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作为视觉的情感艺术,它的主要特点是形象性和情感性。美术教育作为形象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有力手段,其基本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学生在自愿和自觉享受美的教育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它在涵养学生的性情、制约一些不良习惯方面,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说美术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道德意识的渗透与熏陶
美术教育用视觉形象作用于人的意识,引起联想、想象,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观念、精神品质和思想意识的教育,乃至灵魂的向往和陶醉,从而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品德境界。例如,学生面对山巅画一棵苍劲的青松,它偏向路边一侧伸展着枝桠,学生可能立即想到这是大自然在迎接客人。青松挺拔而立,昂首挺胸,直冲蓝天,学生可能又会感悟到它是人的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象征,这是人应有的气节,也可能感到它的坚强和充满活力。再如学生在花卉写生中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如果教育方式适当,学生就会以花的美来浸润自己的心灵,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梅花的凌寒独自开、傲雪竞放,都能起到人格教育作用。类似这样的联想、想象、象征、理解,都产生于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对形象观照时的心理反应,虽然这种心理反应中包含着许多理性的内容,但它是融解在视觉形象所唤起的想象、联想和审美体验中的。
道德情感的陶冶与培育
美术教育是一种靠图像打动人的感情的教育,它深切真挚,陶情淑性,移风易俗,被视为改造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它之所以成为引起人的审美情感的最佳手段之一,是在于它可以引导人们超越个体狭隘生活经验而获得极为广泛丰富的情感体验,特别在引起人们思想共鸣、情绪激动方面尤为如此。当欣赏、创作那些具有深刻历史内容的绘画、雕塑作品,学生必然会在自己的心中重塑各种性格和命运的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借助美术欣赏和创作特有的教育功能,学生可以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味其喜怒哀乐之情感,从而在内心萌发出某种义务感、责任感、光荣感、自豪感或耻辱感、悲伤感、愤怒感等,以完善自己的人格,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思想境界。比如欣赏油画名作《最后的晚餐》时,如果教师给予正确的启发引导,学生必然会从耶稣泰然自若的真善美的内心世界、叛徒犹大与众不同的神态所暴露的假恶丑的真面目中,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初步学会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感情上的陶冶得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人格的高尚。
意志品质的磨炼与涵养
美术教育过程的本身并不明显地察觉到意志品质这一心理因素的作用,不论是艺术欣赏或艺术创作,都是靠形象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进入美的天地。不过就美术教育心理结构的特点来说,意志并不是绝对与美术教育无缘的,而且有很大的相关性。长期在画室写生,尤其是画素描,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精益求精的精神;制作图案需有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下乡作艰苦的写生,就要有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创造,这里都含有对意志的涵养与磨练的因素。当然美术教育的这种意志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意志,而不是强迫的意志。这种自由意志是由受教者自由选择的,是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中介。
道德行为的塑造和规范
道德行为在伦理结构中一般说来是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综合反映。这里意识、情感、意志是行为的原动力。例如一个学生看见校园新建了花圃,她感到很新鲜,自觉地细心欣赏,美丽的鲜花使她联想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于是激起一种创作激情,尽管学习生活很紧张,但她还是利用零星的课余时间,进行了写生实践。当她看见有些小同学采摘花朵时,一种美的道德意识、情感和与不良行为作斗争的意志便油然而生,她不由自主地前去制止。当然,有时候情况刚好相反,意识、情感、意志的意义并不限于行为中抉择的能力。当某种强制的道德行为发生后,在行为的过程中也有极大可能产生新的意识、情感和意志。例如某一并不喜欢画画的学生,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而被动地学习绘画,他极有可能在学习绘画的实践中,对绘画真正发生了兴趣,获得了一种更高级的情感体验,此后他就自觉学习绘画了。美术教育要发挥全方面的教育功能,就应该发挥德育的功能,包含德育的因素,而德育也应重视视觉形象审美规律的运用。
责任编辑魏文琦
道德意识的渗透与熏陶
美术教育用视觉形象作用于人的意识,引起联想、想象,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观念、精神品质和思想意识的教育,乃至灵魂的向往和陶醉,从而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品德境界。例如,学生面对山巅画一棵苍劲的青松,它偏向路边一侧伸展着枝桠,学生可能立即想到这是大自然在迎接客人。青松挺拔而立,昂首挺胸,直冲蓝天,学生可能又会感悟到它是人的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象征,这是人应有的气节,也可能感到它的坚强和充满活力。再如学生在花卉写生中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如果教育方式适当,学生就会以花的美来浸润自己的心灵,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梅花的凌寒独自开、傲雪竞放,都能起到人格教育作用。类似这样的联想、想象、象征、理解,都产生于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对形象观照时的心理反应,虽然这种心理反应中包含着许多理性的内容,但它是融解在视觉形象所唤起的想象、联想和审美体验中的。
道德情感的陶冶与培育
美术教育是一种靠图像打动人的感情的教育,它深切真挚,陶情淑性,移风易俗,被视为改造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它之所以成为引起人的审美情感的最佳手段之一,是在于它可以引导人们超越个体狭隘生活经验而获得极为广泛丰富的情感体验,特别在引起人们思想共鸣、情绪激动方面尤为如此。当欣赏、创作那些具有深刻历史内容的绘画、雕塑作品,学生必然会在自己的心中重塑各种性格和命运的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借助美术欣赏和创作特有的教育功能,学生可以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味其喜怒哀乐之情感,从而在内心萌发出某种义务感、责任感、光荣感、自豪感或耻辱感、悲伤感、愤怒感等,以完善自己的人格,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思想境界。比如欣赏油画名作《最后的晚餐》时,如果教师给予正确的启发引导,学生必然会从耶稣泰然自若的真善美的内心世界、叛徒犹大与众不同的神态所暴露的假恶丑的真面目中,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初步学会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感情上的陶冶得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人格的高尚。
意志品质的磨炼与涵养
美术教育过程的本身并不明显地察觉到意志品质这一心理因素的作用,不论是艺术欣赏或艺术创作,都是靠形象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进入美的天地。不过就美术教育心理结构的特点来说,意志并不是绝对与美术教育无缘的,而且有很大的相关性。长期在画室写生,尤其是画素描,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精益求精的精神;制作图案需有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下乡作艰苦的写生,就要有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创造,这里都含有对意志的涵养与磨练的因素。当然美术教育的这种意志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意志,而不是强迫的意志。这种自由意志是由受教者自由选择的,是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中介。
道德行为的塑造和规范
道德行为在伦理结构中一般说来是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综合反映。这里意识、情感、意志是行为的原动力。例如一个学生看见校园新建了花圃,她感到很新鲜,自觉地细心欣赏,美丽的鲜花使她联想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于是激起一种创作激情,尽管学习生活很紧张,但她还是利用零星的课余时间,进行了写生实践。当她看见有些小同学采摘花朵时,一种美的道德意识、情感和与不良行为作斗争的意志便油然而生,她不由自主地前去制止。当然,有时候情况刚好相反,意识、情感、意志的意义并不限于行为中抉择的能力。当某种强制的道德行为发生后,在行为的过程中也有极大可能产生新的意识、情感和意志。例如某一并不喜欢画画的学生,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而被动地学习绘画,他极有可能在学习绘画的实践中,对绘画真正发生了兴趣,获得了一种更高级的情感体验,此后他就自觉学习绘画了。美术教育要发挥全方面的教育功能,就应该发挥德育的功能,包含德育的因素,而德育也应重视视觉形象审美规律的运用。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