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1 X”的阅读共振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与“不变”的闲聊


  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则故事,看看你到底能读懂多少。
  (生浏览故事)
  师:能读懂吗?已经读懂的举手。
  (个别学生举手)
  师:我们简单讨论两个问
  题,看能不能帮助大家读懂故事。第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发现故事中什么是不变的?
  生:“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这句话在故事中出现了很多次,是不变的。
  生:好几句话后面都用到了省略号和感叹号。
  生:还有破折号。
  生:做游戏的地点是不变
  的,都在一棵老树下。
  生:孩子们做的游戏是不变的,一直在做“木头人”的游戏。
  生:做游戏的人是不变的。
  生:“我等的车都不来”这一点是不变的。
  师: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那么故事中什么是变化的呢?
  生:欣然、哑然、愕然……这些词语都有“然”,但应该是不一样的。
  师:你发现这些词语都是不一样的。猜一猜,这些词都跟人的什么有关?
  生:表情。
  师:透过表情可以看出人的心情,这些词表达的意思都跟人的心情有关。
  师:凭感觉判断一下,这些有关心情的变化是呈直线的还是呈曲线的?
  生:呈曲线的。
  师:说明故事是曲折起伏的。

“见”与“未见”的发现


  师:这节课,我们要来阅读一组故事。课前,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一件运动衫》,并且完成了预学单。现在,简单回顾一下:这则故事共22个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和康威老先生之间的故事。这一点没有问题,但需要明确的是,故事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
  生:好像不是。
  生:不是。我觉得他可能只是一个角色。
  师:没错,“我”只是故事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所以“我”字上面要加上什么?
  生:双引号。
  师:故事中,“我”为康威老先生做了什么?
  生:“我”用康威老先生的1美元45美分和“我”用来买运动衫退还的钱为康威老先生买了一双新鞋。
  师:故事中,康威老先生有没有为“我”做点什么?
  生:康威老先生用一只小狗换了一件运动衫,把它送给了“我”。
  师:也就是说,他们都为对方献出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是吗?难怪同学们读完故事之后,写下了这样的感受——(投影学生的预学单)
  “我”和康威老先生都是好人,因为康威老先生用自己的一只小狗换了“我”所喜欢的东西,而“我”却用自己非常喜欢的运动衫为康威老先生买了一双鞋子。
  我的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是自己快乐的源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互助互爱,多替别人着想,能让我们的相处更为融洽。
  师:故事是围绕“一件运动衫”展开的,那么,这是一件怎样的运动衫呢?老师从预学单中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文中的四句话,也就是说这些信息都是同学们自己能够找到并读懂的。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同学们自己都能读懂,那么这则故事,我们还要读些什么呢?(停顿)我想,有没有一种可能,虽然我们已经读过几遍,但故事中还有我们没发现、没深入思考过的?
  (生纷纷点头)
  师:接下来我们将开启一段发现之旅。先从同学们摘录的四句话看起。这四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件怎样的运动衫?
  生:从第一句话中可以知道,这是一件最漂亮的运动衫,前面印着一只蓝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
  生:第二句话写着这是一件“红色运动衫,上面印着蓝色的大角麋鹿有多棒”。
  生:从第三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印着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运动衫。
  生:从第四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红色运动衫”。
  师:读完这四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写到了这是一件红色的运动衫。
  生:都写到了运动衫上的大角麋鹿。
  生:而且大角麋鹿还是蓝色的、仰着头的。
  师:也就是说这几句话都对运动衫的颜色、图案以及图案的颜色和样子进行了细致描写。这是什么描写?
  生:细节描写。
  师:这样的细节描写还不止一处。像这样对同一个内容或者同一个意思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描写,是一种什么方法?
  生:反复。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反反复复对这些细节进行描写呢?
  生:因为“我”非常喜欢这件运动衫。
  生:因为“我”太想拥有这件运动衫了。
  师:也就是说,这种对细节的反复描写更能表达出“我”对运动衫的喜爱与向往,是吗?可是,问题似乎还是存在的。在摘录的时候我们发现,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故事的第3、7、18、21自然段。这又是怎么回事?快速浏览,也可以直接跳到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思考: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对运动衫进行细节描写的?
