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突围现实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次展览中,我将重点介绍那些没有依附于任何一种既成的艺术形态或形式,而是通过挖掘身体与“现实”之间的直接关系,尝试理解世界本原的艺术家们。
  现实在他们的作品中是基于身体与世界间的关系。这些作品并没有模仿或是理想化这个世界,而是通过理解、诠释世界,在艺术家的想象中重新建构而成,因此是艺术家们利用了真实的感觉。与表演性密不可分的身体能力、细腻的感性、物质和空间,以及洞察时代潮流的能力,都要归结于转瞬即逝间感觉和认知到的现实。本次展览从龙美术馆馆藏的亚洲艺术家作品中甄选一百件,分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抽象表现的绘画作品。不同于所谓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而是更加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东亚,表现主义方面的要素和抽象大多与水墨画的创作方法息息相关。主要是利用水墨画的一些天然属性,如时间性、墨汁的渗透与晕染带来的微妙效果,直观又间接地控制的方法。融合水墨画与西方现代绘画的是赵无极。在吴大羽、田中敦子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包含几何学图形,更具结构性的作品。例如白发一雄、山皂本昭三的作品把行为直接体现在画布上,画面洋溢着生命力,他们与周春芽、黄锐这些艺术家气势磅礴、充满激情的笔触具有共通之处。蔡国强的作品则让素材本身的性质自由发挥,构成画面。火药绘画,其爆炸燃烧痕迹留下的透明感中呈现的复杂形态与富有意味的构图,将亚洲的抽象性与美学推动到概念艺术的层次。行为性也体现在对待物理物质的方式上。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名和晃平利用重力让颜料自然垂落创作的Direction。这种垂直性与西方绘画中“崇高(的神力)”不同,是更加自然的。让我们再来看吕振光的画,他的作品中各种柔和的色彩垂直而下分割开来。刘群灵活运用数码化线条和几何图形的物质性来表现速度,他的创作手法与名和晃平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第一部分的展厅墙面贴上了一些镜子,观众自己和绘画作品同时映照在镜子中。这样的空间设计是为了使观众可以感受到自身身体的参与性。中间放置的三座雕塑象征性地表现了身体与机械、科技进步的关系,以及与物质的关联。白南准通过机器人和人体电视暗示与世界的联系。名和晃平的雕塑是在电脑上看到被像素解析的图像之后,网购了鹿的标本,再用水晶珠布满其表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无法触碰对象(生物)的真实表面,现在只能透过我们的媒介远远地接触这个世界的现实。展望那游动形态的银色岩石,通过视觉操作,人们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形态,及其类似那些自然界存在的奇石。
  第二部分展示了更加还原本质的、内省的、现象学手法的作品。其核心是被称为“物派”的艺术表现运动。日本在70年代,产生了反对接纳当时社会变革与欧美影响的思潮,一些艺术家主张转向精神内省,追求与事物(matter)和知觉之间的关系。展出作品包括营木志雄、李禹焕、梗仓康二以平面为主的作品,他们认为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会在空间中产生新的“情况”。禅庭等作品中可以看到由还原与关联性建构的更深层次的精神空间。这正反映出来自中国的禅在韩国、日本以更加洗练、还原本质的形态保留下来的文化史。
  梗仓康二渗透颜料的油画布,李禹焕作品中连续的垂直笔迹等,都将物质本身的形态升华为形而上学的表现。同时,丁乙的作品利用布面的织孔和几何图样原始的差异和反复性,扩张到整个画面。
  第三部分展示了从现代派绘画直到当今的具象绘画。参展艺术家有受马蒂斯式色彩和形状影响的兄岛善三郎、丁衍庸;也有通过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现代人的阴暗和真实内心纠葛的方力钧、石田撒也等人的作品。透过方力钧和石田撤也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画面、形状及色彩运用的技巧在各自个性的驱使下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一窥描绘情景和人等的绘画历史。通过第三部分可以了解到龙美术馆馆藏侧重的方向之一,即温暖与人性。
  第四部分是波普艺术。其中包括中国的政治波普和以日本为主的利用流行元素创作的作品。中国的政治波普,其社会批判性的水平与流行符号、日常图像、文字等的运用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字,徐冰创作的新文字向我们暗示了一个崭新的思维体系。改变动物和人类形态的王广义:将大笑的人物群置于各种情境,并融入讽刺性与幽默感的岳敏君;将文字与图案组合在一起的吴山专和英格等。善于借用亚文化中的动漫角色和形象的村上隆;虽然富有诗意,但以孩子的视角敏锐批判大人世界的奈良美智;将少女们的梦和社会批判掺杂在一起的高野绫;还有刘释等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作为微波普艺术,从各自的角度,通过自己独到的展望和描绘对社会进行批判。尤其是通过孩子的形象传达出的“可爱的”未成熟与纯真,其中寓意批判性的观点,这也是亚洲波普艺术的特征之一。
  本次展览通过这四部分重点展现了亚洲艺术的多样性与部分特征。通过这些馆藏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具有一种力量,是一种在解构限前的现实并转化为另一种真实后,能够对现实进行深入洞察和批判,同时不失人性与想象力,可以坚韧生存下去的力量。
其他文献
