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纪录片的使命在这个时代前所未有地沉重起来。环保、生态、濒危动物——几乎每一个风光旖旎的镜头背后都有着一颗为地球未来忧虑的心。
1956年,法国导演雅克?伊夫?考斯特的纪录片《沉默的世界》首次赢得夏纳金棕榈大奖。借助镜头的延伸,人类惊叹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是如此的神奇。片中杀死鲨鱼的血腥镜头与当下的环保思想是相悖离的,从中可见当时的纪录片还仅局限于展示神奇的自然。
继《沉默的世界》后,雅克?伊夫?考斯特走上了海洋纪录片之路,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儿子——《3D深海探秘》制片人让?迈克尔?考斯特。
《3D深海探秘》是一部在联合国环境发展署和“迪斯尼自然”资金支持下以3D技术拍摄的影片,使普通观影变成一次“潜水”——美丽的海底世界被推近到眼前。
高新科技的支持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在影片《海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技术创新,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影片中一个海豚捕食的场景,因为海豚游动速度太快,摄制组改进拍摄技术,耗时三年才完成。影片所展示的海底世界动人心魄,令观者惊叹,每一位看过此片的人都无法忘记那些海洋生物生动的表情。与经典海洋纪录片《深蓝》《亚特兰蒂斯》不同,以《海洋》为代表的一类自然纪录片更着意于生物的情感刻画。
打动人心——这是许多纪录片共同追求的境界,《帝企鹅日记》、《北极故事》、《白色星球》、《微观世界》等均是如此,无论展示动物之间的亲情、生存之艰辛、生命之奇妙,都精准唯美到令人窒息。
当然,不是每一部纪录片都温情脉脉。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中触目惊心的杀戮赤裸裸地把海豚的鲜血与人类的欲望呈现在人类面前:一个宁静的小村落,在每年固定的日子里成为海豚屠宰场。相同题材的电影还有2007年加拿大纪录片《鲨鱼海洋》。作为地球上数目最为庞大、体重超过45公斤的顶级捕食者——鲨鱼,由于人类的贪婪,被大肆捕杀。被随意杀害的海豚、鲨鱼无声地在岸边、水中挣扎,拍岸的海水一片血红——震撼的镜头与影片本身的拍摄难度,的确强过“珍爱鲨鱼,远离鱼翅”的口号。
然而,极端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对有限类别动物的拯救义举,使得纪录片的作用有被异化之嫌——到底纪录片的作用是忠实纪录还是有目的的“看见”?那些与海豚、鲨鱼同等命运、被人类食用的生物难道就不值得拯救吗?
客观看待今天的环境对地球上各种生物造成的影响,人类与动物并没有太大差别。
2009年在全球上映的《家园》历时15年筹备,穿越54个国家120个地区拍摄,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影片把镜头从地面拉起,升空俯瞰,以一种造物主的视角,悲悯地浏览着这个地球的满目疮痍。
在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参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逐渐变暖的地球以千疮百孔的姿态出现,令人类震惊。影评人罗杰?艾伯特评论说:“39年来,我从未在影评中写过这些字,但我必须要说:你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如果你没看,而你又有孙子的话,你必须向他们解释你为什么不去看。”
这些深具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把视角从海底拉向天空,从宇宙聚焦到显微镜下,横跨南北半球,起伏于城市与旷野之间。每一部,都让无知的人类显得渺小。
在影片的结尾,总有一束希望之光投射而出。
借用豆瓣中一位网友的评论:既然悲观已经失去意义,让我们一起,承担责任,不论结果如何,至少可以在努力之后,写一篇坦坦荡荡的墓志铭。
1956年,法国导演雅克?伊夫?考斯特的纪录片《沉默的世界》首次赢得夏纳金棕榈大奖。借助镜头的延伸,人类惊叹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是如此的神奇。片中杀死鲨鱼的血腥镜头与当下的环保思想是相悖离的,从中可见当时的纪录片还仅局限于展示神奇的自然。
继《沉默的世界》后,雅克?伊夫?考斯特走上了海洋纪录片之路,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儿子——《3D深海探秘》制片人让?迈克尔?考斯特。
《3D深海探秘》是一部在联合国环境发展署和“迪斯尼自然”资金支持下以3D技术拍摄的影片,使普通观影变成一次“潜水”——美丽的海底世界被推近到眼前。
高新科技的支持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在影片《海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技术创新,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影片中一个海豚捕食的场景,因为海豚游动速度太快,摄制组改进拍摄技术,耗时三年才完成。影片所展示的海底世界动人心魄,令观者惊叹,每一位看过此片的人都无法忘记那些海洋生物生动的表情。与经典海洋纪录片《深蓝》《亚特兰蒂斯》不同,以《海洋》为代表的一类自然纪录片更着意于生物的情感刻画。
打动人心——这是许多纪录片共同追求的境界,《帝企鹅日记》、《北极故事》、《白色星球》、《微观世界》等均是如此,无论展示动物之间的亲情、生存之艰辛、生命之奇妙,都精准唯美到令人窒息。
当然,不是每一部纪录片都温情脉脉。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中触目惊心的杀戮赤裸裸地把海豚的鲜血与人类的欲望呈现在人类面前:一个宁静的小村落,在每年固定的日子里成为海豚屠宰场。相同题材的电影还有2007年加拿大纪录片《鲨鱼海洋》。作为地球上数目最为庞大、体重超过45公斤的顶级捕食者——鲨鱼,由于人类的贪婪,被大肆捕杀。被随意杀害的海豚、鲨鱼无声地在岸边、水中挣扎,拍岸的海水一片血红——震撼的镜头与影片本身的拍摄难度,的确强过“珍爱鲨鱼,远离鱼翅”的口号。
然而,极端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对有限类别动物的拯救义举,使得纪录片的作用有被异化之嫌——到底纪录片的作用是忠实纪录还是有目的的“看见”?那些与海豚、鲨鱼同等命运、被人类食用的生物难道就不值得拯救吗?
客观看待今天的环境对地球上各种生物造成的影响,人类与动物并没有太大差别。
2009年在全球上映的《家园》历时15年筹备,穿越54个国家120个地区拍摄,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影片把镜头从地面拉起,升空俯瞰,以一种造物主的视角,悲悯地浏览着这个地球的满目疮痍。
在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参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逐渐变暖的地球以千疮百孔的姿态出现,令人类震惊。影评人罗杰?艾伯特评论说:“39年来,我从未在影评中写过这些字,但我必须要说:你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如果你没看,而你又有孙子的话,你必须向他们解释你为什么不去看。”
这些深具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把视角从海底拉向天空,从宇宙聚焦到显微镜下,横跨南北半球,起伏于城市与旷野之间。每一部,都让无知的人类显得渺小。
在影片的结尾,总有一束希望之光投射而出。
借用豆瓣中一位网友的评论:既然悲观已经失去意义,让我们一起,承担责任,不论结果如何,至少可以在努力之后,写一篇坦坦荡荡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