  师:作者第一次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
  生: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件运动衫,小男孩身上的红色运动衫引起了“我”的注意。
  師:关键词——
  生:注意。
  师:(出示:注意运动衫)好的,第二次?
  生:第二次是“我”想让妈妈给“我”买这件运动衫,所以才和妈妈说得这么细致。
  师:想买运动衫,不错! 第三次?
  生:退还运动衫。
  师:有点依依不舍,对吗?概括得真好。第四次——
  生:又得运动衫。
  师:又得到了,对吗?同学们真是厉害,不仅说得准确,而且概括得好。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作者不是在简单地反复,这种反复的细节描写是跟故事的情节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不过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讲,似乎中间环节有遗漏。你想,刚刚还是“想买运动衫”,怎么突然就过渡到“退还运动衫”了呢?这中间有买吗?   生: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用3美元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师:在故事的第8自然段,“我”买到并穿上了这件运动衫。
  师:同学们请看,这五句话都写到了这件运动衫,完整地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那么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引入“情节梯”这种图式。大家请看,这里有三幅不同形态的“情节梯”,请你判断一下,你觉得哪一幅“情节梯”与故事的情节变化最吻合?(出示情节梯图)
  生:第二种比较符合。一开始的时候,“我”对这个女人的态度一直都不好。这种情况下,情节应该是向下发展的。后來,朋友告诉“我”之后,“我”对这个女人的态度就发生了改变,情节应该往上发展。
  生:我也觉得是第二种。因为从“不理会”她到“厌恶”她,这都说明“我”对她的态度越来越不好,应该是向下的;后来朋友的话让“我”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就慢慢向上了;最后“我”希望给他祝福,态度已经完全发生了转变。
  师:先下后上,先抑后扬……态度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而情节的变化过程,依然是跟作者反复写到的细节紧密联系在
  一起。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故事的结尾定格在母亲反复做的这个动作上。故事中反复写到了两个内容——母亲的一句话和一个动作。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只定格在这个动作上?这个动作,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生:因为这个动作是她女儿教她做的,她的女儿不希望自己的母亲变成乞丐。
  生:因为她觉得这个女人是自己的母亲,她希望母亲哪怕是在乞讨,也要讨得有尊严。
  师:有尊严地活着,这不仅是她女儿的心愿,也成了“我”的“希望”。通过学习作者反复写到的细节,我们读懂了母亲和作者的心声。

“读”与“思考”的相合


  师:这样读故事有意思吗?最后我们来读一则《父亲的日记》。请看大屏幕。故事会在屏幕上自动播放,根据每页字数的多少自动翻页。快速默读,同时边读边思考:故事中有没有反复写到的内容?这与前两个故事有不同吗?
  师:同样是一则关于“爱”的故事,故事中有反复的细节描写吗?
  生:这则故事中写了一件事。
  生:我觉得应该是两件事,一件是关于父亲的,一件是关于“我”小时候的。
  生:我补充一下。因为这两件事非常相似,所以好像觉得只有一件事一样。
  师:也就是说“父亲老年的故事”几乎就是“我童年故事”的翻版,都写到了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几乎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什么?
  生:父亲对“我”是很好的,“我”对父亲是不耐烦的。
  生:父亲给“我”的是爱,“我”对父亲却很不耐烦。
  师:三个场景的细节是不同的,前后之间形成了什么?
  生:对比。
  师:这是与前面两则故事不同的地方。事实上,故事还没有结束。如果你是作者,你希望这个故事怎样结束?
  生:我希望这个孩子渐渐变了,变得像父亲以前对待自己一样去对自己的父亲。
  生:我觉得儿子应该会感到后悔,马上跑到父亲那里,去忏悔,去照顾他。
  生:我觉得儿子应该会认识到自己的错,以后会好好对待自己的父亲。
  生:也有可能,儿子想去忏悔,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父亲已经走了。
  师: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我悔恨交加,一下子泪流满面:“爸爸,儿子不孝,儿子对不起您……”可是,父亲再也听不到我的声音了——父亲已经去世——我是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看到了他老人家的日记。)
  师:很显然,这样的结尾出乎大部分学生的意料。猜到的同学,你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刚才为什么会那样想吗?
