扮演,情境再现,在对话互动过程中,感知方法运用的过程,获得体验与成长。
2.精挑战,准平衡。在情境或活动设计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为准线进行安排。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任务,能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个人或同伴的共同努力能够完成。如果过于简单或过分难,那么学生没有参与的热情,也不可能产生情感体验。作为辅导教师,要把握好活动的平衡点,此时此刻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许一个眼神,一句话都是让学生继续参与活动的动力和支柱。
【课堂实录】
1.活动内容:二年级“快乐拼图”。
2.活动核心目标:在拼图挑战中,感受助人时内心的复杂过程,体验助人的快乐。
3.实录节选:
师:时间到了,恭喜完成的小组获得奖励。很遗憾(手摸着不舍回座位的孩子的头),没有完成的小组请先回座位加入我们的分享活动。我们先请最快完成的小组分享你们的经过。
组4代表:我们组员很团结,很快发现少了哪个部位的拼图,就赶紧到最近的第五小组去借,正好他们多出了那一块拼图,非常顺利,所以很快。
师:那你们小组应该对他们小组说点什么呢?
组4:感谢第五小组!谢谢!
组2代表:我们也是很快发现少了一块的,到第3组去借,他们借给了我们,可是最后发现他们自己反而少了一块,没有拼图成功。
师:接着又发生什么?
组3代表:我们后悔了,想去要回,可是他们没有同意,我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游戏规则规定借出后不得要回。
师:老师感觉你们现在挺开心的(教师微笑地看着他们),那第三小组的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
组3代表:一开始,看到第二小组的同学那么开心,我们很失落,但是现在已经过了几分钟了,心情好多了,觉得帮助了他们,也挺开心的。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我们的第三小组体验到了与众不同的开心。
师:老师发现1和3两个小组没有完成拼图,那给你们两组一个建议(目光关注到所有的孩子,意味深长地):只要有一个小组拿出一块给另一个小组,有一个小组就能完成,获得奖励了?组内商量一分钟,你们觉得老师的主意怎样,可行吗?
组1学生:我不同意,我很想亲眼看看拼出来的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师:嗯,老师理解你的心情,我也好奇,想知道呢。
组3学生:我不同意,我很想赢的,想获得奖励。给他们一块,那就我们小组什么都没了,我不要。
师:谁都想赢得比赛,为自己的小团队赢得奖励,理解你。
组6代表:我们小组商量决定了,把我们完整的拼图拿出两块给他们,这样他们的心愿都能完成了。(学生自发的掌声)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精准地设计了集“竞争和合作”一体的活动,创意设置缺少图片的情境,学生在挑战过程中激荡思维,激发情感。教师准确运用语言、目光和肢体动作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被理解、被保护的感觉,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学生乐意继续参加活动,愿意分享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3.精互动,准渐进。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渐进的活动只是一个载体,活动后螺旋上升的互动分享才是精髓。因此要树立学生是解决自身问题专家的意识,在接纳的氛围中,通过真诚的互动分享,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自我探索,促成学生从他助互助到自助。
(三)结束整合促内化:源于行动,领悟入心
一节活动内容精准、互动分享顺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团体结束阶段,一定能叩启学生心灵之门,唤醒学生原有经验,整合即时经验,引发学生领悟,生成蜕变成长的灵感与动力。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束不是学生探索自我之旅的结束,而是新的起点。为了深化辅导效果,为了辅导效果能植入学生心里,内化成为习惯,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立即采取行动,另一方面需要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将课堂中所悟、所得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最后,还需要安排心理辅导延伸课来反馈生活实践中的收获与困惑,这往往能产生新的活动契机。
总之,心理辅导活动课犹如一池春江水,学生浸润其中,他们的所感所得所悟是评价课堂是否精准有效的温度计。因此,我们必须以生为本,全局规划,深入实践,精准把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设计、目标和内容,才能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绍彭.读懂教材,精准教学,追求高效课堂[J].教育觀察,2018(1):115-117.
[2]练至高.教学设计视野下课堂“精准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6):7-9.
[3]刘宣文.心理咨询技术与应用[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湖州,313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