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母亲是“最伟大的人”,如果说母亲对人的发展作用韧如蒲草,那么父亲的作用则坚如磐石。拥有这样一位父亲意味着什么?失去这样一位父亲又意味着什么?
回想起我的父亲,他和多数传统的中国式父亲不太一样,倒是和美国家庭系列喜剧《成长的烦恼》里的“完美老爸”杰森·西佛有相似点——修身齐家又独立自由,乐观豁达却心细深沉。小时候,我爱幻想,父亲永远都保护我的理想和白日梦;我性格安静,父亲给我找来全世界最好看的文学作品供我阅读;我容易气馁,父亲始终乐观地为我加油;我爱思考,父亲总是尊重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讨论推敲,从不敷衍。我很幸运,我遇上了这样完美的父亲。
但作为70后,我们中间的更多人脑海中更多的父亲形象,要么是画家罗中立笔下的饱经沧桑的农民,要么就是朱自清笔下渐行渐远的“背影”。一个活力四射、生动可感的父亲,对于在90年代度过青少年时代的我们来说,无疑具有深刻的吸引力。我们这代人在社会的发展洪流中成长,对未来有饱含激情的梦想,对生活却有孤独无援的体验,对我们来说,假如有一个深刻而有远见,情感丰富又能陪伴的父亲,该是一种怎样的心灵慰藉。
中国人对父亲的情感深沉,笃信,坚定,依赖,父亲在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发展道路,乃至社会的发展道路上,都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对父亲有着理想化的要求,伴随着我们长大,“父亲”即使不在身边,也成为一个永远跟随我们的虚拟的人,一个“内在的父亲”,在我们内心深处安营扎寨,变成我们的一部分,滋养我们、指导我们、激发我们。当我们走入职场,不自觉地对领导会有着理想化的要求;当我们走入婚姻,会对丈夫有理想化的要求,而这全部都来自我们幼年时对父亲的仰视和期待。
父亲在每个人心里是一座山,代表着方向、力量、成就,甚至一个人存在的意义。父亲在的地方,梦想就在,奋斗就在。
从心理动力的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超越父亲的历史,他所达到的高度就是能够超越父亲的程度。
我们对父亲的依赖是如此强烈,当他不在的时候,我们感到弱小无助,甚至无法承担失去的痛苦。池莉在小说《来来往往》中写道,“1976年毛主席逝世,全国人民悲痛欲绝”,就像失去了父亲一样。这种巨大的悲痛,就是我们对毛主席这位父亲的替代角色的深沉情感,也是我们从失去毛主席这位父亲的替代角色中能够“化悲痛为力量”的动因。因为毛主席已经使当时全体中国人民的人生有了方向感,有了力量感,有了成就感,有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感。
我们一旦找到了这种方向感和意义感,我们就可以开始走上自己的路,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担当,建功立业也好,养育子女也好,都是我们带着父亲给予的力量创造自己的人生的過程。
每个人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需要一个精神领袖,做了父母后,我们也会成为别人的精神领袖。即使一个完美的父亲形象不再,我们也可以传承那种方向感、力量感、成就感、意义感,在我们新的家庭里创造出“神一样的存在”的父亲形象。
回想起我的父亲,他和多数传统的中国式父亲不太一样,倒是和美国家庭系列喜剧《成长的烦恼》里的“完美老爸”杰森·西佛有相似点——修身齐家又独立自由,乐观豁达却心细深沉。小时候,我爱幻想,父亲永远都保护我的理想和白日梦;我性格安静,父亲给我找来全世界最好看的文学作品供我阅读;我容易气馁,父亲始终乐观地为我加油;我爱思考,父亲总是尊重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讨论推敲,从不敷衍。我很幸运,我遇上了这样完美的父亲。
但作为70后,我们中间的更多人脑海中更多的父亲形象,要么是画家罗中立笔下的饱经沧桑的农民,要么就是朱自清笔下渐行渐远的“背影”。一个活力四射、生动可感的父亲,对于在90年代度过青少年时代的我们来说,无疑具有深刻的吸引力。我们这代人在社会的发展洪流中成长,对未来有饱含激情的梦想,对生活却有孤独无援的体验,对我们来说,假如有一个深刻而有远见,情感丰富又能陪伴的父亲,该是一种怎样的心灵慰藉。
中国人对父亲的情感深沉,笃信,坚定,依赖,父亲在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发展道路,乃至社会的发展道路上,都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对父亲有着理想化的要求,伴随着我们长大,“父亲”即使不在身边,也成为一个永远跟随我们的虚拟的人,一个“内在的父亲”,在我们内心深处安营扎寨,变成我们的一部分,滋养我们、指导我们、激发我们。当我们走入职场,不自觉地对领导会有着理想化的要求;当我们走入婚姻,会对丈夫有理想化的要求,而这全部都来自我们幼年时对父亲的仰视和期待。
父亲在每个人心里是一座山,代表着方向、力量、成就,甚至一个人存在的意义。父亲在的地方,梦想就在,奋斗就在。
从心理动力的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超越父亲的历史,他所达到的高度就是能够超越父亲的程度。
我们对父亲的依赖是如此强烈,当他不在的时候,我们感到弱小无助,甚至无法承担失去的痛苦。池莉在小说《来来往往》中写道,“1976年毛主席逝世,全国人民悲痛欲绝”,就像失去了父亲一样。这种巨大的悲痛,就是我们对毛主席这位父亲的替代角色的深沉情感,也是我们从失去毛主席这位父亲的替代角色中能够“化悲痛为力量”的动因。因为毛主席已经使当时全体中国人民的人生有了方向感,有了力量感,有了成就感,有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感。
我们一旦找到了这种方向感和意义感,我们就可以开始走上自己的路,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担当,建功立业也好,养育子女也好,都是我们带着父亲给予的力量创造自己的人生的過程。
每个人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需要一个精神领袖,做了父母后,我们也会成为别人的精神领袖。即使一个完美的父亲形象不再,我们也可以传承那种方向感、力量感、成就感、意义感,在我们新的家庭里创造出“神一样的存在”的父亲形象。