  生:因为我觉得儿子对父亲不孝,最后可能会有点转折,作者会想让读者心情起伏。
  师:所以结尾是出人意料的。
  生:我觉得作者想让故事的结尾符合这篇文章的特性,当他悔恨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从而暗示我们一些道理。如果说结尾是“父亲和他以后生活在一起”,那就不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亲情的重要性。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其实我们都希望最终这个孩子能够给父亲更好的关爱,这是我们许多人的梦想或者说心愿,对吧?
  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时候不是这样的,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你们说什么样的人应该读到这样的故事?
  生:对父母不孝顺的人。
  生:经常抱怨父母、对父母不耐烦的人。
  生:不懂得照顧父母、爱父母的人。
  师:还有不懂得怎么去表达爱的人,对吧?同学们,通过细节的反复对比,我们读懂了故事的主题,那就是——
  生:爱。
  师:这节课阅读了四则故事,故事都用到了反复的细节描写,情节发展都是出人意料的。我发现,一些同学已经学会了阅读这一类故事的方法。老师现在送你们每人一份《妈妈的银行存款》,你们课后读一读,看能不能用这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己读懂这篇故事。
  【评析】
  本课是以“群文阅读”的视角,对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某种探索,是对真正意义上的“教阅读”的大胆尝试。纵观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1.对“单篇教学”常规套路的大胆突围。“所谓群文阅读,就是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区别于单篇教学,群文阅读是在单位时间内的多篇阅读,给教师如何处理和安置文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时间是个常量,这就意味着群文阅读不可能如单篇教学一样从认字识字开始,不可能开展逐段阅读,不可能进行大量的有感情朗读的训练,不可能“字字着力、句句分析”,这对习惯了单篇阅读教学的教师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这堂课中,如果算上课前谈话以及课后的独立阅读,本课共涉及5个文本,近6000字。进行这样大规模的群文阅读,就要求教师要深度解读、合理配置文本。从教学过程来看,这种线性的组合形态,对于没有太多群文阅读经验的学生而言,起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2.对“阅读能力”训练的大胆实践。“教阅读”区别于“教课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阅读能力训练”的定位。之所以要将如此多的文本组合,很重要的一个思考在于能够通过集中阅读,引导学生在固定时间内实现对某种阅读能力的感悟和习得。比如,本课教学中对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默读训练有着清晰的量化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问题在于,有了如此清晰的学理依据,在课堂中如何加以实施和训练呢?本课教学作了清楚的引领,无论是根据文本字数,给定时间进行阅读,还是通过媒体自动呈现的逼迫式阅读,都是基于课程学理的实践探究。再比如“情节梯”的引入和学用,是对学生提炼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一种训练。从教学现场来看,很多学生是能够很快领悟并习得的。
  3.对“学情起点”的大胆把握。教师的教应该以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美国学者奥苏伯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本课教学中预学单的精妙设计,看起来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运。教学时对学生学情的回顾、对特殊学情的回应、对有效学情的活用,都是本课教学能够最终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可以说,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领会学生的学情起点,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阅读教学的高位运行。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树人小学/浙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1  周胜利郊外西小山的家里,老少共计53口。53张嘴都等着他工作赚钱换吃喝。  下了夜班,周胜利开着自己组装的破旧小货车拉着53口两天的口粮回了家。  离得还远,就隐隐听到家里的动静。存存的大高音一传深远,期间夹杂着其它家口的伴奏。周胜利疲惫的心情有了些许的轻松,他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口哨。“铃儿响叮当”。周胜利心情好时就好吹口哨“铃儿响叮当”。事实他也就只会吹这一个曲子的这一句。他的破旧小货车在极