当我们在说“聆听”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既然耳朵没有如眼皮那样的遮蔽物,我们的身体就多少有一点强迫我们去“听”的意思。不仅如此,耳朵天然地限定了我们的“感知区间”,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这一听觉的天然区间被物理局限包裹着,是构成我们存在的感知家园的重要组成。这种人与自然之物的内在关系决定了我们能够在何时、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感知这个世界。可以说,听觉叩开了人类熟知的存在家园。  严格地讲,听觉和触
期刊
伴随着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进程,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将于2016年3月举行,届时一百余位海内外著名艺术家的三百余件水墨作品参展交流。同期将举办“第八届深圳水墨论坛”邀请十六位著名美术理论家批评家进行学术研讨。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是经文化部批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以水墨艺术为专题的常设性国际艺术展事。本届双年展,由董小明担任总策划,包含主题展、特别展和专题展三个板块,由深圳画院联合关
期刊
兰迪(以下简称“兰”):叶永青老师作为川美“学生自选作品展”的亲历者,您现在对当年的事情保留怎样的记忆呢?  叶永胄(以下简称“叶”):纠正一下:“自选作品展”涉及两方面,包括教师和学生两种。学生和教师自选作品展是80年代中期在川美出现的新事物,我当时是分别在绘画系和师范系担任教职,同时协助魏传义先生组织所有的川美油画对外交流展览。我当年执教的班是从81、82级油画系到81级、83级师范系,当时我
期刊
对苏畅来说,作品是源自内心的一种印记,而非外在景观的再造。其中所含的历史和时间的痕迹不过是他作品无意的反射。苏畅的创作一直围绕着城市进行,与其说他的作品与城市相关,不如说他其实描述的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苏畅一直工作生活在上海,生于斯,长于斯,期间的一草、一木、一建筑……那些印在心中的痘,那种对“物”的感触,都被他反映在作品中。这种对城市肌理的探索,带有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的烙印,这其实也是他对
期刊
上星期接到贾方舟老师打来的电话,得知他将要策划一个名叫“激活传统”的学术展览,共邀请了六位十分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其中就有著名艺术家尚扬先生。他还对我说,由于先生与我都从湖北走出来,所以特别希望我能撰写一篇文章,以用于展览的画册中。我很快就同意了,因为在我看来,先生的创作之路无论是对于一味追求“西方化”的创作思路,还是对于一味追求所谓“传统化”的创作思路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我甚至觉得,在极端化民
期刊
事实上,早在19世纪库尔贝、马奈那里,艺术就已经被裹挟在资本系统和阶级意识形态的结构中。纽约画派的艺术家们尽管针对的是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理性的、僵化的,同时又疯狂的、失控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但以白人、异性恋者、男性为基本条件的中产阶级却又构成了他们的主体。在社会学家米尔斯(C.Wright Mills)看来,美国的民主实际是一个会让多数人丧失权力的政治体系,权力集中在财阀和统治精英手中。而无力感与
期刊
我写了二十多年小说,出版了四部长篇。我估计,我的小说读者不超过几百人,或许,两百人都不到。在很少的读者中,许多还是我的亲朋好友。他们读我的小说——或者仅仅随手翻翻,可能只是出于对我的支持和同情。今天,小说的命运够悲催,我听到许多唱衰小说的论调,理由各异,根源却相同:小说读者越来越少了。这是不对的。小说读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多——我指的是各种畅销小说和网络小说的读者。我不关心小说读者的多寡。我只考虑
期刊
在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艺术家中,展望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他的艺术实验像是一场在趣味、心性和感官世界中不断寻找平衡的智力游戏,它不断带来惊喜和高潮,但却从来不提供清晰的答案,他是少数几位在自己设置的艺术问题中进行独立工作的艺术家之一。  展望艺术的真正起点来源于对“太湖石”的思考,但二十年来这个象征母题本身却像一个无法确定终点的智力迷宫,理解这个迷宫需要阿里阿德涅的线团。《
期刊
“世代转化的中国创造”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在丹麦的第二大城市奥胡斯的一次集中、大规模的展示。此次展览将展出二十四位艺术家的三十余件影像、摄影、装置、绘画、雕塑等多媒介作品,是东、西两方策展人其同于中国实地考察艺术家工作室、挑选作品并作深入讨论后的一次视觉呈现与文化交流。此次展览将以一种“抽样调查”的方式为丹麦的观众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不同代际艺术家创作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衔接与转
期刊
1990年11月的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四川美院美研所的信,内容大概是说我毕业创作的三联画《茶馆系列》参加在香港的“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已经卖掉了,让我回学校领取画款。  我这才恍然想起毕业展的时候,有一天毕业创作指导老师张晓刚带来了一个穿西装、白衬衣的高大香港人,在我们的展厅里转了一圈,后来他在我的作品前站了一会儿,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香港十三艺廊李雪庐”。晓刚老师悄悄告诉我,他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