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象似性理论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一种自然的联系,其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当代认知语言学对象似性研究的基础上,将象似性理论运用到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中,初步探索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文体效应。
关键词: 意识流小说 象似性 表现形式 文体效应
一、引言
象似性理论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已成为语言学和认识论的中心概念,而且已成为交际科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中心概念”[1](P215)。语言的象似性概念发端于Charles S. Peirce,他(1955)指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2](P234)我国学者沈家煊(1993)认为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一种自然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有据的。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3]。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如戴浩一(1990)在对《马氏文通》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依从印欧语法理论的弊端分析批判后,指出语法结构来自现实的象征,人类感知时空的基本手段来自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人体构造[4];沈家煊(1993)探讨了语言结构特别是语法结构的象似性[3];项成东(1993)研究了语音层面的象似性[5];王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梳理了七种象似性,首次将象似性研究与社会语言学结合起来,探讨了社会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象似现象,并通过论述将象似性视为一种取得文体效果的最有效手段[6]。但是对于意识流小说中的象似性现象至今鲜有涉足,本文就意识流小说中象似性的表现形式及其文体效应加以探讨,以提高作者创造和读者欣赏、阐释意识流小说的能力。
二、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表现形式
由于意识流小说通过人物内心的微观世界反映外部的客观世界,大多数意识流小说读起来晦涩难懂,很难领略其文体之美。意识流小说语体虽然显得晦涩难懂,但是它的修辞手段却显得生动活泼,情趣不凡[7](P272)。心理象似性就是貫穿于意识流小说始终的创作手法[8]。本文以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打罗卫夫人》和《喧嚣与骚动》为蓝本,分析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表现形式。
1.语音层面象似
语音象似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语音层面上,在语篇中巧妙地利用语音象似能够产生一定的表意功能,取得特定的文体效果[5]。意识流作家往往通过语音象似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呼应。充分发挥语音、语素的表意功能,可取得对人物心理的象似。例如:
例1:Beauty,the world seems to say... To watch a leaf quivering in the rush of air was an exquisite joy. Up in the sky swallow,swerving,flinging themselves in and out,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yet always with perfect control as if elastics held them ...(Smith,Mrs. Dalloway)
在例1中swallow,swerving既押头韵又押尾韵,使音素交错重叠,形成匀称和谐的韵律对位。另外,[s]的清脆和[r]的对照组合,创造了一种美妙的境界。这也象征了Smith此时的心情,如此的美妙把他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使他忘却了现实的可怕,他的心情也由此美丽平静。
2.认知象似
语言往往可以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现状。例如:
例2:...the strange thing is that the man who is conceived by accident and whose every breath is a fresh cast with dice already loaded against him will not face that final main...it is hard believing to think that a love or a sorrow as a bond purchased without design and which matures willynilly... (Quentin,the Sound and the Fury)
例2是Quentin 自杀前的苦思冥想,他感到人生渺茫,人们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甚至连每一次呼吸都像新掷的一粒骰子,包含着必然失败的厄运。这段话语句纠缠,长句蔓生,也正意味着此时的Quentin低沉绝望,对世界的认识是悲观的。繁复纠缠的句子结构更符合Quentin本人的概念结构,反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
3.心理活动象似
在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语言对心理活动临摹的应当算是意识流小说[9]。在意识流作品中,人物通常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语言转换频繁,表达形式继继续续,飘忽不定。反映在语言层面常常是语序颠倒、句法错乱、句子残缺等。例如:
例3:我几乎透不过气来好吧他说我是山之花好吧我们都是花女人的身体好吧那是他一生中所说的唯一的真话今天太阳为你发出光辉好吧我喜欢他因为我发现他明白和体贴女人我知道我能叫他随叫随到能使他心满意足能牵他的鼻子直到他要我说好吧……(《尤利西斯》)
例3中,“好吧”一词反复闪现在莫莉的意识长河中,对她的思绪与浮想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这一词在莫莉的内心独白中似乎像一个标点符号,又似乎像个引导词。它体现了意识的某种短暂停顿或微弱晃动,同时,“好吧”一词又包含着某种特殊的情调与个性,象似她心里上的麻木和对男性的认可,也充分揭示了她水性杨花的个性。
4.空间序列象似
空间象似性指的是小说的语篇结构与心理空间描述存在某些象似性[8]。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四个部分展示了四个对位的世界,这四个对位的世界均以凯蒂为线索,以她的三个兄弟“班吉尔”、“昆丁”、“杰生”对她的回忆为主要内容。这四个部分均有独立的视角,是对生活小同片段的意识流活动,展示了一个相对独立、自我封闭的、缺乏交流的心理世界。
三、意识流小说中象似性的文体效应
“事实上,文学在广义上可被视为象似性,其形式是以多种方式模仿它所反映的现实”[10](P335)。就象似性在文学中的文体效果,Max Nanny(1986)指出文学的本质之一是利用所有的语言手段,所有含象似性的手段来创造美学效果[11]。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运用,使小说具有形象生动、系统连贯的文体特点,充分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也是小说具有美学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1.形象生动
象似性往往有助于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便于读者理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得本身晦涩难懂的小说增添了几分活力。例如:
例4:That is the ineluctable modality of the audible.Open your eye. Am I walking into eternity along sandy mount strand crash,crack crick.(Ulysses)
当读者看到“crash, crack crick”连续出现时,在脑海中自然与“木块断裂”和“踩在煤块上煤块碎裂”的声音相联系。这几个中单音的拟声词以清婉的头韵产生了明快的节奏感,读来一词一顿,音韵与节奏对仗工整,巧妙结合,从而使读者象似地感受到斯蒂芬绞尽脑汁寻求创作灵感的心理现实。
2.系统连贯
张德禄(2000)认为从语篇连贯的角度来看,区分语篇连贯的程度的首要标准是语篇是否在情景语境中行使恰当的功能[12]。从语篇象似性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无论从什么角度入手,象似语篇都有很强的连贯性。比如:
例5:A kidney oozed bloodgouts on the willow patterned dish the last. He stood by the next door girl at the counter. would she buy it too,calling the items from a slip in her hand. Chapped: washing soda.And a pound and a half of Denny’s sausages.His eyes rested on her vigorous hips. Woods his names is.Wonder what he does. Wife is oldish. New blood. (Joyce,Ulysses)
从例5可以看到作家将一些似乎不相关联的对象组合在一起,但在这特定的情景语境中却充分描绘出主人公Bloom那种跳动奔流的心理活动。可以说,这种象似恰当地完成了交际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连贯的。
四、結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了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原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及其文体效应。象似性不仅存在于意识流作品中,而且使其具有生动形象、系统连贯等文体特征。限于篇幅,我们只讨论了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文体效应,对于其它文学体裁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Fenk,A.Representation and iconicity[J].Semiotica,1997:113-115.
[2]Peirce,C. S. Philosophical Writtings of Peirce [M].Justus Buchler(ed.)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55.
[3]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9.
[4]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语法的功能刍议[J].国外语言学,1990,(4):23-26.
[5]项成东. 语言象似及其表意功能[J].现代外语,1993,(4):32-35.
[6]王寅. 象似性:取得文体特征的重要手段[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6,(4):39-43.
[7]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6.
[8]凤群.意识流小说心理象似修辞之探索[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67-71.
[9]项成东,韩炜.语篇的象似性及其认知基础[J].外语研究,2003,(1):37-42.
[10]王守元,张德禄.文体学辞典[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11]Nanny,Max. Iconicity in Literature [J].Words and Image,1986,(2):119-208.
[12]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03-109.
关键词: 意识流小说 象似性 表现形式 文体效应
一、引言
象似性理论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已成为语言学和认识论的中心概念,而且已成为交际科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中心概念”[1](P215)。语言的象似性概念发端于Charles S. Peirce,他(1955)指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2](P234)我国学者沈家煊(1993)认为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一种自然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有据的。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3]。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如戴浩一(1990)在对《马氏文通》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依从印欧语法理论的弊端分析批判后,指出语法结构来自现实的象征,人类感知时空的基本手段来自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人体构造[4];沈家煊(1993)探讨了语言结构特别是语法结构的象似性[3];项成东(1993)研究了语音层面的象似性[5];王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梳理了七种象似性,首次将象似性研究与社会语言学结合起来,探讨了社会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象似现象,并通过论述将象似性视为一种取得文体效果的最有效手段[6]。但是对于意识流小说中的象似性现象至今鲜有涉足,本文就意识流小说中象似性的表现形式及其文体效应加以探讨,以提高作者创造和读者欣赏、阐释意识流小说的能力。
二、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表现形式
由于意识流小说通过人物内心的微观世界反映外部的客观世界,大多数意识流小说读起来晦涩难懂,很难领略其文体之美。意识流小说语体虽然显得晦涩难懂,但是它的修辞手段却显得生动活泼,情趣不凡[7](P272)。心理象似性就是貫穿于意识流小说始终的创作手法[8]。本文以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打罗卫夫人》和《喧嚣与骚动》为蓝本,分析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表现形式。
1.语音层面象似
语音象似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语音层面上,在语篇中巧妙地利用语音象似能够产生一定的表意功能,取得特定的文体效果[5]。意识流作家往往通过语音象似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呼应。充分发挥语音、语素的表意功能,可取得对人物心理的象似。例如:
例1:Beauty,the world seems to say... To watch a leaf quivering in the rush of air was an exquisite joy. Up in the sky swallow,swerving,flinging themselves in and out,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yet always with perfect control as if elastics held them ...(Smith,Mrs. Dalloway)