摘 要: 留学生古代汉语课程所学习的古文选篇既要考虑到作为以古文为载体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与智慧的经典篇章,又要考虑到外国学生在文化上的接受性及趣味性。本文以留学生古代汉语专用教材《汉语古文读本》为对象,分析该教材的选篇分类及选篇字数等情况,并根据学生对选篇喜好程度的调查排列出学生喜爱的篇章类别。通过调查反馈可以掌握留学生在古代汉语学习中对选篇的阅读接受情况及喜好倾向。对留学生古代汉语课程选篇及接受
在一次国学经典教学研讨活动中,我需要上一节课,上教材里面的古诗文或者自选的篇目都行。学校说,希望能通过教学的展示让语文老师们更好地在课堂上推进国学经典教学。  其实,相关的课也曾上过不少,但我觉得都不合适。平常上的一些古诗文课,指向的都是单篇的小文本,研究的都是“这一课”的教学。一个精雕细琢的单篇小课例,对于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教学,是没有太多参考价值的。我甚至担心,越精越细,越会适得其反。  海量
队 长   晚饭后,刷了碗,喂了猪,给牛添了草,给娘子敷了药,队长才走出门外。   队长是生产队时的叫法,队长早就该叫组长。可村民觉得叫组长别扭,还是叫队长顺溜些,就一直叫队长。不知是看了哪部古装电影或电视剧,村民们还把队长老婆叫队长娘子。队长娘子乐意听,队长也就把老婆叫娘子。队长这么叫,龙王潭年龄稍大一点儿的村民,就都把自己的老婆叫娘子。   最近,队长娘子在地里割苕藤时被蛇咬了一口,蛇是
2017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武亦姝火了!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对中国诗词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切让我想起了孔子的“诗教观”,在进行了一番阅读与思索后,结合语文课堂实践,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孔子的“诗教观”和语文思维力是有交集的。  孔子的“诗教观”其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不学诗,无以言”,它虽不是指不会说话,但从字面来看也一定与语言有关。原来是因为《诗经》语言简练,是言志、抒情
一、谈话导入,揭示问题  师:马丁·路德·金,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一起读一读他终身为之奋斗的梦想。  生:我梦到有一天,……黑人男孩和女孩能跟白人男孩和女孩手拉手,像兄弟姐妹似的走在一起……  师:他的梦想在一个叫罗伯特的孩子身上得到了实现。虽然罗伯特没能和一个叫丽莎的白人女孩手拉手成为朋友,但却得到了丽莎的爸爸——一个极度讨厌黑人的人的深情拥抱。这个深情拥抱对罗伯特来说,比起手拉手的意义
摘要 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作为一部投资仅有一百万的小成本电影,成为今年两岸三地各大电影节上最大的赢家,也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片中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表现准确细腻,传达出人物之间的脉脉温情,折射出世间人生百态,成为本片最大的特色之一,尤以在饭桌上的细节表现最为突出。  关键词 《天水围的日与夜》 细节表现 吃饭 温情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平淡而温情的电影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导演许鞍华对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显示出强大的世界魅力。然而,青年一代特别是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又如何呢?本文对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干部发放了《南通科院学生干部对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结果的整理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干部 传统文化 认知调查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设计初想】  《学做“木头人”》是《童声作文·学本》小学五段初级第11组的内容。这是一次体验习作,通过游戏学做“木头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在亲历中丰富感受,习得写作密钥。细观导语“学习本组文章,通过游戏,去观察和体验人物神态和动作,并能抓住细节再现游戏场景”,不难发现,其教学目标、写作要点清晰明确,也与《语文课程标准》相应年段“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
翻开中国地图,新疆占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的版图赫然在目。  这是一片写满沧桑底蕴的神奇土地。这里盛产物质的丰裕,也盛产精神的蓊郁。这里,有一群可敬可爱的新疆交通人手持现代科学“利器”在谱写着交通事业的新篇章。  旧貌换新颜 创新写新章  时光倒回到1974年,遵照毛主席“要搞活天山”的指示,数万官兵投入到新疆独库公路的建设中,他们与险峻的山石斗,与恶劣的天气斗,共有168位英雄为此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