在例1中swallow,swerving既押头韵又押尾韵,使音素交错重叠,形成匀称和谐的韵律对位。另外,[s]的清脆和[r]的对照组合,创造了一种美妙的境界。这也象征了Smith此时的心情,如此的美妙把他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使他忘却了现实的可怕,他的心情也由此美丽平静。
2.认知象似
语言往往可以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现状。例如:
例2:...the strange thing is that the man who is conceived by accident and whose every breath is a fresh cast with dice already loaded against him will not face that final main...it is hard believing to think that a love or a sorrow as a bond purchased without design and which matures willynilly... (Quentin,the Sound and the Fury)
例2是Quentin 自杀前的苦思冥想,他感到人生渺茫,人们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甚至连每一次呼吸都像新掷的一粒骰子,包含着必然失败的厄运。这段话语句纠缠,长句蔓生,也正意味着此时的Quentin低沉绝望,对世界的认识是悲观的。繁复纠缠的句子结构更符合Quentin本人的概念结构,反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
3.心理活动象似
在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语言对心理活动临摹的应当算是意识流小说[9]。在意识流作品中,人物通常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语言转换频繁,表达形式继继续续,飘忽不定。反映在语言层面常常是语序颠倒、句法错乱、句子残缺等。例如:
例3:我几乎透不过气来好吧他说我是山之花好吧我们都是花女人的身体好吧那是他一生中所说的唯一的真话今天太阳为你发出光辉好吧我喜欢他因为我发现他明白和体贴女人我知道我能叫他随叫随到能使他心满意足能牵他的鼻子直到他要我说好吧……(《尤利西斯》)
例3中,“好吧”一词反复闪现在莫莉的意识长河中,对她的思绪与浮想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这一词在莫莉的内心独白中似乎像一个标点符号,又似乎像个引导词。它体现了意识的某种短暂停顿或微弱晃动,同时,“好吧”一词又包含着某种特殊的情调与个性,象似她心里上的麻木和对男性的认可,也充分揭示了她水性杨花的个性。
4.空间序列象似
空间象似性指的是小说的语篇结构与心理空间描述存在某些象似性[8]。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四个部分展示了四个对位的世界,这四个对位的世界均以凯蒂为线索,以她的三个兄弟“班吉尔”、“昆丁”、“杰生”对她的回忆为主要内容。这四个部分均有独立的视角,是对生活小同片段的意识流活动,展示了一个相对独立、自我封闭的、缺乏交流的心理世界。
三、意识流小说中象似性的文体效应
“事实上,文学在广义上可被视为象似性,其形式是以多种方式模仿它所反映的现实”[10](P335)。就象似性在文学中的文体效果,Max Nanny(1986)指出文学的本质之一是利用所有的语言手段,所有含象似性的手段来创造美学效果[11]。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运用,使小说具有形象生动、系统连贯的文体特点,充分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也是小说具有美学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1.形象生动
象似性往往有助于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便于读者理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得本身晦涩难懂的小说增添了几分活力。例如:
例4:That is the ineluctable modality of the audible.Open your eye. Am I walking into eternity along sandy mount strand crash,crack crick.(Ulysses)
当读者看到“crash, crack crick”连续出现时,在脑海中自然与“木块断裂”和“踩在煤块上煤块碎裂”的声音相联系。这几个中单音的拟声词以清婉的头韵产生了明快的节奏感,读来一词一顿,音韵与节奏对仗工整,巧妙结合,从而使读者象似地感受到斯蒂芬绞尽脑汁寻求创作灵感的心理现实。
2.系统连贯
张德禄(2000)认为从语篇连贯的角度来看,区分语篇连贯的程度的首要标准是语篇是否在情景语境中行使恰当的功能[12]。从语篇象似性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无论从什么角度入手,象似语篇都有很强的连贯性。比如:
例5:A kidney oozed bloodgouts on the willow patterned dish the last. He stood by the next door girl at the counter. would she buy it too,calling the items from a slip in her hand. Chapped: washing soda.And a pound and a half of Denny’s sausages.His eyes rested on her vigorous hips. Woods his names is.Wonder what he does. Wife is oldish. New blood. (Joyce,Ulysses)
从例5可以看到作家将一些似乎不相关联的对象组合在一起,但在这特定的情景语境中却充分描绘出主人公Bloom那种跳动奔流的心理活动。可以说,这种象似恰当地完成了交际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连贯的。
四、結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了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原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及其文体效应。象似性不仅存在于意识流作品中,而且使其具有生动形象、系统连贯等文体特征。限于篇幅,我们只讨论了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文体效应,对于其它文学体裁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Fenk,A.Representation and iconicity[J].Semiotica,1997:113-115.
[2]Peirce,C. S. Philosophical Writtings of Peirce [M].Justus Buchler(ed.)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55.
[3]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9.
[4]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语法的功能刍议[J].国外语言学,1990,(4):23-26.
[5]项成东. 语言象似及其表意功能[J].现代外语,1993,(4):32-35.
[6]王寅. 象似性:取得文体特征的重要手段[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6,(4):39-43.
[7]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6.
[8]凤群.意识流小说心理象似修辞之探索[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67-71.
[9]项成东,韩炜.语篇的象似性及其认知基础[J].外语研究,2003,(1):37-42.
[10]王守元,张德禄.文体学辞典[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11]Nanny,Max. Iconicity in Literature [J].Words and Image,1986,(2):119-208.
[12]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